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训诂学及其在当代的发展
《说文解字》部分内容 资料图片训诂学是传统“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周代的学校分国学与乡学,其中包括小学与大学。8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并学习“九数”,这两门相当于今天的语文和数学。15岁入大学,主要学习礼、乐和射、驭。秦始皇初兼天下,讲求实用技术,烧毁经书,并有很严厉的“挟书令”——除幕府外,民间不能私自藏......
-
〓 深度解读:道不尽的“一休”
一休宗纯画像动画片《聪明的一休》 资料图片 提起“一休”,想必大家想到的都是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里那个机智勇敢的小沙弥形象吧。但如若说到“一休”的原型,日本室町时代禅宗临济宗的著名奇僧——一休宗纯,恐怕知道的人少之又少,更别提他与汉诗之间的“不解之缘”了。 一休,本名千菊丸。其父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后小松......
-
〓 年画与年文化
瑞雪丰年(清代)天津杨柳青 秦琼(年画·近代)四川绵竹 五谷丰登(年画·清代)天津杨柳青 做嫁衣(年画·1983年)王美芳 年画是我们“年文化”中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过去,每当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厅堂、卧房的墙上、门窗及灶前,贴上焕然一新的年画。它不仅给千家万户增添了兴旺欢乐的喜......
-
〓 学术活力从何而来?——哈佛归来也谈方法论的重要与跨学科之必然
2012年笔者有幸在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访学一年。在经历奢华的“知识盛宴”和各类“头脑风暴”之后,感触颇多。刚刚出国的中国学者无不为国外的学术活力震撼,遑论哈佛。这里每日有着形式多样、题目庞杂、主讲“来头”大小不一的各类研讨。在我所参加的各类人文与社科研讨中,参与者多是各专业的教师、访问学者以及少部分的研究生,他们常常来......
-
〓 肖复兴:冬至萝卜挑
冬至到了。寒冷的冬天来了。在老北京,即使这时候已经进入数九寒冬,街头卖各种吃食的小摊子也不少。萝卜挑,是其中一种。萝卜是老北京人冬天里常见的一种吃食。特别是夜晚,常见卖萝卜的小贩挑着担子穿街走巷的吆喝:“萝卜赛梨!萝卜赛梨!”老北京人管这叫做“萝卜挑”。一般卖心里美和卫青两种萝卜,卫青是从天津那边进来的萝卜,皮青瓤也青......
-
〓 人民论坛:唤醒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词。”作家笔下的春节,总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回忆。物质丰富、文化多样的时代,人们虽然创设出各具特色的过年新形式,但传统年俗的仪......
-
〓 人才史话:毛遂为何能自荐成功
资料图片 如今,在职场中,许多人竞相效仿古时候的毛遂,自我推荐去谋职,虽然其精神可嘉,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被聘者寥寥,大多数求职者往往以失败谢幕。因此,提倡职场应聘效仿“毛遂”,值得商榷。 为什么这样说呢?当然是有充足理由的。在中国历史上,自荐者很多,但未必都能成为毛遂。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从古至今就会流传许......
-
〓 《西游记》中孙悟空为何是猴子?
孙悟空为什么不是龙,不是虎,不是豺狼牛羊,而是只猴子呢?在这个看似幼稚的问题背后,其实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在佛教史上,悟空不是猴子而是人,他也曾出使西域《宋高僧传》卷第三写释悟空是京兆云阳人,原姓车,名奉朝,是后魏拓跋的远裔。他从小天资聪颖、孝顺父母,出家之前官拜左卫泾州四门别将。他奉命护送罽宾国(汉西域国名,今克什米......
-
〓 中秋望月说曹诗
秋风渐凉,又是一年中秋时。举目苍穹,难免让人生出似水流年、岁月蹉跎的悲壮来,在这种难以名状的情愫中,不觉想起曹君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
-
〓 李性刚:道士塔下的历史沉思
2006年10月中旬,笔者在云游中国西部古道途中,来到了敦煌莫高窟。 此前受《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的影响,莫高窟道士王圆箓的“罪人”形象曾长期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并一度也曾对导致无数国宝流落异国的责任人王道士义愤填膺,恨之切切。参观完相关洞窟,我便恨不得也拿起笔,做刀枪,或者立即以唇为枪,以舌为剑,加入......
