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尽美矣,又尽善也——颜真卿书法艺术与汉字规范的璧合
汉字是中国原创文化的典型代表,但中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却相对起步较晚,目前刚有一些起色,又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在字体美观与字形规范方面都需要经历一次由乱而治的整顿,以使其更加健康地发展。 汉字的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二者的和谐统一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颜真卿的实践与贡献。颜真卿开创颜体......
-
〓 中华大漆 文明之光
中国是大漆使用的先行者,也是大漆艺术的发祥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形成大漆文明的国度。中华大漆文明历经8000年发展,源远而流长。漆器在新石器时代前就已曙光初现,而汉代和明代的漆器艺术是中华大漆文明岁月长河中最为璀璨的两颗明珠。我们的先民用勤劳的双手、智慧和匠心创造了绵延流长的辉煌漆器艺术,滋润了中华文化,也恩泽了世界文......
-
〓 研究心得:综合研究是先秦诸子研究创新之路
若以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撰《别录》《七略》为起点,我国先秦诸子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此后的学者若在先秦诸子研究深度和广度上取得突破,必须首先在研究方法和视野上进行创新。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分科治学的方法传入我国,先秦诸子主要被划入哲学学科,开始了文史哲分科而治的格局。近二三十年间,学者重新注意到先秦诸子时代本......
-
〓 慎终追远的当代语境与转化
曾子的名言“慎终追远”,现在可以在许多殡仪馆和墓园中看到。但随着这句名言的过度流行,它就像很多口水化的成语一样,其真实含义反而越来越遭到遮蔽。 严格说来,“慎终”和“追远”是两个概念,慎终是针对丧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死者尊严的维护;“追远”是针对祭礼而言的,强调的是对远祖的纪念与缅怀。《礼记·昏义》有言:“夫礼,......
-
〓 重思中国传统学问中的本体问题
今日中国学界盛行的“本体”一词,其西方源头是哲学范畴ousia/substance,梁启超、张君劢、郭沫若、汤用彤、熊十力等学者早在民国时期已将之应用于解说中国传统学问,今日广泛流行。然而这样做的可行性一直存在疑问。一方面,西方哲学中的“本体”(ou⁃sia, substance)概念是求知、求是的产物,其特征是寻找对......
-
〓 兔文化古今梳略
图一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认知中,具有祥瑞之意的“兔”可分为凡间之兔与神仙之兔,通常以毛发颜色来进行区分。常见的野生兔子多为黄灰色或褐色,有着纯白色毛发的兔子在古代十分罕见,所以常作为神话中的祥瑞之兔,出现在历代与兔有关的神话传说与艺术作品之中。 物以稀为贵。在古代如果发现白兔,便要献给皇家。据《汉书》记载,在建......
-
〓 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一 ......
-
〓 李渔“无声戏”的稗史意义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在他后半生卖文糊口的生涯之始,改名渔,号笠翁,是清初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李渔自己说:“予生也贱,又罹奇穷。”作为明清时期的一位戏剧和小说大家,他以戏曲小说为平生志业,声称:“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心应手,终不敢以稗官为末技。”他是一位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不求科举荣身,专以卖......
-
〓 辑录汇编:文话理论品格的一种生成路径
辑录汇编是一种述而不作的著述方式,在我国传统典籍的成书过程中颇为常见。“作不如述,虽圣人犹择所从事,可以下学而昧诸?”(童槐《睿吾楼文话叙》)这样一种重视辑述的著书观念在古代中国可谓根深蒂固。就历代文话的体例形态而言,辑录汇编式文话也是重要的类型之一。在文话诞生之初的宋代,辑录汇编式文话即已呈现出多样的种类,杂抄型......
-
〓 《尚书》科举用书:一个亟须开拓的研究领域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唐以来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是一代人才的管辖。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定贡举新制,经学一域“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确立了以本经及《论》《孟》取士的格局,元仁宗皇庆二年汉人、南人经疑于《四书》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又经义一道“各治一经,......
-
〓 文人游艺与建安文学的生成
游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从其产生时起就是中国文人文化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建安时期,游艺在文人生活中的价值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其性质、内容、形式都发生了新变。这一新变促成了游艺文学的生成,丰富了建安文学的类型,也标志着游艺对文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首先,文人游艺的新变是建安游艺文学生......
