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翰墨往事:“于右任”的由来
“于右任”的由来 于右任1879年出生于陕西省三原县,原名伯循,字诱人。“诱人”典出《四书》“夫子循循善诱人”。直到1905年,他在《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时首次署名“于右任”。“右任”是“诱人”的谐音,又暗含反清之意。因中国一向以“左衽”来指接受异族统治,故他反其意而用“右任(衽)”。 于右任幼时便......
-
〓 《万历十五年》出版始末
我在中华虽然做过不少编辑工作,编过不少书,但回想起来,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在中华的出版,由我经手,却是最值得回味的。最近翻检旧日书信,见到友人、著名书法家黄苗子先生一信,中说:“璇琮同志:《万历十五年》听说出版了,我还没有看见,可否设法代买一本。黄仁宇先生也好久无来信了。有空来看您。”我手中拿着这一言简情深的信笺......
-
〓 高雪:为推广阅读走遍132个偏远乡村学校
2008年汶川地震后,高雪走上志愿服务之路。西部乡村儿童缺少阅读引导的现状让她深深痛心,“帮助农村儿童用书本打开世界”的理想由此扎根。十余年来,高雪走遍了重庆32个区县132个偏远乡村,用自身模范行动感召吸引2000余名志愿者,到农家书屋开展阅读陪伴、少儿故事会等读书活动1000余次,提供服务4000余小时,受益儿童6......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民初,马相伯北上北京,联合章太炎、严复、梁启超,倡议建立效仿法兰西科学院的函夏考文苑。函夏指全中国,考文苑即马相伯对academy一词的翻译,指最高层次的学术组织。马相伯认为考文苑有责任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和伦理道德的振兴和改造,也即“内之以修立国民之资格,外以栽成有用之人才”。可惜函夏考文苑计划胎死腹中。◎许渊冲教授......
-
〓 坐拥书城为汉学——追忆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
《书于竹帛》书封钱存训 资料图片 春风和煦,却吹不散心中的哀伤。 北京时间4月10日凌晨,著名汉学家、中国书史和文化史研究泰斗钱存训先生在美国芝加哥因病辞世,享年105岁。 这位终身坐拥书城的老人,毕生致力于研究汉学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20世纪以来图书馆学宗师、美国东亚图书馆的奠基者和开拓者。 ......
-
〓 2022永远的怀念(六)
严绍璗(1940-2022) 2022年8月6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原所长严绍璗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严绍璗1940年9月出生于上海市。1959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学习,1964年7月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古典......
-
〓 韩星:游走于传统与现代的国学织梦者
“我是农村娃,上学是我当时唯一出路。后来就通过参加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鲤鱼跳过了龙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对记者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当时农村的学校课程少,对外界也不了解,自己又爱好文学,抱着当作家的想法上了中文系,结果发现当不了作家。”说起自己曾经的梦想,韩星坦然一笑。进入大学,除去日常的学习,韩星也会经常作诗......
-
〓 文艺人物志·赵聪:奏响新时代的“国风雅韵”
她是观众眼中的“琵琶女神”,是专业人士眼中“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执着游走的音乐行者”,而她将自己定义为“琵琶的修行者”。“修行”一词,凝聚了她对中华文化的虔诚。多年来,她致力于琵琶艺术的推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不断拓展民族音乐创新表达的边界。她说:“上天给我一把琵琶,我以一生相赠。” 她的笑容,灿烂得像一簇火......
-
〓 季羡林:散文的大树四季常青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季羡林诞辰110周年】 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1.小情与大爱 世上往往离不开......
-
〓 王莹与郁达夫、王映霞的交往
1939年与郁达夫等在星洲合影 1927年冬,王莹来到上海,次年秋,经友人介绍,加入了中国济难会,并住进机关,与另外两位女青年一起照看门户,收发文件,传递书稿。当时,太阳社的阿英、郁达夫等人,正在为济难会编印文艺性刊物《白华》,主要撰稿人有楼适夷、杜国庠、孟超、杨邨人等。郁达夫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这些青年作家经常出......
