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忆出版家杨德炎先生
现代中国出版业重镇商务印书馆原总经理、我国著名出版家杨德炎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但这位聪慧睿智、风趣儒雅、善解人意、温良谦和饱学之士生前的音容笑貌却常在我的心头浮现,犹如昨日。德炎和我是上海老乡,他大我六岁,我和他交往四十多年,近半个世纪,可谓亲如兄弟,亦师亦友亦学长。记得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夏秋之交,大学毕业刚被分......
-
〓 大家·唐弢:站在历史当口,探索中国学术道路
学术史上最令人心动的时刻,莫过于一位有积累的学者遇上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唐弢转向现代文学研究,恰值这样一个历史当口。从郑振铎的遗愿谈起唐弢赴京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故事,大概要从郑振铎先生的遗愿讲起。1958年10月18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在出访途中......
-
〓 纷争逐罢羡优伶,翔空飞钓亦关情——柯润璞与汉学研究
柯润璞和他的滑翔机《元杂剧的戏场艺术》英文版封面一 柯润璞 (James Irving Crump,Jr. 柯迂儒,1921—2002) 是美国汉学界杰出的翻译家和研究元杂剧的开山鼻祖。谈到他的中文名,戏曲研究名家曾永义先生写道:“‘柯润璞’是他英文名字的谐音,其见义则是呈现他道家的修为;而他二十年前所取的‘柯迂......
-
〓 中国近代佛学的振兴者——杨文会
中国佛教发展到清代,其学理方面已极为衰微,高僧不多,而且与思想界关系很少。乾嘉时期,在一部分理学家中,如彭绍升(尺木、际清)、罗有高(台山)、汪缙(大绅)等,对佛学有极浓厚的兴趣,大力予以提倡,其影响且沿及龚自珍、魏源等。至清末,佛学出现了一个新的振兴的局面,并在近代中国思想界、学术界发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近代中国一股......
-
〓 吕秋逸先生小传
吕澂,字秋逸(或作秋一、鹫子),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死于1989年,江苏丹阳人,近代著名佛学居士。吕澂先生早年于中学毕业后,曾考入常州高等实业学校农科,一年后又转入民国大学经济系学习。其间,先生常随其胞兄吕凤子(著名画家)到金陵刻经处听杨仁山居士讲经、购买经书,由此结识了当时在该处任编校工作的欧阳竟无......
-
〓 走近文艺家·梁晓声:以平常心写平凡人
73岁的他,刚刚出版了两本新作——散文集《小人物走过大时代》和长篇小说《中文桃李》。如今,他写作不必再装深刻,不再刻意选择某个题材或某类人物进行写作。他认为,文学一定要以寻常心来看待,用文字用故事展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让读者看完后能记住一些道理,这就够了。 “皮皮,皮皮,我们开会啦。”老人披上一件衣服,走到书桌前,......
-
〓 我眼中的名人·刘兰芳:口吐莲花 艺韵芬芳
年过七旬的刘兰芳似乎比退休前更忙了。前些日子,她刚跟六位新收的徒弟一起参加完《刘兰芳·三十五年马街情》师徒专场演出,又辗转河南宝丰等地参加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的“送欢笑到基层”活动。每次见面,都见她身板硬朗,风采依旧,一如几十年前初识她的样子。我刚参加工作那会儿,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正在电台热播,而我是电台的播音员。......
-
〓 我为父亲抄书稿——钱穆先生《读史随箚》的写作与出版
编者按:本文为钱穆先生次子钱行先生,因最近编辑出版母亲的《张一贯致钱穆家书》,而回忆自己参与《钱宾四先生全集》编辑出版的一段往事。并由这段往事而引出另一段更为久远的往事——钱穆先生写作《读史随箚》的故事。今编发此文以飨读者,借以重温宾四先生的名句:“尘世无常,性命终将老去;天道好还,人文幸得绵延。”这事开始在几十年前。......
-
〓 坐立谁安——摘自《书生的骨头》
1958年,胡适与蒋介石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 下跪在人前下跪,我一直以为是奴才的姿式,是软骨的病状。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以庄严的法律形式正式废除延续了千年的跪拜礼,和......
-
〓 走近文艺家·王西京:用灵动笔墨为历史造像
他用画笔为历史和时代造像,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但他又“不按套路出牌”,从不用一个模式去“套”,力图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不同的题材找到最适合的表现手法。他说,绘画一定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呻吟,你对这个题材有感觉、有冲动、有创作欲望,你再去画。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整个西安城已经进入梦乡。城市东......
