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平原:告别一个学术时代
走出八宝山的告别室,放眼望去,天很蓝,无风,北京的冬天,显得辽远而高阔,可心情却相当压抑。真的是“哀乐中年”,近年常来此告别长辈乃至同辈,有时哀痛,有时怅惘,有时则近乎麻木。这回不一样,感觉上似乎超越了个体的生死,更像是在。这种直觉,王瑶先生(1914~1989)去世时,我也曾有过;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确实也到了“更......
-
〓 一生只做三件事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上樊迟”是自喻。霍先生系甘肃天水人,我的故乡在甘肃静宁。天水与静宁之间只隔秦安一县。1980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师范大学”不满意,中学班......
-
〓 李滨声:玩味人生九十载
李滨声 新华社记者 李琰/摄 90岁的人生怎么度过?中国漫画最高奖“金猴奖”得主李滨声用“玩味人生”四个字向世人解读人生的真谛。 6月,漫画大师李滨声迎来90岁生日。面对画界同仁的恭贺,这位被尊为“滨老”的老人连连摆手,“可别把我叫老了,我是‘90后’。”更谦虚的还在后面。90高龄的他甚至给自己下了这样的定......
-
〓 范用的出版品格
范用,笔名叶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编辑家、出版家。1938年入三联书店前身之一——汉口读书生活出版社做练习生,翌年入党。1959年起任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1985年底离休后仍发挥余热,继续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直至病逝。所谓出版品格,即出版与人格的有机结合。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出版人,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2......
-
〓 王蒙:不服老,做“最浪漫的事”
王蒙 CFP “我还在不停地写作,尽量抓紧一切时间。”刚从医院看牙回来的王蒙,没顾得上休息,便坐下来接受记者的采访。 再过一个多月,王蒙就80岁了。从1953年开始创作《青春万岁》至今,王蒙的文学生涯已经跨越了61个春秋,45卷约1600万字的《王蒙文集》正是岁月的见证。 “你们看,这个夏天我是不是晒......
-
〓 俄罗斯儒者李福清——海外当代汉学家见知录之二
俄罗斯学者接触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是从小说开始的。最早在俄罗斯出版的中国古典小说是1763年发表在《学术情况通讯月刊》12月号上,题为《中国中篇小说》,是从英国著名作家Oliver Goldsmith编的《世界公民或中国哲学家的来信》英文本转译的。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俄罗斯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苏联时代的五十年代成果最丰,涉及......
-
〓 我所认识的吴晓铃先生
1981年,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进入文研所古代室,研究方向是元杂剧。 进所之后,很快就知道了吴晓铃先生是研究戏曲的老一辈的专家,在元杂剧研究方面,吴先生的代表作是《西厢记校注本》和《关汉卿戏曲集》。 早在50年代,他和中山大学王季思先生一南一北就都有《西厢记校注本》出版。文研所的同事们说:......
-
〓 “布衣美学家”张玉能
我与张玉能先生相识在20多年前。大约是1997年,教育部组织编写一套供“专升本”学生使用的中文学科各门课程教材,我申请了其中的《美学》并得到批准立项。当时,根据教育部师范司的建议,我邀请同样参与了该项目申报的若干师范院校的资深学者参加编写工作,但很多人都推脱了,转而推荐与我年纪大体相当的中青年学者参与此项工作,只有......
-
〓 冯友兰的“变”与侯外庐的“不变”
侯外庐冯友兰 提要:冯友兰“文革”期间因为“紧跟”而躲过一劫,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焚膏继晷,以惊人的意志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则因其刚烈而惹祸招身,被迫害致残,计划撰写的《中国思想通史补编》和更为完整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终因身染沉疴,遂成遗愿。这“变”与“不变”的利弊得失,谁能说清楚呢?从积极意义......
-
〓 风义平生——程千帆的师友交谊与《全清词》编纂
学人小传 程千帆(1913—2000),湖南宁乡人,文史学家、教育家。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曾于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校执教。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曾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等。著有《校雠广义》《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被开拓的诗世界》等......
