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对中国古代文学抱有十分的喜爱和热情”——记楚辞专家石川三佐男
作者与石川三佐男在日本仙台一同演讲的海报前合影 我和石川三佐男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90年代中期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那天早晨,刚起床,被子还来不及叠,有人敲门了,进来的是两位先生,一位是中国翻译,另一位就是石川三佐男先生(以下简称石川先生)。他个子不高,五十开外,头发却花白了,一边很恭敬地说着日语,一边向我递上......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高亨,吉林人,1923年秋考入北师大,1924年秋又考入北大,1925年秋考入清华国学院,1926年夏毕业。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正》深得梁启超嘉奖。梁先生对高说:“陈兰甫开始把《说文》带到广东,希望你开始把《说文》带到东北。”梁赠高对联曰:“读书最要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 任中敏年轻时住在南京龙蟠里......
-
〓 雷海宗的留学岁月
1927年雷海宗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 1962年9月15日,身在南开大学的雷海宗给在万里外的弟子何炳棣回了一封信,信里表扬了何氏在美国取得的成绩并介绍了自己的近况。算起来,从1960年春何炳棣写信到雷海宗回信,已经隔了两年多,时间实在是拖得有些久。不过,冥冥中仿佛早有安排,何炳棣将要去任教的芝加哥大学,正是......
-
〓 出版家金灿然的教材人生
金灿然是一位对教材建设事业作出过贡献的出版家。他先后在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出版总署编审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社”)等单位参加文科教材的编写与审读工作。他积极倡导教材租型制度,主抓教学地图出版工作,推动创办北京大学古典文献学专业并亲自授课,参加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座谈会,在新中国教材建设史上留下......
-
〓 何门问学记——忆我的老师何兹全先生
我的老师何兹全先生于2011年2月15日晚8时去世。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纪念老师,经过一天徒劳的打电话,联系火车票之后,慢慢地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晚上刘九生先生特意从美国打来电话安慰我,也说写点什么吧。一、偶然报考,侥幸录取读硕士期间,很早就打算念博士。当时想跟随田余庆先生,得知田先生不招生之后,只能将专业确立在硕士期间用......
-
〓 追思·甘惜分:“我唯一的标准是学术标准”
甘惜分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没有引吭高歌和摇旗呐喊,却也难于沉默不语,生就一副犟脾气,继续着自己的追求…… ——甘惜分 用一个世纪的风雨,甘惜分收获了一个称谓——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100年只是一瞬,但新中国新闻学却由此发端,并蓬勃发展,指引着时代忠实的记录者。 他的故事,也是新闻学的故......
-
〓 理学大师马一浮
近年来,海内外学术界对于近现代儒学及其代表人物的研究相当热门,其中对那些自构体系、融会西学的所谓“新儒家”的代表人物,诸如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已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广为人们所知。然而,有一位被周恩来总理称之为“我国当代理学大师”[1]的马一浮,却鲜为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与马一浮从......
-
〓 民国学界伯乐林宰平
当今之世,仰慕梁漱溟、熊十力、沈从文、金岳霖、牟宗三诸大家的人不计其数,而很少有人知晓林宰平。在梁漱溟、熊十力乃至张中行、吴小如等名家心目中,林宰平先生的品行值得信任和令人尊敬,是民国时期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学界伯乐。发现沈从文1925年5月8日,正在北京试图通过写作闯出一条生存之路的沈从文突然间激动万分。因为他第一次见到......
-
〓 2022永远的怀念(七)
任溶溶(1923-2022) 2022年9月22日,著名出版家、作家、翻译家任溶溶在上海逝世,享年100岁。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1949年后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上海......
-
〓 韩愈曾是个“复读生”
韩愈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代表著作有《韩昌黎集》等。可是,当年韩愈曾是一个“复读生”,其科举之路历经曲折磨难,连考四次才中进士。韩愈于唐大历三年(768年)出生......