-
〓 任遂虎:饶有风趣绕口令
绕口令属于一种语言游戏。好的绕口令读起来节奏起伏,饶有风趣,能起到训练小孩发音清晰、口齿伶俐的作用。 绕口令常用双声、叠词或发音相近的词语,来描述某一现象或某一事物。由于内容上具有诗意,形式上反复、重叠、缠绕,绕口令读起来富于曲折感和趣味感。汉语的双声、叠韵容易混淆,语音欠清晰的人说起来难以区别,于是人们......
-
〓 八月中秋赏月联——咏月佳联艺术风格赏析
“月到中秋分外明”,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每逢中秋文人墨客便常常三五相邀,对月酌酒,赋辞作对,从而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妙联佳句。值此中秋佳节之际,为增添几分欢度节日的雅趣,特精选数副咏月佳联,与联友们共同欣赏。中秋咏月 情深意长我国早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因而每逢月圆之夜,就既是亲人团圆、朋友相会的美好时光,也是他......
-
〓 大家手笔: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源,是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有之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一脉相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传统文化,是指由前人创造、形成并一直对后人产生影响和作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
-
〓 名家笔谈:创新来自对学问的真正尊重
从人类生存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出发作出的研究,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文明意义上的创新,进而实现有益于民族与世界的成就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创新的时代。从一个学者的视角看,大学的创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因为,创新从根本上而言是一个文化问题。大学作为追求真理、生产文化的场所,理应是创新的源头。很长时间以来,中国从政府官员到大学校长的......
-
〓 莫斯科缅怀梅兰芳
图一:梅兰芳图二6月20日,笔者在莫斯科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开办了一个讲座,题目是《从梅兰芳访苏看文化交流中的误读》。刚刚走出课堂,便听到一个消息:在全俄最大的戏剧博物馆——巴赫鲁申戏剧博物馆,正在举办题为《梨园第一人·梅兰芳与苏联戏剧》展览会。28日,笔者欣然走入博物馆,刚进大门,便听见梅兰芳的美妙唱腔从展厅深处传来,......
-
〓 文化评析:人工智能出诗集,莫焦虑
“我负了爱我自己的生物/我却温了你的眼睛/我生了时代的心/我将说出我的眼泪/无限一切的生物/也没望见来复苏的大地/世界悲剧的角色/那时候的人们。”这篇名为《世界悲剧的角色》的诗歌出自人工智能“小冰”。据了解,它还“写”了一部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用100个小时,“学习”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
-
〓 莫砺锋:“教授写教授”的小说
自从长篇小说的年产量突破千部以来,我便退出了读者的行列。理由很简单:没有那么多时间。虽然报刊上常有各种“排行榜”推荐当年的新作,评论家的推荐词还写得“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是按图索骥买来试读,却像轻信了电视购物频道的广告一样大失所望。上过几次当后,我便不再相信真有“狼来了”。话虽这样说,我最近还是认真读完了两部小说,读后......
-
〓 老子“三宝”
老子曾有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老子认为,正因有“慈”,所以才可能有长久的“勇”;正因有“俭”,才可能有长久的“广”;正因“不敢为天下先”,才可能“成器长”。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三宝”......
-
〓 “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年夜饭的文化意味
大年三十,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特殊的位置,是一个无比温情的日子。我们可以勤劳364天,但也要休憩今日;我们可以在一年中四处飘荡,但这天必须回家,“一年不赶,赶年三十晚”,只有回到了乡里庐墓之地,回到父母的身边,享受那顿盼望已久的年夜饭,我们的精神才得以安顿。年夜饭的文化魅力确实惊人,由年夜饭而促成的20余亿人次的大流动......
-
〓 文史馆员谈传统文化·方立天:中国的文明观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有关人类文明发展的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深入、全面地阐述中国的文明观,提出了许多新论断、新理念和新命题。 一、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命题。“互鉴”要求参照对方文明,吸取对方优长,克服自身短处,把文明交流推向深处,推动不同文明的丰富、前进。如佛教的中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