-
〓 王扶林:把古典名著写进中国电视史
有人说,作为导演有一部代表作都实属难得,而王扶林导演却创造了电视剧史上多个奇迹——他导演的9集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开创了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先河;执导的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接连成为中国电视连续剧史上的扛鼎之作…… 多年以后,年逾九旬的王扶林深居简出,游离于大众的视野之外,过着波澜不惊的晚年生活。但......
-
〓 走近文艺家·许渊冲:转换不同语言之美的百岁翻译家
100岁的他,毕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已经出版中、英、法文著作100多部,其中中国古代诗词几乎占到了一半,获得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也是国际翻译界最高奖“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唯一的亚洲获得者。走进百岁翻译家许渊冲的家,如同重回几十年前。屋内的简易书桌、老式沙发和挂着蚊帐的单人床,透着满屋旧时光......
-
〓 傅璇琮:一种文化史的批评——兼谈陈寅恪的古典文学研究
一陈寅恪先生是一位史学家,同时他对古典文学又有强烈的爱好。读他的全部著作,可以感受到冷静而理智的学术品格与内在的对人生的激情的融合。1953年秋他在广州,这时他早已年过花甲,又因为病目,读书写文十分艰辛,一次听人读清初钱塘才女陈端生所作的弹词体小说《再生缘》,不禁动隔代之悲,满含感情地写下了“高楼秋夜灯前泪,异代春闺梦......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数学家杨武之先生讲课之前,经常会和学生闲谈三五分钟,然后再言归正传。他闲谈的内容很广。有一次他在讲高等代数课程中的向量内容时,在黑板上画了几条带箭头的长短不一的同向向量,说他曾在德国访问过,看到德国人很讲齐心一致,就像一批方向一致的向量那样,指向同一方向,所以力量就大,做事往往能事半功倍。 ◎1947年......
-
〓 朝廷之外的李鸿章——摘自《李鸿章传》
李鸿章被西方誉为晚清第一名臣,本书以独特视角透析了这位中国晚清“名人”的一生,作者运用史学方法,评价人物力求客观、公正。同时,本书辅以梁启超先生的《李鸿章传》,让读者有机会全面了解这位大清国“糊裱匠”的真实人生。下议院的大厅里总有许多精彩的典礼场景,每天由权杖引导,在牧师和秘书的陪同下,斯皮克先生的队伍会从大厅......
-
〓 傅璇琮印象:其学百代者,品量亦百代
【核心提示】傅先生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境界,除了取决于他的才华与勤奋之外,与他过人的品量也是分不开的。我追随傅先生多年,对他的长者之风感受至深,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如何对待学术,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前辈、同侪与后学,如何应对学术环境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学术开始复苏,历经30年的曲折发展,逐渐走上了正......
-
〓 我的几位中文系恩师
曾在边远省份一所高校教书,20世纪80年代,有幸得到来北京大学进修的机会,于是前前后后几十年,结识了北京高校中文系几位师长。虽然我从未敢自称是他们的学生,但先生们的教诲和风采却一刻未能忘,总想付诸笔墨。几位先生的学术成果与思想精髓早有他们的高徒付诸各类报刊,无须我置喙,这里就描几笔侧影吧。谢冕老师,您咋不老?几年前的一......
-
〓 赵晨: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
赵晨23岁时,第一次跟着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队住到村里,是考古队里唯一的姑娘。 那次的任务是对天津市蓟州区盘山脚下散布的千像寺造像开展“拉网式”考古调查。这些存续千年的造像,有的散落在村民果园,有的散落在山中荒草间。考古队吃住在村里,每日的粗茶淡饭、四面漏风的旱厕都没有引起赵晨不适,最让她害怕的是周围山坡上......
-
〓 中医周超凡:行医六十载 人生渐展开
学人小传周超凡,1936年生,浙江省平阳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1985年调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建立中医治则治法研究室并任主任,是中医治则治法领域的开创者与学术带头人。主编《中医治则学》《周超凡临证用药......
-
〓 大家:世纪老人黄绍湘
2013年5月,黄绍湘在家中阅读报纸 资料图片1937年,黄绍湘的清华大学毕业照 资料图片2006年7月,黄绍湘、毕中杰夫妇在家中 资料图片 老母亲黄绍湘百岁华诞,作为子女,心中感慨万千。百岁慈母,就像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百年岁月,如同一条流淌不息的长河。我只想从中捕捉些许点滴,以此敬献给这位世纪老人。一 ......
