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评析:博物馆也要学会“讲故事”
最近,国内某博物馆一个大型展览汇集了众多精品,其中不乏国宝级文物,观众从展厅走出时却很懵。有人坦言,精品虽多,但彼此没有明显的主次与关联,铭牌上也只是简单写着名称、年代、出土地点,像是把文物从库房搬到了展厅,让人看不出头绪,也提不起兴致。实际上,这应该是很多参观者的普遍感受。一些展览开幕式热热闹闹,展馆中却深沉严肃,观......
-
〓 点将台·老鲍谭古:艰苦以求卓绝
孔子学生中,曾子曾参并不聪明,在孔子生前,也没有什么特别优异的表现,不仅不在四科十哲的名单里,还得到孔子“参也鲁”的资质鉴定。 但后来的曾子无疑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这一脉,接连出现子思、孟子这样的大家,奠定了儒学正宗的地位。其实,在孔子生前没有优异表现的他,却有些特别的表现,关注这些特别的表现,也许能理解......
-
〓 邓海建:别再对高考状元“碎碎念”了
随着各省高考成绩的出炉,各地状元们最终选择到哪些高校就读成为热议的话题。近几年,关于高考状元最终能否成才的讨论不断,而调查报告显示,最近二三十年的高考状元,已有近7成难觅“踪迹”。 每年高考一过,状元就来了,对精英的有意识追求使社会对高考头名的关注持续高温。想想也没错,幼儿园表现好有小红花奖励,高考夺冠给......
-
〓 黄河与长城的和谐统一之我见
中国黄河与长城的和谐统一是不寻常的。古语说的好:“治黄河者,治天下。”众所周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长城是我们的“脊梁”,是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说,中国的黄河与长城古朴典雅的历史文化遗存表明,它不仅是孕育于中华大地的祖根文化,也是造就了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和美德。由此看来黄河源头青海省的......
-
〓 眷眷之心别杨绛
杨绛 资料图片钱钟书先生去世时,我写过一篇《心祭钱钟书》的悼文,那时表达的是深深的悲痛之情。如今杨绛先生寿高百零五善终,虽难掩伤感与不舍,但想到这是她所说的“回家”,心生几分慰藉,唯有在无尽的怀念中,对远去的老人致以祝福。我与杨绛相识已有三十多年了。她的人品和学识,在文化界称得上交口赞誉,而随着与她交往的增多,我对老人......
-
〓 有感而发:一名语文教师的文学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每年总要开几次教学会议。在会上,经常能聆听到特级教师们传经送宝。聊几句,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即自己曾经是一名文学青年,幸亏“迷途知返”,及时转身,才在教学上修成正果。 我是一个执迷不悟的人,硬是将自己从一个文学青年弄成了“文学中年”。 上世纪80年代初,我是江苏师范学院中文......
-
〓 适度:人生的基本遵循
世间万事万物的存在状态都有两个极端,或为阴阳,或为高低,或为大小,或为利弊,等等。对于一个具体事物而言,通常处在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个点上,保持着稳定的“度”。“度”维系着事物自身的平衡和良性运行。自古洎今,人在与自然界、社会打交道和自觉修身的过程中真切地认识到“度”的普遍性和重要性,逐步树立了“适度”意识,学会在......
-
〓 文化圆桌:白鹿归原忆忠实
著名作家陈忠实的离世是中国文坛的一大损失,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的哀思,表达对一位当代作家的崇高敬意。这份敬意,不仅缘于他的代表作《白鹿原》所达到的艺术高度,而且缘于他“端严正大、忠厚率真”的品格,缘于他始终脚踏实地、保持质朴本色的大家风范。陈忠实先生是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话题,他带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今天,我们组织了......
-
〓 文化评析:以学术主导破解评价不公
日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和《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同一天发表声明,表达对被踢出新版CSSCI来源期刊目录的意见和不满。《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孙周兴表示,今后拟“痛定思痛”,以市场为中心,以影响因子的提升为办刊目标,不惜用要求作者自行安排引用事宜、预留部分版面收版面费等方法,使得两年后重归“......
