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卞孝萱: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人物简介:卞孝萱(1924.6.20-2009.9.5),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副主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六朝史研究会名誉会长。著有《刘禹锡年谱》、《唐代文史论丛》、《刘禹锡丛考》、《元稹年谱》、《郑板桥丛考》......
-
〓 活成了传奇的乐黛云先生
一名女性被人称为先生,一定不同凡响。她肯定在某个领域作出了出类拔萃的贡献,且德高望重,具有独特的风范和魅力。无疑,我们的老师乐黛云教授就是这样的一位先生。当年汤先生还在世时,每次我去看乐老师,汤先生开门见到我时总是会向屋里喊一声:“乐先生,小高来了。”连汤先生都称呼乐老师为先生,可见,她的先生地位是无可置疑的。乐先生一......
-
〓 翻译型的研究家与研究型的翻译家—梁志学的德国古典哲学翻译与研究
梁存秀(1931—2018),笔名梁志学,是我国著名的德国哲学翻译家、研究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60年以后,曾担任《哲学译丛》责任编辑,《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自然辩证法》常务副主编,主持翻译并出版多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并撰有相关的研究专著。梁志学先生既是翻译型的研究家,也......
-
〓 “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的学生”
——记“人民艺术家”王蒙与作家们的“清溪一课” 5月22日,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开幕。作家们来到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发生地——清溪村,探寻创作的秘诀,捕捉山乡的诗意,回溯文学的初心。 这天下午,“人民艺术家”王蒙走到作家们中间,开讲“清溪一课”。他分享了70年的文学往事,鼓励大家“在生活中深造,做人民......
-
〓 谢导秀的古琴守望之旅
为传承的努力1963年毕业后,谢导秀被分配到中学,成为一名音乐老师,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忙碌,世俗生活的琐碎,频繁的政治运动,打破了他安静的心境,谢导秀慢慢远离了古琴的世界。毕业后几年直到文革期间,他都没能再抚琴。这对谢导秀来说,像是一场心志的考验。直到1976年,在文革中被当成封建四旧而禁止的古琴获得“解放”,谢导......
-
〓 集贤储才 共研国史——先父邓广铭与北大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述往】 今年是我们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创立40周年。中心的建立,凝聚了多位老先生的心血,先父邓广铭也是其中一位。一 提到北大中古史中心的创立,朋友们常会想到“邓先生”。看到今天中心的蓬勃景象,已经很难想象当年的筚路蓝缕、举步维艰。大家都知道中心成立于1982年,但很多朋友不知道的是,当时为成立这一中心,......
-
〓 顾农:刘师培怎样写文学史
刘师培 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著作甚多,他去世后友人编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凡74种,1936年宁武南氏刻本),今有影印本(简称为《刘申叔遗书》,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集外著作尚多,被编为《刘申叔遗书补遗》(万仕国辑校,二册,广陵书社2008年版),刘师培全部著作的最新整理本《仪征刘申叔遗书》近年来也已......
-
〓 敬话鬼谷子
10多年前,我受邀写18集电视连续剧《鬼谷子》的时候,曾在鬼谷子修行的云梦山深入生活半月有余。在此之前,我只听说鬼谷子是位神仙级的人物,没想到在春秋战国时期那几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全是他的门生:如杰出的军事家孙膑和庞涓,著名的说客苏秦和张仪,包括那个以自荐留名青史的毛遂,以及为秦始皇去东瀛寻仙丹的徐福……当时震得我......
-
〓 宗福邦:毕生年华,尽付冷门绝学
荣誉和赞美“我们应该积极准备编纂一部《汉语大词典》,这部‘大词典’应该包括古今词汇,尽可能顾到汉语的历史发展。但是由于种种限制,这部‘大词典’还不可能严格地按照历史原则编纂。(主要因为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尚无显著的成绩,汉语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还不清楚。古代文献未能通解的还不少。许多古书的真伪问题、著者问题、撰作......
-
〓 2021永远的怀念(六)
吴相洲(1962-2021) 2021年4月2日,古代文学研究学者、广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相洲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吴相洲1962年生于辽宁锦州。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首批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曾任乐府学会会长、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会长,并担......
