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慧眼识珠叶圣陶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发起者为郑振铎等共12人。其酝酿擘划,则应从1920年算起。先是老牌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五四”文学新潮冲击下产生了用时兴的新文学争取读者的紧迫感,于是起用正在馆内担任《四部丛刊》总校对的青年文学家沈雁冰,由沈取代王蕴章,全面改革创刊已近十年的商务印书馆的重要文学刊......
-
〓 古老的气韵格调 年轻的数字画笔——让国画动起来的年轻人
艺术史终将记录下这样一个事件——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一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人头攒动的场馆里,多媒体技术让一千年前的北宋都城“活了起来”:驼队刚刚出城,舟船缓缓驶入汴河,数百个行人商贩都动了起来。这次展览堪称中国传统绘画创意式传播的鼻祖,就连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也感慨,现代的电脑技术给人们提供了动画手段,......
-
〓 学人追思·童庆炳:永在攀登的文艺理论家
童庆炳生前最后一张照片。资料图片 2015年6月14日下午,童庆炳先生虽已年届80,仍以多病之身奋力攀上了金山岭长城。这位一生热爱爬山、走路连年轻人也比不过的文艺理论家,身着白色短袖衬衣、灰色长裤,头戴灰色沿帽,斜背着小包,半立半倚在长城上,右手抬起直指远方,身后是翠绿的青山,头顶是明净如洗的蓝天,手指上方恰好飘......
-
〓 做个“田野调查派”——戴庆厦先生与民族语言学
戴庆厦先生从事民族语言学研究已整整70年了。他在少数民族语言本体研究、社会语言学、民族语文政策、语言学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的杰出贡献,使其成为语言学界的标杆人物。70年来,他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笔耕不辍,虽然现在已是87岁高龄,但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戴庆厦先生对语言学的执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世事的豁达,对我等......
-
〓 斯人本色是书生——从卢作孚赠友人联语谈起
人生是短暂的,却可以是多姿多彩的。卢作孚是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这是公认的事实,但不是全部的事实。卢作孚在1948年的时候说:自己前半生的时间,几乎都花在办教育上,“现在所办的实业,也等于是在办教育”(凌耀伦、熊甫编:《卢作孚文集》)。其实卢作孚的兴趣、爱好十分广泛,他在年轻时“爱编演话剧,吟咏诗文”(丁芦:《......
-
〓 “留下来打扫战场”的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以105岁高龄告别人世,“我们仨”终于团聚了。在我看来,纪念杨绛先生的最好方式,无疑是读她的作品。如果再想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的生平,当然可以读读相关传记。我在天地出版社推出了《杨绛传》(追思纪念版),日前已经面世。我写作《杨绛传》,从大量文献里穷原竟委,杂中取真,捕捉了杨绛精神的闪光点。我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与历......
-
〓 探寻东西文化共性
1610年5月11日,积劳成疾的利玛窦在北京溘然而逝,终年58岁。一年后他被葬在北京,成为明朝皇帝允许入土中国的第一个外国人,这在当时是无上的恩典。400年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利玛窦的名字,他作为中国历史长卷中的一个独特人物,与众多帝王、名士和新中国英雄人物在一起。我们的生活也多受惠于他——他被奉为中......
-
〓 妙高峰顶人独立——吕澂与佛学研究
内容提要:吕澂先生是现代著名的佛学家、思想家。本文简要介绍了他的经历,并对其思想体系和对佛学研究的贡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关键词:吕澂;佛教;思想吕澂(1896-1989),江苏丹阳人,字秋逸,一字秋一,早年求学于镇江中学、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后就读于南京民国大学经济系,1914年至南京金陵刻经处佛学研究部从欧阳竟无大......
-
〓 2014全国教育楷模·潘懋元:高教泰斗 学人典范
潘懋元在学术沙龙上。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供图 名片朴素干净,头衔只有简单的两个字:教授。 人亦如此。一袭经典的白衬衫、灰西裤,未到采访时间,94岁的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就早早等在房间里。见到记者前来,坚持站起身和每个人握手,双手递送名片。 一派传统文人的端方姿态。自1935年初登讲台的那一刻算起,整整7......