-
〓 陪同戴季陶访印人选之波折——钱锺书等人被列为随访人员的前前后后
作为对1939年印度国民大会主席尼赫鲁访华的回访,以及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实行不合作主义,英国政府对印殖民统治处境艰难,英方希望利用中国和印度间的悠久文化关系,派人前往劝说缓和双方的冲突,于是1940年10月至12月,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对印度情况颇有研究的戴季陶,以私人性质访问印度,并顺访缅甸。陪同戴季陶访问的......
-
〓 胡适的婚礼
1917年夏,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取哲学博士学位后,26岁的胡适荣归故里,并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他加入《新青年》编辑部,与陈独秀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这期间,他还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成婚。胡适的婚礼到底是什么样的?2014年,胡适早年手稿首次正式公开,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最近,在艺联合云杪文化发起......
-
〓 笃信万有相通 徜徉天人之际——怀念我的老师张世英先生
张先生的若干弟子把先生拉进了一个微信群,名为“向张先生学习”。晚年的先生听力不济,于是,这个群就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一直惊叹于先生思维的敏捷和思想的与时俱进。当他在群里发声时,总是用词讲究,正如他一生的文字一样,每每令我们这些弟子汗颜。2020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我们这些弟子和往常一样,早早发出了祝贺的微......
-
〓 呜呼!世间已无唐德刚
我心目中的文史好汉唐德刚,日前独骑瘦马,踏月而去了,享年八十九岁。那也是一个适合古希腊文化英雄的年龄,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就活到这把年纪。虽然失去了一座高山,好在,构成历史学家内在生命的,是作品,因此,山依旧矗立着。“泰山其颓”之类俗世套语,用在才思夭矫的唐德刚身上,我以为毫无必要,正如我也不会用什么“驾鹤”来表达哀怀,那......
-
〓 百年王世襄:自然·自珍·自在
王世襄 资料图片 “笔畅意安——纪念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墨迹展”日前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馆悄然开展。没有名人捧场,不设开幕仪式,免费参观。一百年前,学者王世襄在北京出生。他的友人和学生,希望用这种“王世襄”的方式表达他们对老人的思念。本色 “一件大圆领儿的老头衫,一条宽大短裤,一双松紧口鞋,手里拿着个大蒲扇,一......
-
〓 学者蔡美彪:古籍整理得慢慢地做
22日上午,从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手中接过那本薄薄的《成吉思汗小传》,88岁的历史学家蔡美彪笑得眯起了眼,像个孩子。 为了祝贺新书出版,也为了庆祝先生88岁米寿,中华书局与蔡美彪的母校南开大学联合举办了“元代历史文献整理出版座谈会”,元史学者们汇聚一堂,从这部新书说起,梳理起元代史料整理的成绩。 《全......
-
〓 林散之与赵朴初的翰墨情缘
林散之与赵朴初何时结为翰墨情缘的?那得从1972年《人民中国》杂志拟出一期“中国现代书法特辑”说起。时在《人民中国》杂志社任美术编辑的田原,为了展示一下中国现代书法,想借此机会好好地将林散之先生宣传一番,他与另一编辑韩瀚酝酿出一期日文版的中国现代书法特辑,拿出点高水平的书法给日本人看看。他们首先来到南京,经亚明的推荐,......
-
〓 朱自清诤言俞平伯
朱自清与俞平伯,是两位相交甚深,情谊绵长的友人。他们结识于杭州第一师范学校。之后信函不断,探讨人生,共办《诗》刊,相互唱和。1923年8月,两人结伴漫游南京秦淮河,并相约为文。由此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两篇异彩纷呈,题目相同的名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后来终生服务“清华”,便是缘于俞平伯和胡适的举荐。之后两......
-
〓 生命的践诺
两千多年前秦末楚人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脍炙人口,天下传唱。其后,唐人如李白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的赞美,如顾云有“果践玉音,不移金诺”的感慨,如钱起有“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的吟叹,极尽感佩地说这承诺践诺的关乎天关乎地的大事情。 我这里想说的,是一位让我萦怀不去感怀万端的老人。他对徽州的十年“三......
-
〓 文艺人物志·索南多杰:守护雪域高原上的民间文艺
近日,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索南多杰,又一次深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开展调研采风,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继续深挖民间文艺宝藏。沿途采访调研,他的思绪不禁飘向20年前,一场会议,让他与唐卡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2003年,索南多杰到杭州参加中国民协的工作会议,休息时冯骥才叫住他:“你是青海的?长得不像藏族......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