-
〓 汪荣祖:叶嘉莹的诗学及其贡献
叶嘉莹手书(南开大学文学院张静提供)1981年,出席杜甫学会会议时叶嘉莹与缪钺教授(中)、金启华教授(右)合影 1943年,叶嘉莹(二排右一)与同学在顾随先生家中留影 我专治史学,虽幼年时曾得前清诗人许承尧门人吴博全先生的指点,略辨音韵,然于迦陵叶嘉莹先生博大精深的诗学,唯有管窥而已。即使是管窥,也不可能论......
-
〓 学人小传:晁福林
晁福林,1943年出生于河南杞县。先秦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196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著有《先秦社会形态研究》《夏商西周史丛考》《上博简〈诗论〉研究》等。...
-
〓 学人小传:霍松林
霍松林,字懋青,1921年生,甘肃天水人,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名誉院长。历任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委员会委员,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
-
〓 编辑手记:编辑的乐趣
钱锺书启 功季羡林 干了30多年编辑工作,对题目中的问题有一些体会。但我想起了小的时候,大人或老师总会问:长大了干什么?可以说小脑袋里会出现各种答案,但绝对不会想到编辑这种工作,因为认识的人中没有干这差事的,老师也不会提到。而我后来恰恰选中的就是这个职业,且已干到行将退休了,还乐此不疲。 那么,编辑的乐趣在......
-
〓 走近文艺家·贾广健:融入自然 花鸟传情
他熟练掌握花鸟画的三种技法和形态——写意花鸟、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尤以工笔花鸟画著称。他笔下的花鸟画,一枝一叶、一羽一喙,都描绘着生命的细微之处。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花鸟画家,保持对自然的鲜活的感受特别重要,因为“不同的花鸟有不同的形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气质,万物有灵,万物有情”。 你见过雪景荷花吗?众所周知,荷......
-
〓 亦师亦友五十年:邓嗣禹与费正清的学术因缘
1950年邓嗣禹在哈佛大学在北京四合院举行婚礼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英文版《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书影 作为与费正清合作时间最长、发表论文最多的留美中国学者,邓嗣禹与费正清保持了长达五十多年的合作与友谊。如果说在半个多世纪里,费正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审视和考察了中国,他的研究、著作和主要观点代表了美国主流社会的看法,不......
-
〓 是专家教授,也是送餐员志愿者——抗疫中的上海高校教师
“14天封控的日子,给我们留下了一段难忘的经历与回忆。”3月17日,上海大学宝山校区疫情管理模式从封闭式转为准封闭式,年近七旬的土木工程系教授叶志明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句话。 这14天中,除了日常教学,他还为本系的青年教师开展了教育教学座谈会、示范教学课与学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在线辅导,与新疆塔里木大学开展远程沉浸式......
-
〓 天津:老城里的手艺人
一处处非遗展馆,一件件非遗实物,一个个非遗故事,承载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非遗,来源于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风筝魏”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对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风筝魏”第四代传承人魏国秋来说是忙碌的。连续参加多场“非遗”文化传承活动,让年过花甲的魏国秋感到些许疲惫:“虽然累点......
-
〓 东方朔:嬉笑中有锋芒
提起西汉人东方朔,最为后世乐道的是其滑稽行状。司马迁在《史记》里给予他“滑稽之雄”的封号,明人吴承恩甚至把“东方朔偷桃”的逸闻写入《西游记》,使其化身为东华帝君的门下仙童。实际上,在东方朔另类诙谐的性格之下,隐藏着难得的智慧与眼界;而嬉言笑语掩不住的,又是怎样一种志趣抱负无以伸展的痛苦。要理解这点,先要从他两度自荐的故......
-
〓 王杰:点燃国学复兴的“星星之火”
王杰 资料图片 上课从不用课件却能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请听众随意“点菜”背诵诗词歌赋这两大“绝技”使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赢得了一大批铁杆粉丝。 王杰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欢文史,历史考试几乎次次满分,被同学戏称为“考不倒”。齐鲁大地丰厚的文化滋养,熏陶了他对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大学四年,我只做了一件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