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伯峻《论语译注》商榷三则
【摘要】: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向以注释准确、译注平实著称,是当代最好的《论语》读本之一,在学术界和读者中享有盛誉。注释比较精审,译文比较通达,但是在译注方面也有一些疏漏和不够精审的地方。【关键词】:杨伯峻,论语译注,补正《论语》是中国儒家的宝典,其中记载着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
-
〓 何兆武: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
在古代和中世纪,中国的科学曾经长期居于领先地位。但到了文艺复兴以后,当西方大踏步建立起近代科学体系时,中国的科学相形之下却日益落后了,并且直到19世纪中叶仍对西方17世纪已经确立的近代科学体系茫然无知。这是为什么?近代科学的诞生和发展首先必须和某个社会阶级的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也就是说这个阶级本身的利益需要科学。这一条......
-
〓 黜庶之途亦风流——南朝诗人阴铿的双重人格论
内容摘要:梁陈之际的诗人阴铿,生年和卒年本传均不载。寒门出身的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家门重兴的黜庶使命。其诗歌的创作成就斐然,以陈代第一流诗人的座次直接浇沃了后世的诗风。盛唐的李杜和宋代的苏轼这样的大家亦是倍飨其甘。而其人格中显示出来的太多的矛盾性却很少有人触及。本文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及作品本身的探微中得到一些其本体性格的......
-
〓 中国顶尖大学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寻求平衡
CFP 对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不平等,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和冲突自然地体现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承担了两个重要的使命和功能:从微观上说,教育在代际转换过程中促进了社会平等。也就是说,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无论此一代人处于何种经济和社会地位,......
-
〓 桑哲:从字频看《三国》
明人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所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三国演义》语言风格的准确而形象的概括。《三国演义》取文言的简明精粹,舍其深奥板滞;学白话的生动浅显,而弃其粗俗低劣。这种言语风格的形成,熔铸了从史家著述、讲史话本到文人创作几个阶段的语言运用成果,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试图从字频的角度对《三国......
-
〓 特别关注:秦史的宣太后时代
有学者推定秦东陵四号陵园是宣太后的归宿(图为秦东陵四号陵园建筑遗址)秦东陵一号墓出土有“相邦薛君”字样铭文的漆木高足豆“廿一年相邦冉戈”(秦昭襄王二十一年相邦魏冉监制的青铜戈)编者按 电视剧《芈月传》热播后,引起广大观众对秦朝历史特别是宣太后时代史事的强烈关注。事实上,这段历史由于相关记载语焉不详,很多历史细节尚......
-
〓 朱玉麒:边塞纪功碑传统是怎样形成的
“燕然勒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有战功纪念刻石的记载。历经近2000年,我们终于找到了班固所撰《燕然山铭》的摩崖石刻,这表明“燕然勒功”起源的地方也找到了。纪功碑这种方式,不只限于对战役的纪念,也不仅是中国人的创造,而是人类的创造。人们在完成一件事功之后,总是希望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给后代,来彰显自己完成的巨大功德。在伊朗(波......
-
〓 国学博士论坛:《易传》与忠德
作为传统道德范畴的忠德,早在《周易》中已有萌芽,特别是《易传》中蕴涵着丰富的忠观念内容,并对中国传统忠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首先,《易传》天道尚中、天尊地卑思想开启了忠观念之源。按照取象《易》理,人类社会活动包括道德规范都是取象天地之道的。忠德的理论元点可上溯到《周易》天道尚中观念。在各卦......
-
〓 黄朴民:银雀山《孙子兵法》佚文学术价值略说
一 与“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乃至“上博简”“清华简”研究领域所呈现的场面热闹、成绩斐然情景截然不同,海内外学术界对1972年出土发现的“银雀山汉简”的关注程度明显要逊色得多,其相关的研究,亦一直处于一种相对沉寂、鲜乏进展的状态。用宋代大诗人陆务观的《卜算子·咏梅》一词中的词句来形容,那就是“驿......
-
〓 读史札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从范仲淹的人生追求说起
北宋名臣范仲淹,从小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终生忧道而不忧贫。即便在当穷学生的时候,他也从未想过要为个人谋求发家致富。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了他青年时期的一桩佚事:一天,范仲淹到庙里求神问卦。他抽了一支签,祷告说:“我将来能做宰相吗?”神通过卦相表示不能。他又祷告说:“那么我能做个好的医生吗?”回答还是不能......