-
〓 双书辉映中的乐黛云、九十华诞,和她的学术人生路
编者按:2021年,是乐黛云先生的九十华诞之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分别出版《乐黛云学术叙录》与《乐以成之——乐黛云先生九十华诞贺寿文集》,两地同心,颉之颃之,遥相应和,不啻为一段出版佳话。双书辉映中,本报特刊乐黛云先生弟子、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张辉教授文章,回顾先生的学术人生之路。乐先生的比......
-
〓 美学教授农家书屋办学——记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夏昭炎
“在农家书屋办学就是‘种文化’,让中老年人学时事政策和现代知识,让孩子们有个‘第二课堂’。”夏昭炎说,“乡村之美主要在于自然,但诗意的美却离不开文化。”今年85岁的夏昭炎是全国道德模范、湖南科技大学原文艺学教授。退休后,夏昭炎回到老家——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石羊塘镇谭家垅村居住。十多年来,他与老伴儿杨莲金在家乡崇文兴教、涵......
-
〓 祖丁远:邵燕祥印象
【人物链接】邵燕祥,诗人,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肄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
-
〓 “北极光”奖获得者许渊冲:翻译改变世界
许渊冲近照。本报记者 郭红松摄 柏林当地时间8月2日下午,在第二十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每三年评选一次的国际奖项,曾颁发给英国人、美国人、挪威人、拉美人、澳大利亚人,现在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
-
〓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纪念卢作孚诞辰120周年
1939年9月24日,卢作孚在汉口航政局改良木船试航典礼上发表演讲。1946年民生公司在加拿大订购的虎门号轮船。新中国成立后,在卢作孚的指挥下,民生公司滞留在港的17艘船舶驶回大陆。卢作孚先生遗墨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
-
〓 顾颉刚如是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
1 关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蓝本事件,陈源的表述是“窃贼”、“抄袭”、“整大本的摽窃”,胡适的表述是“万分冤枉”、“洗刷明白”,顾颉刚的表述是“蓝本”、“剿袭”。 蓝本事件是一个老话题,几乎与《中国小说史略》的出版同步出现,1924、1926年在女师大风潮和厦大国学院风潮都有体现,1936年在鲁迅逝......
-
〓 “书非货财,自当化私为公”——记近代藏书名家徐恕
徐恕(右)与黄侃 近代以来,较之江浙地区,湖北的藏书家并不算多。比较著名的有宜都杨守敬,黄冈刘卓云,枝江张继煦,襄阳杨立生等。武昌徐恕的箕志堂藏书不仅藏品保存完善,而且不少刻本、钞本也极为稀见。尤其是徐氏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以货财遗子孙”,慷慨解囊,化私为公,将自己毕生的珍贵收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更为后世出版界和......
-
〓 王国维先生的辫子——摘自王东明著《王国维家事》
《王国维家事》 王东明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 父亲的辫子,是大家所争论不休的。清华园中,有两个人只要一看到背影,就知道是谁,一个当然是父亲,辫子是他最好的标志。另一个是梁启超先生,他的两边肩膀,似乎略有高低,也许是曾割去一个肾脏的缘故。 每天早晨漱洗完毕,母亲就替他梳头。有一次,母亲事情忙完了,或有什么事烦心,......
-
〓 学术巨匠,出版大家——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题记
二十世纪的中国学术文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建国前后为断,两者相较,相差何止道里计,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和传世学术经典大多出自前一阶段名家,他们无不会通中西、嘎然独造,而后一阶段有硕学名望者,大多也是在前一阶段接受教育的人。但在新时期接受教育并成长于复杂环境下,足以与上半世纪大家相媲美并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学人则寥寥无几,有之......
-
〓 永无回程的远行——忆杨镰
杨镰一2016年4月1日,我在长沙。一则微信让我失去重心——3月31日,杨镰在新疆昌吉因车祸逝世,享年69岁。我坐立不安,心向昌吉靠拢,泪水挂在脸庞……杨镰遇难,是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段时间里,总觉得杨镰还在。有时,我站在地图前,寻找杨镰遭遇车祸的地点,想象着我们一同前往新疆探险的经历。新疆,是杨镰的情结,为此喋喋不休......
-
〓 瑞典汉学第二代杰出代表马悦然——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十六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1924——),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汉学教授和系主任,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汉学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也是诺贝尔奖评委中唯一深谙中国文化、精通汉语的汉学家。现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马悦然教授毕生致力于汉学研究,并于欧洲及澳洲的多所著名大学......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