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赵元任钢琴回清华 绵延七十年家国情缘
“教我如何不想他,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秋日里,这首轻柔的乐曲再次在清华园响起。 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称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1926年,赵元任为《教我如何不想他》谱曲,随后这首歌被广为传唱,载入中国现代音乐史册。 不久前,赵元任先生......
-
〓 独立不阿的人品,沉潜考索的学风————纪念邓广铭先生
我于六十年代前期曾见过邓广铭先生。那时我在中华书局编辑部,本在文学编辑室,后因中华书局拟加快“二十四史”的整理出版,1963年下半年,当时总编辑金灿然同志对编辑部人员作了部分调整,并把我调到古代史编辑室,担任《宋史》的点校和编辑工作。因为工作需要,我就有时到北大向邓先生请教。但不久就掀起了政治运动,1965年秋,我随大......
-
〓 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朱光潜
朱光潜,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这些......
-
〓 学人小传:彭立勋
彭立勋,1937年生,湖北谷城人。美学家。196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曾任中文系副主任,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87年由国家教委选派至英国剑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1988年调往深圳,任深圳市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深圳市社会科学联合会首届主席、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美的欣赏》......
-
〓 何为教科书编辑大家——从编辑家朱文叔说开去
朱文叔(1896-1965),浙江桐乡人,名毓魁,字文叔,号如一,著名的编辑出版家、语文学者,也是中小学教材专家。叶圣陶曾以“旧学蜂成蜜,新知鲸吸川”的诗句,赞扬他的知识渊博和勤奋好学。吕叔湘则对其关于汉语词汇的文章十分欣赏,并广为推荐。新中国成立前后,朱文叔在中华书局、人民教育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长达40多年,并把主要......
-
〓 走近文艺家·王平:学艺该拜名师还是明师
他是当今京剧界为数不多的文武老生名家之一,曾两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尤擅《野猪林》《挑滑车》《击鼓骂曹》《打金砖》《战太平》《康熙大帝》《华子良》等剧目。在他60年的艺术人生中,既遇到过明白的师傅,亦遇到过有名的师傅,明师和名师共同成就了今天的他。近日,湖北省京剧院首排传统大戏《野猪林》精彩上演。在这出戏的宣传海报上,“著......
-
〓 智海观澜:小和尚吟诗救命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争夺天下,与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十八年。陈友谅出身渔民,英勇善战,在一次战役中,把朱元璋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抛下残兵败将,慌不择路,只身逃至一深山老林,突见前面有一古寺,急奔前去。一小和尚正在门前扫地,见朱元璋狼狈而至,便询问:“请问将军尊姓大名?如此匆匆而来,有何贵干?”太祖遭遇惨......
-
〓 朱载堉:爱科技的明朝王子
八十一档的特大算盘 在我所知的历代天潢贵胄中,有那么几位不务正业的“奇葩”:两位诗书奇才,三国时期的曹植、南唐后主李煜;还有一位科学达人:明朝王子朱载堉。 王子载堉的科学和艺术成就鲜为人知。他发明的十二等律,被后人称作“比得上贝尔的电话和爱迪生的留声机”。 朱载堉出生在明嘉靖年间,祖籍怀庆(今河南沁阳......
-
〓 学术巨擘,文化传人——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
素处以默 夜傍青灯苦读书傅璇琮,1933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傅璇琮的父亲贤弼先生,早年在金陵古都的一家营造公司给资本家当账房先生,以他微薄的收入供养着一家五口人,小日子倒也过得平平稳稳,他的儿子也终于能稳步地从小学读到了中学,并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傅璇琮在家中是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妹妹。贤弼先生对爱子在学校里出色......
-
〓 钱理群:“三宽之人”谢冕
谢冕先生在学术、教育领域的成就、贡献与影响,都是有目共睹的,我就不再多说。我要说的是“谢冕兄”这个“人”,而且要借用“贵州老乡”朱厚泽的“三宽”说,来描述、概括他。于是就有了“‘三宽之人’谢冕”这个话题。我曾经专门研究过朱厚泽的“三宽”说,注意到他在1980年代倡导“宽松,宽容,宽厚”时,就已经说明,“三宽”不仅是“治......
