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嵌地名成语:地名文化的活化石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地名是历史和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地名嵌入成语内部,二者便紧密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解和研究地名文化的独特视角。地名和成语的融合 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街路巷名称、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地理实体名称等。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成语中,就包含了上述各类地名,江......
-
〓 明清时期西北土司与民族融合
中国虽然早在秦朝就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一般都会关注到两条主线,即“王化”和“教化”。“王化”是以皇权为顶点构建的“有形之手”,而“教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构建的“无形之手”。这两条主线随着王朝国家力量的强弱和统治者观念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
-
〓 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几个问题
说唱文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分布广泛,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民间记忆和民族心理。百年来说唱文艺文献整理和资料建设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就整理思想而言,应该追求说唱文艺文献整理的独立性、整体性和平衡性。应该说,说唱研究从昔日的开创到今天的深化,纵向来看的话,研究成果不可谓不显著,研究进展不可谓不迅猛。但我们也应......
-
〓 利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收获颇丰——青铜器铭文与古史新证
王国维先生提倡以“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相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即以出土的古文字资料和传世文献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不二法门。新中国成立以后,学者们利用商周青铜器铭文研究先秦史,新知叠见,收获颇丰。今择其要者,结合拙见,以作介绍。一 1976年12月,位于陕西省周原遗址内的扶风县白家村南,发现一处窖藏......
-
〓 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
古代朝鲜文人对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与苏轼的《赤壁赋》给予高度评价,如李民宬盛赞:“陶渊明《归去来辞》,千古绝唱。”徐居正则说:“赤壁一赋,万古风流。”两文被奉为圭臬,文人争相效仿,成为影响古代朝鲜的“辞赋双璧”。朝鲜朝末期重臣、著名文学家李裕元对汉文学发展作总结时说:“凡仿古者,或于《归去来辞》《赤壁赋》等篇,不换几......
-
〓 南京剪纸:百花齐放翻新样
经过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的剪纸分南北两派,北派以山西陕西剪纸为代表,南京剪纸则是南派的主要代表。据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记载,早在三百多年前,评事街、笪桥一带就流行剪纸这一民间艺术。20世纪50年代初期,南京剪纸就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出口到世界许多国家。以“神剪张”张吉根为代表的剪纸艺术家常受邀去外国访问交流。艺人们不用画......
-
〓 论《诗品》对《诗经》传统的接受
清人章学诚评论《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非常精确地揭示了《诗品》与《诗经》的关联。虽然《诗品》主要品评的是汉魏至齐梁间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成就,但离开了《诗经》的传统,就无从谈起。那么,钟嵘《诗品》到底是如何接受和发扬《诗经》传统的呢? 首先,钟嵘在突出五言诗体制优势的同时,并未否定《诗经》的典范价值。他在《诗品》......
-
〓 从考古发现看八千年以来早期中国的文化基因
近百年以来,在几代考古学家的艰苦努力下,中国考古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让我们逐渐看清了早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多支一体有中心的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成为夏商周王国以至我们现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从距今八千多年文化上早期中国的萌芽,距今六千年左右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到距今五千多年早期中国文明的形......
-
〓 王子今:丝路西来的“驴”
“驴”作为西域畜产,因匈奴曾经控制西域,被中原人视为匈奴“奇畜”(《史记》卷一一〇《匈奴列传》)。草原民族大致在战国时期已经将有关“驴”的动物学知识与畜牧业经验,传播到中原北边的秦国、赵国、燕国地方。张骞“凿空”(《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交通动力的引进,如《盐铁论·力耕》所谓“骡驴馲駞,衔尾入塞,驒騱騵马,尽为......
-
〓 以史为鉴:五次战胜特大疫情的中国力量
人类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类同流行疾病的斗争史。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曾五次战胜特大疫情,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展现了中国医生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抗鼠疫伍连德发明“伍氏口罩”中国六个月战胜鼠疫1910年冬,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的一家客栈里,从俄国归来的两位皮毛商人,突然口吐血沫而死,死后全身皮肤呈紫红色。很快越来越......
