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平凡中的崇高:追忆魏老师
初次见到魏得良老师,那还是在1978年11月初的杭州大学历史系新生入学欢迎会上。当时他就给我和我的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印象说白了,就是一个“土”字,用夸张的语言讲,就是“土得掉渣”。我们怎么也无法想象,在堂皇气派的高等学府里,居然还有这样纯朴得像泥土的老师,黝黑的脸堂,花白的头发,刻满饱尝沧桑烙印的神态,携带......
-
〓 杨雪:李约瑟与李约瑟之谜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最近正在播出纪录片《李约瑟之谜》。李约瑟,作为最伟大的汉学家之一,创立了科技汉学新流派,打通了古今中西以及科学与人文的壁垒,堪称天下达人。回顾他的一生,你会感慨,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最好融合其实是体现在人的身上。 1900年,约瑟夫·尼达姆出生于伦敦,父亲是职业医生兼麻醉师,母亲是画家兼......
-
〓 人物·大家·谢冕:把日子过成诗
CFP2011年12月6日,中坤国际诗歌奖在北大颁奖。诗人牛汉(左)接受了谢冕颁发的奖项后,两位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CFP 谢冕先生今年82岁了。 先生老了,亲友们总是劝他好好保养,要活到一百岁。听到这些善意的祝愿,谢冕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是惧老,而是他越来越感觉到“寿”字背后的空虚与乏味。如果精神与肉体能......
-
〓 一位儒雅的“中国”文人——记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六
20世纪的汉学家中,荷兰人高罗佩(RobertHansvanGulik,1910-1967)尤为引人瞩目。它具有多重身份和多种爱好:外交官、汉学家、收藏家、诗人、小说家、音乐家等等,而且每种身份都做得很出色:作为外交官,通晓荷、英、法、印、德、中、阿拉伯、日、藏文、梵文等十五种语言文字,在华盛顿、新德里、贝鲁特、吉隆坡......
-
〓 大家·同心同行·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我的祖父马叙伦
学人小传马叙伦(1885-1970),浙江杭州人。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早年加入同盟会,曾任北京大学教授,1945年年底组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高等教育部部长、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任、民进中央主席等职。著有《说文解字六书疏证》《老子校诂》《......
-
〓 寻访陈独秀在北京的足迹
民国初年,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学为核心,许多颇有才华的作家渐次聚拢在北京,他们共同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五四”一代的带路人无疑当推陈独秀,鲁迅曾回忆说:“《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回一回的来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念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有力的一个。”从1916年11月到1920年初,陈独秀在北京生活......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湖南长沙人易培基作过劳动大学校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长等。长沙人陈子展是易的弟子。一日,易大发议论,批评湖南人物,最后下了一句结论:“湖南没有一个好人。”语次,子展便接上了一句:“老师,这句话倒没有例外!”易氏听了,为之愕然,拂袖起而退入书房,子展乃大笑出门。 胡适素有学术民主之襟怀。当年......
-
〓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先达:“哲学家不是社会的旁观者”
60年传道授业,60年潜心学术。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陈先达从教60周年学术研讨会,为这位著名哲学家的学术历程作了梳理。 “不当超凡脱俗的哲学家” 陈先达进入哲学世界有些偶然。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他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哲学,“我和哲学,就像是旧式婚姻,先过门后恋爱”,他这样形容这段经历。他的老师多博学......
-
〓 携手同行三十一春秋——王涛别记
我们是大学同学,准确地说,是系友(我高一年级),之后工作在北京,并在同一个领域工作。从1987年来北京工作到2018年,三十一年的相从过往中,一起呆上数天不为多,一个微信点赞不为小。如今,再也见不到终生最重要的朋友王涛了!我们之所以一路走来、走近,以至成为“置顶”的朋友,许多方面胜过亲兄弟,首先是王涛深刻的思想与出众的......
-
〓 中华民族需“反本开新”——汤一介教授访谈录
汤教授认为,中华民族需要“反本开新”“我是这样看的:中华民族也许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这是着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先生的论点。虽然,汤先生从不以哲学家自居,称自己不过是“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但是,他的许多“问......