-
〓 走近文艺家·洪建华:用刻刀赋予竹子另一种生命
他是国家级非遗徽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用了十几年时间,凭着一腔热情和无限执着,将几近失传的徽派竹雕技艺“找”了回来。在他的刻刀下,随处可见的竹子被赋予了另外一种生命。“坚强的她在等我!”上午11时,洪建华在朋友圈晒出一张图,一根趴着长在石缝中的毛竹鞭。到了下午,这节竹鞭被他截成两寸长短的几段,他称这个过程为“断竹、续竹”......
-
〓 钱锺书的确斥责过马悦然
一、“钱锺书斥责马悦然” 多年以来,在中国媒体(包括纸本报刊和网络)广泛流传着一则“钱锺书斥责马悦然”的话。这则话虽然被广泛引用和传播,却因为引用者都不注明出处,最终成为疯传多年的“无主信息”。这种“无主传播”状态,使“钱锺书斥责马悦然”的真实性丧失殆尽,如在新浪微博中,网友“云梦子围炉夜话”就在与马悦然......
-
〓 丹青与美食
在中国艺术史上,有不少关于画家与美食的佳话。古代的苏轼,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都与美食有着不解之缘。其中,元代画家倪瓒与美食的关系尤为特殊。倪瓒是“元四家”之首,字云林,他撰写过一部《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书中收录了大约50种菜肴和面点的制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独特,以倪瓒的字命名,被称为“云林鹅”。清代诗人袁枚......
-
〓 大家底蕴,不忽精微——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
因为刚刚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孙机先生始为更多普通读者知晓。而在考古文物界,曾经师从沈从文和宿白两位名师的他,早已因学养深厚、知识渊博而闻名。 1955年,孙机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然后留系工作,1979年又调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退休后返聘至今。在国家博物馆数十年,孙机的主要......
-
〓 思想启蒙与学术摆渡:对出版家张元济角色定位的新认识
张元济是中国最早认识到出版工作对于社会进步重要性的思想家。张元济(1867-1959)具有多种身份角色,集出版家、教育家、爱国实业家于一身。但是,张元济的身份与角色又决不仅限于这些。对张元济更多的角色身份做进一步的探论,既是实事求是之所必要,也有助于张元济研究和出版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思想启蒙者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
-
〓 青年冯友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就那么几步,青年时期尤其重要。平常人这样,哲学家亦如此。青年时期,冯友兰有过两次重大的人生选择:一次在留学期间研究方向的选择,从学习西方哲学到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确定了终生研究方向,为后来研究中国哲学,会通中西哲学、建立哲学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次是留学归国后工作单位的选择,从中州大学到清华大学......
-
〓 何其芳与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何其芳是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古籍整理出版方面的专家,他对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组织名家整理古籍何其芳是我国第一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同时担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与所长郑振铎等人一起,于1953至1957年间,精心组织策划了......
-
〓 雾峰林家爱国精神的百年传承
雾峰林家以台湾五大家族中抗日最力而闻名,其中以族人林献堂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组织一系列文化抗日活动的事迹最广为流传。林家堪称满门英烈,除林献堂外,林朝栋祖孙三代人亦值得铭记:林朝栋于中法战争中抗击法国,林季商于清末民初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林双盼与林正亨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革命,这些可歌可颂的事迹代表百年来不同时期台湾人......
-
〓 为了留住地名背后的“文化根”—八旬老人十年编两万余字大窑路发展史
“每一个地名都是一段历史,可是现在的孩子们都不知道了……”第一次见到年过八旬的黄仁荣,是在江苏无锡南长街的窑群遗址博物馆里。乍一看,2006年开建的这座新博物馆与黄仁荣,有着强烈的视觉冲突。可黄仁荣却表示自己深爱着这座博物馆,是博物馆让他重新找到了自己的“根”。新博物馆迎来老顾问前面就是古运河,脚下一米宽的石板路就是大......
-
〓 我心中的郭沫若先生——记与郭老的几次通信
我没见过郭老,却与他有过多次通信的交往。那时候,尽管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打倒反动学术权威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关于郭老的传言也各种各样,他自己也说,要把他的作品全部烧掉。可是,当我们得到他的回信时,仍然“大喜过望”。 时间如飞,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现在,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想起四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仍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