-
〓 离家的不舍与回家的尴尬
近日,一张儿子在山东淄博火车站跪别父母的照片在网上流传,戳中了不少网民的泪点。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不少游子踏上了返程的路途。跪别父母这极具震撼力的一幕,牵动了不少人心里的离愁别绪。可就在几天前,舆论的情绪还在渲染回家的尴尬——被父母逼婚的烦恼,亲戚攀比的风气,疲于应付的人情往来……在网络上,不乏对春节合家团聚的抱怨与恐惧......
-
〓 王韶华:问月
头顶每每升临浑圆晶莹的月亮,自然就会生发联想:人们走向了月亮,还是月亮走向了人们。 记起三大诗人张若虚、李白和苏轼写月的优美诗篇。 先读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段: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闻......
-
〓 李白《静夜思》“床”字正义
《静夜思》为即兴口占绝句,比起李白其他作品,这首诗算不得上乘之作。试比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等好多写月的诗句,试吟诵《关山月》等咏月寄情的篇什,高下自见。况且,这首诗在传抄或传诵过程中,错了两个字,诗的意境大打折扣。其实,正规《李白诗全集》上的原诗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依据古......
-
〓 2010年散文随笔:执著于生活的真善美
置身于2010年中国散文随笔的艺术之林,我们毋庸讳言媒体时代和消费语境所带来的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喧嚣、虚浮与杂芜;但是更要看到,一大批有定见、有持守、有追求的作家,依旧坚定地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深情地仰望着精神的星空,用充盈着理想与使命的笔墨,虔诚而深切地叩问着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生,于是,他们那一系列从心底喷涌而出的作品......
-
〓 历史中的谣言——选自《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
谣言的历史太古老了。秦始皇在位期间始终为“亡秦者胡也”一类的谣言困扰,他缔造的帝国在其儿子手中葬送,导火线同样是一句谣言:“大楚兴,陈胜王。”古罗马的皇帝也被谣言折磨得很痛苦,以致不得不任命“公共谣言监察”,令其每天到人群中去,从闲谈中发现谣言,进而把握公众情绪。如果必要,谣言监察者还自己编造谣言来发动一场反击......
-
〓 石万东:人生何以“致远”
人,到底能走多远?一直是笔者多年来苦苦思考的人生命题。近来在反复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过程中,悟出一些感受。 择机而动,顺势以致远。有句谚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一样的早起,命运截然不同。植物被冻死,不是在严冬,而是在早春,因为急着生长却纷纷倒在了看似机遇的春寒之中。种子在库......
-
〓 对联:妙句出意蕴生——从《红楼梦》联句说起
周汝昌先生贾宝玉登沁芳桥亭,举头题对。戴敦邦绘连珠成句,缀玉为联,对联可谓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绵密巧思与和谐审美的文学样式。有感于春节期间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93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欣然撰文,引领我们走入充满智趣闪光的《红楼梦》联句天地。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所谓“独门”,是说全世界就只......
-
〓 艺边杂谈:让观众成为历史的目击者
图为纪录电影《燃烧的影像》海报。从9月1日开始,一部名为《燃烧的影像》的纪录电影在全国的一些城市低调点映;9月18日,这部电影在全国正式公映,慢慢引发了影坛不小的震动——这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电影,这是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对馆藏的500余部抗日战争时期拍摄的纪录电影进行了数字化整理后,最终从284部影片......
-
〓 《老子》中的有与无
“有”、“无”是老子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可以说这二者与“道”是并列的。无独有偶和“道”一样,历来对“有”“无”的诠识总是飘浮不定、公婆异说的。从古到今关于对“有”“无”的认识,有如下几个方面:(1)体用说:认为“无”就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存在的依据,兼涵万有,包容一切,“无”也就是全。将“无”比喻为根干,将有比喻为枝叶......
-
〓 光明谈:阅读建筑留存历史
日前,上海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阅读建筑——城市历史漫步地图”和公众见面,首批10个二维码铭牌已安装于10处历史建筑外墙上。人们扫一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历史保护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轶事。除了上海,中国还有不少城市的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深埋着文化的脉络。阅读建筑,是让城市文化以更直观的方式浮现于视野,让城市的内涵更容易......
-
〓 文化评析:不要只把莫言当成商业品牌
作家及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绝不在于显性的旧居参观热和故乡开发热。相反,它更多的应该是对社会的隐性影响,比如激发人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对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人类思想情感的共鸣。 又到诺奖季,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将于近期揭晓。去年此时,莫言获奖振奋中国。时隔一年,“莫言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面是莫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