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锦秋:“新唐风”中的文化坚守
张锦秋 资料图片4月4日清明节,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春雨纷纷,万余名海内外华人穿过古柏林,拾阶而上,在祭祀大殿前,整衣肃立,慎终追远,共同缅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这座黄帝陵祭祀大殿,古朴雄浑,简洁沉稳,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的代表作之一,2004年甫一落成就成为公祭轩辕黄帝的主要场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天地......
-
〓 “年轻的老年人”走了——追忆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李佩
1月12日1时26分,“年轻的老年人”的李佩先生走了,带着她对生活的热爱,安详地走了,享年99岁。曾有人将她比作“中关村的明灯”,如今,明灯虽熄,但在无数人心中,光亮永存。李佩,中国科学院大学外语系教授。有时,她被一些白发苍苍的科学家尊称为“师母”,因她是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怀的夫......
-
〓 翰墨往事:石鲁“触电”
石鲁画作 在现代书画家队伍中,爱好文学的人不计其数,但是,曾经创作过电影剧本,并且正式出版,投入拍摄并公开上映的恐怕不多。中国画大师石鲁恐怕是其中绝无仅有的一位。 1953年,34岁的石鲁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文代会,精神焕发,创作激情迸发,不但创作了《幸福婚姻》等一大批国画作品,而且对电影创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
-
〓 美国的“头号中国通”费正清——海外汉学家见知录之八
费正清(约翰·金·费尔班克JohnKingFairbank1907——1991),英国牛津大学中国学博士,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著名历史学家,美国最负盛名的中国问题观察家,美国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泰斗,美国的现代中国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被誉为“头号中国通”,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历任美国远东协会副主席、亚洲协会主席、历......
-
〓 著名辞赋学家、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万光治逝世
讣告公元2023年2月4日20时46分,举校同悲,四海哀叹,著名辞赋学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民歌学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宪梓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万光治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0岁。万光治教授1943年5月2日生于四川成都,发蒙于南京华夏小学。1963年入读四川师范学院外语系,197......
-
〓 “我的作画作文,常以茯苓糕为标准”——丰子恺在香港
“丰子恺·教惟以爱”——香港首届少年儿童艺术创作赛日前在香港举办,活动秉承丰子恺“教惟以爱”的艺术教育理念,寓美育于“真、善、美”人生观的塑造。丰子恺虽然没有在香港长期生活过,然而,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他在香港发表了不少作品,还曾出任《星岛日报》副刊《儿童乐园》主编。综观丰子恺这一时期在香港发表的漫画与文章......
-
〓 1903年,刘师培和他的朋友圈
1903年,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大事发生,但这一年对经学大师刘师培却格外重要——正是在这一年,虚岁二十的刘师培来到上海,结识了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章士钊、林獬(即林白水)和邹容等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并很快成为至交,从此走上一条全新的人生之路。说起来除却邹容其他人都年长于刘师培,但他们却能成为......
-
〓 让中国文学在埃及落地生根——专访埃及知名汉学家穆赫森·法尔加尼
穆赫森·法尔加尼以及他的译作和奖章。一次亲切的会面1月20日晚,穆赫森·法尔加尼穿着宽大的正装西服,略显局促地站在酒店大堂。工作人员引导穆赫森走进酒店会议大厅,他见到了其他9名来自摩洛哥、苏丹、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来宾,大家都在安静地等待。此刻,穆赫森感到心脏已经快要跳到嗓子眼了。终于,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中国国家......
-
〓 汤一介学术自述
一个人的一生大概会分成若干不同的阶段,其中写作生活大概也可以成若于阶段。1947年在我二十岁的时候曾在当时北平的《平明日报》上发表过两篇散文:《月亮的颂歌》和《流浪者之歌》。1949年后,开始我是北京大学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干部,忙于各种政治运动。1951年初,我没有读完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最后一学期而被调到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
〓 学人小传:史金波
史金波,1940年生,河北高碑店人。西夏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196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1966年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夏文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长......