-
〓 纪念吴林伯先生诞辰100周年·陈书良:嵚崎磊落一书生
1978年,我以一个搬运工人身份考取武汉大学,与今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一起成为吴林伯先生最早的研究生。吴先生给我们上小课,总是在他家的客厅。讲课讲到入神处,先生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有次课后,师母留我吃饭,先生说起自己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笃志好学,1939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在湖南蓝田)国文系学习,直至毕业,师从著......
-
〓 新中国故宫事业的开拓者吴仲超——半生戎马半文博
吴仲超是故宫博物院建院后的第三任院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院长。在故宫工作的30年里,吴仲超继往开来、锐意探索,领导故宫博物院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他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奠定了新中国故宫博物院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故宫博物院贡献了全部心力;他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将毕生所藏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他光......
-
〓 陈寅恪先生:行走于学者之外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陈寅恪先生是我最景仰的人物之一。先生生前名重当时,然颠沛流离,以孤傲敏感之心,倍尝社会动乱之苦痛;先生病逝之后,寂寥甚久,成为一个被时代淹没的人。然在先生辞世数十年之后,国人又象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了先生的人品和学识,于是竞相论述学习,然傅会攀引之风也不绝于途。不知先生倘若地下有知,......
-
〓 “崇文舫课”:爰是依船作屋,借湖为场
传统教育体制尽管主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也”,但在培养选拔人才方面其实也有可取之处。很多到杭州旅游者首先想观赏的自然是西湖,诸如断桥、苏堤、曲院风荷、岳庙和雷峰塔等处,常年都是游人如织。其实环西湖值得细细游览的景观还有很多,只是为游人忽略了,例如为数众多的名人故居和博物馆——全部是免费参观,更有历史上赫......
-
〓 温八叉与柳七郎:两位“异代同调”的词人
清人论词,每以“温柳”并称,如“阔步苏辛,细寻温柳”(洪昇《荪溪集诗余题辞》)、“笔花偶灿,温柳逊其鲜华”(徐翙凤《荫绿轩续集词跋》)等皆是。“温”即温庭筠,因八叉手即成八韵,故得绰号“温八叉”;“柳”即柳永,原名三变,排行老七,人称“柳七郎”。温八叉,柳七郎,一个是唐末花间派鼻祖,一个是北宋词坛的启山林手,虽相隔一百......
-
〓 架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桥——追忆沙博理
沙博理 资料图片 10月24日,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庄严肃穆,社会各界群众500余人齐聚,只为送别沙博理——一位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美裔中国籍老人。 与沙博理有着十年交情的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回忆起老朋友,面露伤感。“我最感欣慰的是,在沙博理生命的最后十年,我十分荣幸地成为他愿意吐露心声的对象。” ......
-
〓 周维强:学林新语
傅斯年创史语所,郭廷以创近史所。王尔敏曰:傅斯年气魄宏大、勤能博学,有开拓精神,要求其追随者循其意志特识而做研究;郭廷以则醇厚朴讷,稳重踏实,疏淡放任,不加要约。 大约上世纪30年代中期,章太炎、黄季刚同来北平。谢国桢、刘盼遂等同宴之于同和居,以求教请益。主人特为在楼上辟一雅洁房间,预备了好饭菜。章太炎口......
-
〓 学者的坚守与操守——忆业师王庆成先生
【大家】 太平天国研究是一门具有世界影响的显学,至今已持续一个世纪。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前辈筚路蓝缕,是现代学术史上该领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学者群星璀璨,王庆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国研究,晚年在晚清华北农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领域也颇有......
-
〓 何人绘得萧红影
1937年1月,萧红从日本归来后,即前往鲁迅幕拜谒。左起:许广平、萧红、萧军,前为海婴 近日,电影《萧红》上映,这位命运多舛的民国女作家又重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萧红是一位典型的文青,多情、善良、忧郁、敏感、脆弱,渴望爱情的滋润却屡遭打击和背叛。惟有文学,忠实地伴随了她短暂的一生(去世时年仅31岁),而她留......
-
〓 我眼中的名人·“川剧皇后”沈铁梅:执念于心 砥砺前行
沈铁梅 重庆市川剧院院长、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川剧历史上第一个拥有戏曲表演研究生学位的艺术家,三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代表作有《金子》《思凡》《李亚仙》等,被誉为“川剧皇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川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沈铁梅,总是利用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为川剧的传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