-
〓 前沿综述·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启示
九曲黄河 资料图片 中华学术发展历来有批判继承、“以复古为创新”的独特方式与路径。尽管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与排斥,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和破坏,中国的传统学术文化遗产并没有被完全遗忘。一批中国现代学者依然坚守在中国优秀学术传统的阵地上,并努力将中国固有的学术研究体系与现代西方优秀学术成果相互参照,奋发努......
-
〓 古文·古文之学·文章学
近年来,研究文章学的学者有一种看法,认为古代文章学成立于南宋古文之学兴起之时,并由此引出诸多借古文之学说文章之学的论述。于是古文、古文之学成了文章学研究的关键词,受到论者、读者的重视。古文是一个文类概念。曾国藩说:“古文者,韩退之氏厌弃魏、晋、六朝骈俪之文,而返之于六经、两汉,从而名焉者也。”(曾国藩《复许孝廉振祎书》......
-
〓 沉迹下僚与竞攀高门:唐代中下层官员的生活样态
科举考试自隋朝设立以来,改变了门阀士族把持选官用官的局面。如郑樵《通志·氏族略》所言:“自隋唐而上,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今)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仕宦与婚姻的双重改变影响了唐代的官员群体,尤其是六品以下的中下层官员群体。正史类、文集类等传统文献多是以达官贵人或社会上层为着眼点,过去的研究多......
-
〓 从《论语》《左传》看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
内容摘要:中国西周以前的文化特点是“重鬼尚巫”,经过西周时期“尊天敬德”的转折,重民思想在春秋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和传播,一是对由“近鬼神”到“近人事”的天人关系的认识的变化,二是产生由“德以事神”和“恭行天之罚”到“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春秋时期的重民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人们的思想一步一步......
-
〓 黄香生平疑点考
内容摘要:从黄香的上疏言事中得知,黄香出生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史事证明黄香的卒年不是延平元年,而是延光元年;黄香救灾有功,反而被免职,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与官场腐败共同作祟的结果;黄香逝世后归葬家乡江夏安陆源口,就是今云梦县义堂镇黄孝村一带。关键词:黄香;生年;卒年;天人感应;源口作者简介:彭斌武(1939—),湖......
-
〓 “合院”:熙熙家园,融融天地——中国古建筑智慧掠影
CFP 人生活在地球上,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在自然中生存,最直接、最普遍的反映就是人的居所。“宅”为人居之器,“居”则承生活之理。建屋造宅,安居生息,自穴巢而“室”、而“家”、而“厦”、而“宫”,古往今来,莫不如此。 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故而中国建筑呈现出独特的传统风格:合院为宅,但中置天井,上通天,下接......
-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坛:以儒家元典思想涵养核心价值观
儒家元典蕴含着丰富的仁爱、民本、诚信、正义、中和、大同等思想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源。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先秦......
-
〓 1699,中国式忠诚
有花看来且看花,莫管楼外戈兵争。何日铁锋逼血颈,一刎全义众口封。 1699年,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中国农历己卯年,孔尚任苦心经营的《桃花扇》经历三易其稿,终于完就。全书用一段情,诠释的却是一个“忠”字,并且是典型的“中国式忠诚”。 恰逢两朝更替,经历离合兴亡,旧朝上下,从帝王到将帅,从重臣到文士,从深宫正后......
-
〓 元人小令鉴赏之十三
【双调•蟾宫曲】 叹世 马致远东篱半世蹉跎,竹里游亭,小宇婆娑。有个池塘,醒时渔笛,醉后渔歌。严子陵他应笑我,孟光台我待学他。笑我如何?倒大江湖,也避风波。元代统治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缺文化素养、文化水准最为低下的一代统治者。作为整体文化水准极为低下的元蒙新贵,他们就无法超越野蛮部落时代的历史视野,对儒......
-
〓 读史札记: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发领落卷”
清代的科场条例中有一项特殊的规定,称为“发领落卷”。“落卷”指各级考试未被录取士子(即落第者)之试卷;“发领落卷”即指乡会试发榜后,十日之内,允许落第士子领回自己的试卷阅看,以示公正。在古代,几乎历朝历代都会面对取士不公的指责。开科取士,总是考中者少,落第者多。每逢考毕,向隅而泣者众矣。“且孤寒下第,盘费几尽,欲归无路......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