-
〓 如何开展有效的书法教育——走近书法教育家陈忠慧
初识陈忠慧教授,见他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话语里激荡着“责任与担当”。 在山西国学教育基地,谈及对娃娃们的书法教育,陈忠慧语重心长地说:“近年来,中国书法所依托的‘人文氛围’被淡化,传承中华文化显得尤为重要,‘根’和‘魂’不能丢!”追寻中护“根” 翻阅陈忠慧的履历,循着他的人生步履,体味到一......
-
〓 文艺人物志·常秋月:博采众长,让更多好戏复现舞台
“先问渴不渴,再问饿不饿。”2月11日,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厅里,常秋月正在进行次日即将上演的剧目——《勘玉钏》的响排。尽管这出戏她已在舞台上演出过多次,排练时,大到舞台调动,小到台词顺序,她也没有丝毫马虎。 《勘玉钏》这出戏要求演员前以青衣应工,后以花旦应工。常秋月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艺术风格非常适合这出戏前后切换......
-
〓 追光文学巨匠·钱钟书: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为文风范
今年是钱钟书先生诞辰110周年,可能由于疫情的影响,暂时没有看到什么纪念活动,也少见专门的纪念文章。这样的平静如常,想来倒是符合钱钟书本人愿望的。钱钟书一向反对借他之名组织的各种活动,甚至不赞成研究其创作与学术。当年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就很谦逊地表示,“拙著不足研读”,希望“别求老师巨子之书而钻仰之,勿浪抛精力于拙著,......
-
〓 花台才子——柳永
一座萎靡华丽的城池,一位放荡不羁的词人,一段段纠葛不清的情史,一首首婉约感伤的词曲:柳永,这个备受争议的花台才子,一直昂首走着自己的路。柳永,初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卿,因家族内排行第七,俗称柳七。这位词史上璀璨的明星,一出生便大方流光溢彩,以他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宣告他一生的传奇:据传,三变出生之时,柳家祖上的......
-
〓 从“表现”到“革命”——创造社时期的成仿吾
学人小传成仿吾(1897—1984),湖南新化人,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早年留学日本,1921年回国。与郭沫若、郁达夫等人共同创立了著名文学团体“创造社”。1928年在法国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共巴黎、柏林支部机关刊物《赤光》。1931年9月回国,在上海参与组织“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1934年参加长征。到达陕北......
-
〓 顾颉刚说北大
(一) 1919年9月,本科尚未毕业的顾颉刚在信中说道:在北京谋事很容易,“因为新潮社的分子大都是学校里的‘上选’”。说傅斯年毕业就有学校请他做国文教授,罗家伦还没毕业就有报社联络他办报,说罗家伦对他说,“假使现在要寻二三百元一月是很容易的”。 但顾颉刚没有傅、罗顺利,他与“五四”的关系很特殊。说它......
-
〓 翰墨往事:“清道人”鬻书明志
李瑞清为清末民初书法大家。1906年他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亲自定下“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破天荒创建了图画手工科,设立画室及工场,并亲自讲授国画课,从而奠定了他作为现代师范教育开拓者和美术教育先驱者的地位。 1911年10月,江苏独立,达官贵人纷纷逃离南京,李瑞清则坚守学校,维护秩序。新军敬其为人......
-
〓 漆侠教授访谈录
漆侠先生,我国著名历史学家。1923年生于山东省巨野,1944年考入国立西南联大历史系,1948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旋入北大文科研究所史学部读研究生。1951年3月至1953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自1953年至今,任教于天津师范学院(后改称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现任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所......
-
〓 龚自珍
一、时代新风气的开创者十九世纪上半叶,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崩溃的时代。如果说我们阅读十八世纪中叶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其中对封建贵族家庭衰落的真实描写,已在所谓“乾隆盛世”的外表下,预感到那种“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已尽上来了”的整个封建统治,是大厦将倾、末日来临的兆头;那末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这种封建社......
-
〓 文化传承人·姚建萍:尽显苏绣风华
姚建萍(右三)的刺绣艺术让人惊叹。 王海磬摄置身于苏州木渎古镇姚建萍刺绣艺术馆,参观者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的刺绣艺术而惊叹。仅凭一枚银针,几缕丝线,她的巧手竟能绣出流光溢彩的万千世界,美妙逼真的花卉、动物、山水绣品,尤其是中外名人肖像绣,其神韵风采更是栩栩如生。 姚建萍的故乡是苏州镇湖镇。相传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