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岳飞《满江红》的版本异文或改文
2023年春节贺岁档电影《满江红》中,三军复诵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直击灵魂,家......
-
〓 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
中国哲学,可以说是参赞化育之学。参赞化育,即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化育的终极根据是天地,是宇宙,因此参赞化育就是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在《易传》看来,天地或宇宙的功能就是生生,人效法、辅助天地或宇宙来化育万物和人类,本质上也是生生,是使万物和人类更具生命的活力和力量,是成就万物和人类的生生。《易传》讲......
-
〓 也说“父子相隐”
若论起20余年来《论语》研究的热点,“父子相隐”无疑是讨论最为激烈的话题之一。自2002年《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了刘清平质疑儒家“亲亲相隐”合理性(合法性)的文章以后,这场争论便一发不可收,并逐渐聚焦于对“父子相隐”合理性的辩论,而郭齐勇、邓晓芒、梁涛、廖名春等知名学者的积极参与,使这场争论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至今讨......
-
〓 字形+:晋代书札释文方法论略
晋代堪称法帖之渊薮,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一千多年来从未动摇。唐太宗尊王羲之为“书圣”,米芾名斋为“宝晋”,乾隆帝以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为“三希”,即可见一斑。其中多是往来书札,周一良先生称之为“法帖之书札”,以影响最大的《宋拓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为代表;虽然以墨迹形式流传......
-
〓 克己·复礼·为仁——南宋湖湘学者张栻论仁礼关系
仁与礼都是儒学的核心范畴。仁主要指内在德性,是儒家最核心的价值,它首先表现为“爱(人)”的情感;礼则指外在的制度规范,其突出特征是社会性和公共性。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按照这种关系定位,礼(乐在其中)是仁的表现形式,礼的存在价值是由仁的实质内容决定的。然在孔子,又有“克己复礼......
-
〓 人生短促,何以长存——《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象及深层意蕴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在跨越千年历史长河、经受风霜岁月洗礼后,沉淀为横纵古今、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正如钟嵘在《诗品》中发出感慨,“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刘勰也在《文心雕龙》中击节称赞,“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胡应麟更是在《诗薮》......
-
〓 农业遗产与农耕文化
传统农业影响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先民由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凝练出的三才理论、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世界观、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
-
〓 史海钩沉:马礼逊“越洋书箱”与十九世纪英国汉学
英国汉学“先锋人物”马礼逊可谓19世纪中英文化交流的领航员。他创建对华教会学校,在华创办中英文报纸,编纂、出版首部中英双语字典,出任伦敦语言学院首位汉语教师,创下了中英关系史上的数个“第一”。1823年12月,马礼逊乘“滑铁卢号”自广州返回伦敦,随行书箱里装满了他在华16年收藏的万卷汉籍。中西交通以来,西行汉籍数量如此......
-
〓 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国使、商贾汇聚,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之地,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
〓 北宋边塞诗的资书用典
北宋边塞诗征引典故十分广泛,涉及“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先秦典籍主要有《诗》《礼》《易》等经部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孙子》等诸子散文,《左传》《战国策》等史传散文。此外,最常“资书入诗”的还有“前四史”、《法言》、《世说新语》、唐人诗句以及宋人笔记。诸典之中,契合边事的英雄人物,折冲樽俎的制敌方略,沉郁雄浑的老......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
-
〓 寿苏:一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编者按】故宫博物院正在举办的“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从多个角度介绍展示苏轼这位文化名人在历史上的风采。苏轼在生前身后受到广泛推崇,尤其是在历代文人墨客心目中地位极高,由此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寿苏”,即纪念苏轼诞辰。这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本文就从一件文物入手,抹去历史的尘埃,将这段往事重......
-
〓 守望家园:典籍里的近代中国对外经贸史
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图书馆里,有一个“海关特藏库”,熟悉它的人称之为“旧海关图书馆”,是收藏对外贸易书籍,为海关治理提供参考的专业图书馆。现代意义上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统计、近代邮政网络、沿海口岸疫情流行病学报告、参加世界博览会的记录、各类海关管理章程……这些岁月尘封的历史书籍就静静地躺在那里,全景记录着160......
-
〓 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从《格萨尔》的口语文化性质谈起
“中国无史诗”曾经是为众多中外学者接受的一个命题,但它同时也引起了相当程度的争议,反对该说法的学者认为,古代诗歌中一些主题严肃、风格崇高并凝聚了民族精神的作品同样属于“史诗”范畴。在以往的讨论中,论争的焦点在于对“史诗”这一诞生于西方古典语境中的文类内涵的理解。不过,如果将注意力从“史诗”转向另一关键词“中国”,则......
-
〓 重其文德之光华——紫禁城的规划之道
紫禁城规模恢廓,意象深远,是世界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群。它分为前朝和后廷两部分,前朝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三大殿(永乐时名“奉天”“华盖”和“谨身”,嘉靖时更名为皇极、中极和建极,清顺治时改称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和东西两侧的文楼(清称体仁阁)、武楼(清称弘义阁)、文华殿和武英殿。后廷主要建筑有中轴线上的三宫(即乾清宫......
-
〓 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诗》、诗序等问题。不过笔者曾经据《诗经》等,指出《关雎》《鹿鸣》《文王》《清庙》这风、小雅、大雅、颂的首诗,被称为鲁诗之......
-
〓 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度,构成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因为汉字的使用构成东亚各族共同的文化基石,儒教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佛教维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律令制度为东亚各国所共同实施的政治制度。其中,佛教是中国化的宗......
-
〓 诗分唐宋 词亦分唐宋——文化转型与词体审美范式的演变
“诗分唐宋”,是南宋以降古典诗学批评中讨论颇多的话题。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总结说:“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意在强调唐诗、宋诗是两种各有所长的审美范式,虽与朝代有关,但可以超越朝代的时间限定,审美意义上的“唐诗”不一定出......
-
〓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
中国古代小说以叙事为基本文体特征,尤其是源于民间“说话”伎艺的白话小说,但古代小说家讲故事的目的则各自不同。有的是为了娱乐消闲,如明嘉靖间洪楩所编话本小说集《清平山堂话本》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其编撰目的不言而喻。有的是为了教化劝导,移风易俗,如秉持“情教”“适俗”“导愚”小说观......
-
〓 传统文化赋予动画电影独特魅力
今年暑期档,多部动画电影密集上映,在大银幕上形成了一道亮丽风景。其中,以俑文化为创意原点的《俑之城》,以济公为原型的《济公之降龙降世》,以民间传说《白蛇传》为蓝本的《白蛇2:青蛇劫起》,均以浓郁的中国风吸引观众,为国产动画电影创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然而,在这些作品中,仅有《白蛇2:青蛇劫起》表现出了较好的票房号召力。......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