-
〓 八百孤寒齐下泪——怀念傅璇琮先生
傅璇琮乐于提携后进,学界有口皆碑。先生远去一周年之际,我不禁回忆起他对我学术上的帮助,心香和泪,献与先生。2003年2月,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警惕古籍伪校点》被先生看到,他托几位文学所的老师向我传话,让我与他联系。我自然欣喜若狂。电话中先生说了不少勖勉之语,我由于惶恐和激动,反而大多记不得了,只记得他强调做学......
-
〓 中华学术正脉的守护者——记姚奠中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实践
姚奠中 姚奠中先生是章太炎先生最后一位弟子,也是当代少见的博学鸿儒。他淹贯经史子集,艺精诗书画印。冯其庸先生对他的评价是:“雄才博学百年身,四海堂堂第一人”“论学于今推独尊,章门一脉赖传存”。霍松林先生也说:“姚老奠中先生雄才博学,其人品学问书艺均为当代典范。”周汝昌先生的评价是:“姚奠中先生身为鸿儒,而通于艺者......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林风眠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小山村,爷爷是石匠。他后来到法国第戎美术学院求学,与校长杨西斯交谈,他说自己石匠出身,杨西斯误把“石匠”理解成“雕塑家”,林风眠非常坚定地说:“不不不,我是个石匠,不是雕塑家。”⦾考古学家苏秉琦对孩子说,学术研究,“多数情况下,对立面总归有其合理成分,要善于向对立面学习,要学会吸收营养。”他举硬......
-
〓 与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畅谈文学——王蒙: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
【新闻人物】 3月21日,春分当日,“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走进鲁迅文学院,开讲“春天一堂课”。 这天,中国作协“作家活动周”温暖启幕。36名中国作协基层会员在浓浓春意中“回娘家”,听一听名家的课,聊一聊文学的事。 虽已88岁过半,两鬓斑白,但王蒙先生依然才思敏捷、谈吐从容。面对基层作家聊起文学,那些过往的日子......
-
〓 游走中西,且思且行——邵大箴与中国当代美术
学人小传 邵大箴,1934年生,江苏镇江人。美术史家、美术教育家。1953年考入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1955年前往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美术史论,1960年回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执教。1979年参与创办了《世界美术》杂志,曾任《美术》《美术研究》《世界美术》等杂志主编。著......
-
〓 徐可:启功先生的文化品格
启功自撰对联一九九三年,本文作者拜会启功1986年,启功为第一届教师节创作《苍松新箨图》 2015年6月30日,是启功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日。十年来,我对先生的思念未尝稍减。在启功先生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我有幸长期与他亲密接触,深刻地感受到了先生人格的伟大。先生高尚的品德,时时感动着我,教育着我,熏陶着我,成为我......
-
〓 民国风月:胡适制谜
1913年,23岁的胡适还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2月假期中,朋友任鸿隽,杨杏佛来到胡适宿舍。“煮茶夜话,戏联句……”第二天,胡适干脆开了一个茶话会,又加上赵元任等数人,烹茶吃饼之余,玩起了射覆、制作谜语等游戏。胡适用中文、西语,甚至自己名字,连作了五个谜语,“颇自喜”。记在了日记里,很得意的样子。一、谜面:花解语。(......
-
〓 2021永远的怀念(四)
周毓麟(1923-2021) 2021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周毓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周毓麟,1923年2月12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1954年9月至1957年7月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攻读研究生。1960年5月奉调加入核武......
-
〓 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说国学(其二)
王国维:天才·大师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中唯有王国维,并非师从名门,却是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者、新学术开创者,得到了“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的赞誉。王国维的研究范围横跨文、史、哲,涉及哲学、历史、考古、文学、戏曲、古文字等学科;贯通古今,著述达62种,批校古籍逾200种。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
-
〓 国绣手姚建萍
姚建萍在创作《木槿花开》。苏绣《木槿花开》。均为资料照片 美,就像爱一样,可以征服世界上每一个人,也可以融合世界上任何不同民族、不同人种的不同价值观。美,还可以让人在物质和能力不可及的意境里,充分享受内心的那份愉悦和温润。美,因此也使我们对它有特别的向往与渴求。 美,自然让我们对那些创造她的人肃然起敬。 ......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