-
〓 冰壶秋水二孟先生
二孟,也称东孟南孟。东孟即山东孟我疆(秋);南孟即河南孟云浦(化鲤)。据《明史·列传》记载:“化鲤自贡入太学,即与秋道义相勖,后为吏部郎中,而秋官尚宝,比舍居,食饮起居无弗共者,时人称‘二孟’。”张阳和曾作“二孟歌”以记之。清人黄宗曦在《明儒学案》中也说:“二孟先生如冰壶秋水,两相辉映,以绍家传之不坠,可称北地联壁。”......
-
〓 寒夜中的火光——记巴金的抗战岁月
从28岁到42岁,著名作家巴金人生中的这一段“黄金时期”是在抗战中度过的。战火蔓延,吞噬一切,然而,不能摧毁的是巴金和同胞们的意志。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巴金就坚定地表示:绝不能苟安,“只有抗战一条路”。他义正辞严地宣布:“对于危害正义、危害人道的暴力,我发出了我的呼声:‘我控诉!’”在颠沛流离的动荡岁月中,巴金创作了总......
-
〓 文坛述往:忆贤亮
张贤亮是当代中国作家中特别具有个性的一位。他当年因为一首长诗《大风歌》被打成“右派”,改革开放之后用自己一部又一部的作品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我记得最早是《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这部作品在当时我所处的《文艺报》的评论组里引起了大家的重视,一位评论家专门对张贤亮作了评述,这位评论家就是当时的编辑部主任谢永旺同志。后来,张贤亮经......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文史学家王利器著作等身,有一次,有人问他,您怎么竟然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的成员和顾问呢?王淡然一笑,说:“欲传后世,原不待此。”王利器八十寿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一些朋友有意共同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王婉言辞谢,答:“欲传后世,原不待此。” 剑桥大学本科学生中曾经有著名的“夜攀族”,即以深夜攀爬学校房顶为消......
-
〓 罗大冈:他是个学者 其次是诗人
1929至1933年,罗大冈在北平中法大学深造。有一天下午,住在同一公寓北大英语系的浙江同学告诉他:戴望舒来北平,还提起他。那时罗大冈只在报刊上发表一些诗文,但每次都用不同笔名,目的在于施耐庵说的“不求人知,人亦不知。”他也非常企慕黄仲则“独立市桥人不知,一星如月看多时”那种旁若无人,悠然自得的风度。他向来喜欢......
-
〓 扈鲁的葫芦缘
资料图片 小小葫芦,平平常常,有何神奇?但是,当你遇到扈鲁,探访过葫芦画社和葫芦文化馆,这种看法会顷刻改变,你会发现,这里面有大乾坤。天道酬勤 深耕画坛 1962年,扈鲁出生在沂蒙山葫芦崖,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的宝葫芦即采自此山。“我上小学时的第一幅素描作品就是画家门前的葫芦。”从那以后,他便与葫芦结缘,更萌......
-
〓 抗战时期,郑振铎最冷僻的文学工作
【光明书话】 小说戏曲说唱等俗文学文献,在中国古代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藏家甚少着眼。20世纪初,王国维、吴梅、马廉、郑振铎等一批学者,为了配合学术研究而大力搜访此类古籍,逐渐带动起俗文学文献的整理收藏风气。其中,郑振铎(字西谛)购求戏曲善本尤力,其家藏曲籍被誉为“海内私家之冠”。同时,作为学术与收藏的风向标,郑......
-
〓 学人小传:阎宗临
阎宗临,1904年出生,1978年去世,山西五台人。历史学家。1929年入瑞士弗里堡大学学习,1936年获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先后在山西大学、广西大学、桂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50年回山西大学任教。著有《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近代欧洲文化之研究》《欧洲文化史论要》《巴斯加尔传》等,主要著述被整理......
-
〓 学人小传:郭良玉
郭良玉,1915年出生,2007年去世,山东巨野人。20世纪30年代先后就读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清华大学成志学校、北京三十九中教师。著有《唐太宗演义》《唐明皇》《中唐演义》《严复评传》《女皇武则天》《朱元璋外传》《犁妮的童年》《平庸人生》《人生杂谈》等。...
-
〓 日记中的夏承焘:平生不作难言事,且向灯前直笔书
我20来岁时,读夏承焘先生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以下简称《学词日记》)初编,心中有一个疑惑:日记始自1928年7月20日,其时夏先生尚不到而立之年,做起词学专业来,何以如此老到? 夏先生曾自述“三十前后,始专攻词学”,但从《学词日记》发端,便不见初入门者的生涩。他似乎不需要一个适应期,但见如鱼得水、有条不紊,不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