-
〓 大雅重光——出土简帛《诗经》文献综述
编者按 由于先秦文献本身的散佚,后世对于《诗经》的理解主要建立在传世《毛诗》之上。近年的出土文献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先秦两汉儒家《诗经》学说的重要窗口,揭开其时《诗经》阐释纷繁复杂样貌之一角。这不仅有助于完整地梳理《诗经》学史的早期发展演变途径,而且有助于从更丰富的层面理解文义,探寻诗篇的早期意涵。 根据传统记......
-
〓 简牍再现秦至西汉早期的律典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作为秦汉统一帝国运行的重要制度支撑,律令典章高度发达。刘邦军至咸阳,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书·刑法志》叙武帝时律令繁富时说:“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不过,如《隋书·经籍志》所称“《汉律》久亡”,后人只能通过史书中的引述窥其点滴。敦煌汉简、居延汉简......
-
〓 干旱区传统灌溉技术与古代农业空间格局拓展
【光明学术笔谈】 一般而言,农业生产需要依赖三大自然条件,即光热、土壤与水分。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改造农业生产中水分条件的办法——灌溉。都江堰、郑国渠等位于“胡焕庸线”右侧湿润半湿润地区的著名灌溉工程以保障农业稳产高产为主要功能,而西北部广袤干旱区的水利工程更是事关农业的生死存亡。具有鲜明特征的干旱区传......
-
〓 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今译是一项饱受争议而又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不容忽视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取得了很大成绩,已成为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的重要手段。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严肃对待,认真研究,推进其高质量地发展。过去的古籍今译实际工作做得很多,讨论得也不少。但总体......
-
〓 中国古代床榻之意趣
“人生百年,所历之时,日居其半,夜居其半。”床,作为人们的“夜居”之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具大件,其历史之久远、形制之丰富、制作之精巧、文化蕴含之丰厚,可称得上古典家具之大类。 先古之时没有床,以席为坐卧之具。古席多用草木枝叶和鸟兽皮毛编织而成,能起到防寒保暖的作用,有“神农作席荐”之说。西周时置春官宗伯职位掌......
-
〓 《十八学士图》辨析
宋徽宗酷嗜丹青,上行下效,宣和一朝臣工诸王,不乏善绘事者。有言宋钦宗亦工丹青之术,父子熏习,势所当然,人皆不以为忤。但翻检文献,所谓宋钦宗工绘事,证据仅有南宋赵彦卫所传之《十八学士图》一种而已,而此画实为伪作。 关于宋钦宗《十八学士图》,文献记载凡有两种,今皆已佚,一是钦宗仅题十八学士姓名的豫章本,二是钦宗绘图并......
-
〓 唐代墓志整理中的伪品与辨伪问题
在21世纪以来的唐代史研究中,新出土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热点。与大量墓志整理著作和研究论文同时出现的,还有关于墓志真伪的辩论。如引人注目的日本朝臣备书丹的《唐鸿胪寺丞李训墓志》,其真伪就曾掀起学术波澜,中日学者均参与其中。此外,还有一些流散唐墓志的真伪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就其内容、书法等展开讨论。......
-
〓 从《潞河督运图》看古代漕运盛况
《潞河督运图》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为绢本设色,高41.5厘米、长680厘米,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馆研究员王永谦在《清代乾隆中、晚期的潞河漕运——〈潞河督运图卷〉初步研究》一文中说:该图“主要反映了清乾隆时期潞河督运盛况,同时也反映出通州潞河沿岸商业繁荣景象”。冯应榴策划《潞河督运图》说到《潞河督运图》,首先要介绍......
-
〓 在《诗》中发现诗:清代解《诗》学对古典诗学体系的拓展
《诗经》这部先秦典籍,古人既视之为“经”,又视之为“诗”,其在社会政治领域的文德教化和文化学术领域的诗学构建两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由于环绕在它头顶的“经”的光环过于耀眼,致使其“诗”的身份长期处于被遮蔽状态。闻一多《匡斋尺牍》中曾对此表达不满:“明明一部歌谣集,为什么没人认真的把它当文艺看呢!”经过漫长的......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