-
〓 文心园象:古典园林与文字艺术
编者按春光明媚,很多人选择游历名山大川,在自然中获得滋养,在传统中寻找智慧。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宝藏之间,往往有着相通相融的特性,古老的汉字和园林就是一组典型,它们都道法自然、模拟自然,一者包罗万象、一者仪天象地,分别形成了象征中华文明的符号系统。智慧的先人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浓缩的名胜,有山水草木、有人文题咏,可以居......
-
〓 敬天法祖信仰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
每每看到中国人没有信仰的说法。但正相反,中华文明传承发展数千年而至今充满活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古代中国人的深层信仰当然不是宗教,不是国产的道教,更不是外来的各种宗教。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信仰是“敬天法祖”,这种信仰使得中国人能将自身置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适当位置,永存诚敬之心,常有家国情怀,时......
-
〓 从“事神”到“爱人”——融入世俗生活的先秦礼乐文化
中华民族的礼文化、乐文化效法自然而来,相辅相成。先秦礼乐文化的历史演进,沿着伦理道德一脉,其核心价值从“事神致福”渐变为“仁者爱人”,生发出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宗法社会的社会结构相适应的独特文化形式,日益成为深入人心世道的常理,沉淀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化传统。“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先民......
-
〓 “诗书画印”融入冰雪天地——冬奥设计里的中国故事
萨马兰奇曾说过:“一所花费几千万元盖起来的体育馆如果没有奥运景观,那它就不是奥运场馆。”历届奥运会的形象景观视觉呈现,都是以其鲜明独特的形象景观为基础,传递举办国的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具有高度的识别性,不仅能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起到激励运动员和增加赛时气氛的效果,更要完美展现举办国和举办地的国家形象与精神内涵。 ......
-
〓 浅议先秦诸子的共生智慧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演变而经久不衰。直至近代,中华文明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对手,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全方位超越中国的西方文明,使得中国人发出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悲叹。于是,为了寻求富强御辱之路,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器艺、制度直至思想文化及其基本逻辑。现代西方文明的契约论传统,本质上就是“重构”了人类社......
-
〓 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对边政败坏的揭露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
-
〓 大隐的缺席——陶渊明不入《世说新语》原因辨析
在六朝时代姹紫嫣红的文学景观中,刘义庆主编的《世说新语》无疑是一部人文价值极高的文学宝典。但是,在这部文学宝典由六百多位人物组成的画廊中,人们竟然找不到陶渊明的踪影。依照笔者昔年所考,《世说新语》成书于元嘉十六年四月到元嘉十七年十月间(439—440),编纂成书的地点即在江州(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刘......
-
〓 互通共鉴:法国珍稀馆藏红楼画探胜
在1800年左右,一批不同材质和画法的《红楼梦》绘画漂洋过海,分别被英法美不同博物馆珍藏。博物馆品质被认为是收藏的最高级别,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一定数量,才能抵御历史长河的冲刷留存下来;另一方面,这些《红楼梦》绘画必须具备相当高的质量,才能入得不同国别博物馆的法眼,这是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绘画罕有的殊荣。......
-
〓 全球史视野下中俄茶叶之路的变迁
17至20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之后联通欧亚大陆的又一贸易通道,但以往讨论多限于对中俄茶叶贸易和路线的线性描述,而忽视了它们发生在一个更为宏大的时空范围内,即全球史的时空范围:东西方在此相遇、碰撞、融合,茶叶的流动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具体结果便体现为茶路的变迁。笔者尝试将中俄茶叶之路......
-
〓 “四民”论转向与社会责任的主体建构
古代士、农、工、商“四民”之等级结构,赋予了士人相对于普通民众的社会优越性。儒家的“四民”论从观念上证说了这一现象的合理性,并将其根据归结为士人的道德优越性,单一性的社会责任主体结构由此得以建构。随着传统“四民”论的两次重大转向,社会责任的主体结构逐渐从差等的单一性趋向平等的多维性。传统“四民”论:单一性的社会责任主体......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