-
〓 “出版是永远的朝阳产业”——缅怀导师肖东发先生
肖东发 老师经常对我们学生说,国家、民族要兴旺、发达,一要办好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二要办好出版,传播优秀文化,并常说“出版是永远的朝阳产业”。4月16日下午我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参加第22期博雅论坛,晚上回到家,接到一位同学打来的电话,告知肖东发老师去世了,猝不及防,无比震惊。心存侥幸,不停给北京的几位同学打......
-
〓 走近文艺家·李博生:手中磨玉 心中求道
81岁的他是玉雕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他看来,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文化是“大地之诗”,手中磨玉,就是心中求道。他说,治玉是做活儿,不是做货,要做艺术品,而不是做产品。 玉是大地的舍利,玉文化是“大地之诗”,手中磨玉,就是心中求道……这些话不是出自诗人或禅者,而是出自一位中国工艺......
-
〓 顾颉刚与卜德(Derk Bodde)的文字之交
顾颉刚 1934年10月14日,顾颉刚在日记中写道:“将卜德(Derk Bodde)所著《左传与国语》汉文本重作,一天毕,约四千字。……卜德,哈佛大学派到北平之研究生,来平两年,竟能以汉文作文,其勤学可知。所作《左传与国语》一文,写来已数月,予初托孙海波君改,谢不敏。希白亦谓无办法。予嘱其寄来,今日费一日之力为之......
-
〓 高手在民间·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之林润立
开栏的话讲好中国人民故事是一项长期任务,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本版从今日起开设《高手在民间》图片专栏,聚焦民间技艺高手和非遗传承人,展示我国各行各业劳动者爱岗敬业、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的品格,记录他们在平凡岗位创造的不平凡业绩,展现他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是福建省唯一一个......
-
〓 王蒙:政治、文学、生活、人生
读书致敬人物: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15日出生,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一生读书,笔耕不辍,创作生涯与共和国历史同行,以绚丽多姿的艺术才能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与坚韧。今年,81岁的王蒙获得了茅盾文学奖。作为文化名家,王蒙在每年的全国书博会上,都亲临现场,倡导读书,为推动全民阅读克尽心力。 在公众......
-
〓 何兹全:期颐老者眼中的红尘
人生第一捱不过的,是岁月荏苒,世事苍茫。我的面前坐着一个99岁的老人,慈眉善目,笑得很喜乐。交谈不是很流畅,需要我很无礼地冲他大声嚷嚷,他听清楚了,轻言细语地回答,对比很是鲜明。被光阴浸泡得太久,渐渐会丧失时间感,老人已经不能很顺序地回忆平生,说的都是单件的事情,还时不时问身边的博士生:我是哪一年毕业的?我是哪一年进的......
-
〓 玻璃和钢铁的缠绵——摘自《神秘的东方贵族:贝聿铭和他的家族》
吴中贝氏到清末民初之际,已经是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了,并且在沪浙、湖广、京津诸地拥有不薄的家业资财,还建立起了方方面面的人脉关系和社交圈子。也就在此间的1917年4月26日(民国六年丁巳三月初六),贝聿铭在广州出生了,他是中国银行广州分行副经理贝祖诒的麟儿,也是吴中贝族入谱(1939年家谱)的64个“聿”字辈十五世......
-
〓 李辰冬与《诗经》研究
有论者认为,在红学几乎成为索隐派和考据派一统天下的时候,李辰冬是第一个接续了王国维的香火,“以文学的立场,把小说当做专书来研究”的学者,完成了一件“破天荒的创举”。《红楼梦研究》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红学著作之一,代表了此时红学研究所能达到的高水准。该书出版一年之内六次再版,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据阿城交代,李辰冬经过多......
-
〓 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其四)
赵元任:语言很好玩儿语言天才并非天生1892年11月3日,赵元任出生在天津紫竹林的一座宅院里。当时,他的祖父赵执诒是直隶州的知州,后来辗转在北京、保定、冀州等地任职。8岁之前,赵元任一直跟着祖父在北方生活。赵家人祖籍常州,惯常说隶属于吴方言区的常州话。但毕竟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在直隶一带,赵元任的祖父和父辈只得入乡随俗,尽......
-
〓 翘楚·何水法:抱华追梦
何水法,1946年8月生于杭州,祖籍绍兴,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研究生班。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