-
〓 熊十力的儒学本体论
熊十力重建的儒学本体论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以西学作为参照,包括亚里士多德和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乃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有作为外缘的、离开主体客观独存的实体,或超越于主体和客体的“第一因”“主宰者”,君临万物之上的造物主、上帝。儒学本体论则相反,即反对“把本体当作是离我的心而外在的物事”,反对“凭理智作用”,向外界......
-
〓 王云五,何许人也?
他的挚友胡适先生说:“此人的学问道德在今日可谓无双之选”;他的学生金耀基先生说:“他自十四岁做小学徒起,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工作,一生做了别人三辈子的事”;他曾经的部下胡愈之先生说:“他既没有学问,而且政治上也是一个很坏的人”;也是他曾经的部下茅盾先生说:“他是官僚与市侩的混合物”……我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新世......
-
〓 鲁迅观看蓝苹和王莹演戏
鲁迅先生看过蓝苹和王莹演戏,而且对王莹演出的扮相提出了批评。 蓝苹,即江青,人们对她的故事耳熟能详,不必多作介绍。王莹(1915——1974),安徽芜湖市人,是一位从逃婚的童养媳成长起来的电影、话剧表演艺术家、作家。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积极参加左翼影剧活动,主演了具有进步意义的影片《铁板红泪落》、《女性......
-
〓 他在“黄昏”里漫步远去——忆杨宪益先生
2009年初冬,杨宪益先生去世,曾慨叹:这样的老人,以后稀有了。 一晃三年过去了,常怀念他。 记得送别杨宪益先生那天,听到一首风笛曲,那温柔、悠扬、舒缓的旋律伴着孩子清新纯真的歌声,让人想到夏日黄昏,想到辽远的牧场;似觉微风拂面,嗅到青草的芳香;又如眺望远方一抹霭气,四野一片迷茫……那天,许多裹着棉......
-
〓 翰墨往事:张大千拜师曾熙
曾熙像 曾熙为张大千所绘册页题词 “南曾北李”对张大千一生的影响很大。 曾熙,字农髯,1861年出生于湖南衡阳。家庭贫困,早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他天性聪颖,弱冠便考取秀才。进士及第,进入仕途。辛亥革命后,先期到上海鬻书的好友李瑞清邀请他也去上海,他遂于1915年到上海开始了他的鬻字卖文生涯。曾熙书法主南宗......
-
〓 一生践一诺 终身为戏痴——追记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
10月19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著名戏曲理论家郭汉城走完了他104年的人生路。10月25日,郭汉城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1917年,郭汉城出生在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从小听着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旋律长大。一辈子都在看戏、评戏、写戏、研究戏,与戏曲的缘分伴随了郭汉城的一生。 我国......
-
〓 谢冕:有幸结识吴思敬
相识吴思敬是我人生的幸运和福分。鲁迅说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我当然不敢妄比前贤,但此时的心境是相同的。我记不起来我们最初是如何相识的,那时真还说不上深交。只知吴思敬是原先的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一位年轻的文学老师,热情,敬业,很有学识,仅此而已。记得那时他住在北京最繁华的街区,王府井的一个胡同——菜厂......
-
〓 文艺人物志·王乃勇: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
他从一个农村娃,一步步成长为多项全国荣誉加身的书法家,但他却称自己算不上书法家,只愿做一个传播书法艺术的“游击队员”,努力向乡村中小学推广书法艺术。在他看来,书法工作者不能在书房里孤芳自赏,一定要服务大众,服务社会,如此才能将书法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日前,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举办。河南......
-
〓 “京剧票友”叶秀山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家、美学家和京剧理论家叶秀山先生遽尔仙逝,使我感到万分悲痛,不由得想起在干校时和他相处的日子。在干校时,我们文学所和哲学所毗邻而居,两所人员时相往来,因为都是上海人,又都爱好京剧,所以我和叶秀山先生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叶秀山先生长相端丽清秀,眉眼间酷似京剧大师梅兰芳。我想象着倘若让他扮上戏装......
-
〓 走近文艺家·严家炎:为学和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
87岁的他,被作家宗璞称为北京大学里的“大侠”,率先把金庸的武侠小说搬进北大课堂,秉笔直书为丁玲、萧军等人“翻案”,把鲁迅小说《铸剑》归为武侠小说而与一位学者发生激烈笔战……在一次次文学论战中,他坚守着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他说:“无论为学还是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初冬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