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来中国的伊斯兰教研究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发展、扎根,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早期海外穆斯林信奉的外来宗教,到被中国10个穆斯林民族所接受信仰,其间经历了不平凡的历史过程。同样,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也伴随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为宗教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这一过程最早由非穆斯林学者介绍伊斯兰教的基本情况和穆斯林在......
-
〓 丝绸之路:人类文明交往的历史足迹
描绘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贸易场景的敦煌壁画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方的中国瓷器克孜尔石窟 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于今年6月22日批准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该遗产空间跨度约5000公里,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总面积2344......
-
〓 从孝道到德治:读《论语·为政》札记
按儒家经典《大学》所揭示的“家国一体”论的基本逻辑,“修身为本”的终极宗旨,乃是“治国,平天下”。因此,《论语》在“学而以修身”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进入了提出并履践“为政之道”的环节,缘是之故,《为政》篇遂紧接《学而》篇,而成为《论语》的第二篇。 《为政》篇共有二十四章。其主旨就是“为政”。这中间,直接阐说......
-
〓 中国路径:谁在亲亲?
自古以来,中国人形成了种种血缘群体,无论是氏族或宗族,还是大小不等的家庭,皆崇尚亲亲之道。推而至于国家、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莫非亲亲之体现。故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可见,对于古人来说,亲亲不仅是一般血缘群体的基本准则,而且成为遍及宇宙的普遍法则。换言之,不仅我对父母、兄弟、妻子要讲亲亲,此为孝弟慈爱......
-
〓 论明清之际“西学汉籍”的文化意义
一 明清之际从时间上说大体是晚明崇祯朝到清顺康雍时期。黄宗羲用“天崩地解”来形容这一时期的早期阶段,所言极是。这一时段,国内明清鼎革,历经满汉政权转化与文化巨变,世界范围正经历从15世纪末期的地理大发现带来的西方文化与体制在全球的扩张。文化相遇与冲突以多重形式展开,其影响波及今日之世界。 对中国和西......
-
〓 罗伯聃与他的《华英说部撮要》
研究中国文化的学问,我们称之为“国学”,而外国人在外国研究中国文化则谓之“汉学”。当下已经形成以“国学”为主干,以“汉学”与“国外汉学研究”为枝叶的研究中国文化的格局,枝叶与主干相辅相成。然而不论国学或汉学,无不自弄通汉语始,因此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经验和成果,或可纳入“国学”的视野。外国人的相关成果常结晶为教材,......
-
〓 《弟子规》,宝典还是雾霾?
随着民间学习《弟子规》热情的不断高涨,网上有关《弟子规》的争论风波再起。舆论对于这本传统蒙学教材的看法,显现出冰火两重天的两极景观:有人视之为万能宝典,有人则把它比喻为毒害青少年的精神雾霾。这样尖锐的观点对立,好像再一次表明国人已经患上了严重的价值观分裂症,甚至在教导小孩子方面都是如此,以至于某些人士痛心疾首,......
-
〓 《周易本义》卷首九图考辨
内容提要:本文对《周易本义》卷首九图加以考证。认为,九图虽非是书所应有,然亦非门人所依附。九图乃《易学启蒙》初版旧图,完全为朱熹编纂无疑。同时又对九图源流进行辩析,一一指出其原委与演变过程。强调了朱熹对邵雍先天之学的推衍及对后世的影响。最后指出,考辨九图具有现代意义。认为区分各是各的先天学,将有益于中国哲学史和宋明理学......
-
〓 满文文献和清史研究
提要:满文档案和文献在清史研究中的不可代替的独特史料价值,满语满文,被清朝称之为“清语”、“国语”、“清字”、“国字”等,被视作清朝“立国之本”之一。满文自从它被创制的1599年到现在,已经历400多年的历史,期间,在不同的范围和不同的场合,满文从未停止被使用。近二十年来,中国满文文献的挖掘整理、编译和出版工作......
-
〓 文化自觉与问题意识
在新世纪,我们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之际,费孝通先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有一个文化上的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们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源,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为此,我们必须要问,要建设“和谐社会”,从我国自身的社会......
-
〓 《皇极经世》与《夏商周年表》
内容提要: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共和元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本文以北宋易学家邵雍所著《皇极经世》“以运经世”中所推得的“夏商周年表”与之对照,列举了邵雍以之确定各代帝王在位年数的依据。指出:邵雍于九百多年前能推出较今日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更为详细......
-
〓 怎一个“梦”字了得
一部中国文学史,无时代无梦,无体裁无梦;而论及写“梦”之大师,非汤显祖(号若士)莫属。“临川四梦”,梦中多“梦”:《南柯记》四十四出,“梦”了三十三出;《邯郸记》三十出,“梦”了二十六出;《紫钗记》第四十九出“晓窗圆梦”,虽是“小梦”则事关死生;《还魂记》(即《牡丹亭》)则是《庄子·齐物论》所言之“大梦”,其《惊梦》《......
-
〓 杨丹荷:尧舜禹儒家典范时代与孔子的政治理想(续)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效仿德治典范尧舜禹,开创天下为公、大道之行的安民、利民和谐幸福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记载: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 家庭中的“孝”——安乐哲对《孝经》的解读
安乐哲是以《圣经》为参照物进入《孝经》世界的。《孝经》与《圣经》都以亲情为主题。从旧约时代起,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家庭价值亦处于突出地位,《十诫》中有八条戒律言“否”,如“除了我(耶和华)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等等,唯有两条言“是”“当孝敬父母”为其中之一。可......
-
〓 日韩近期汉学出版物(十二)
1、連携と離反の東アジア時間:2015年3月作者:園田茂人編著出版單位:東京:勁草書房內容簡介:序章アジア地域統合研究への社会学的アプローチ(園田茂人)第1部中国の台頭がもたらすインパクト第1章中国の台頭はアジアにどう認知されているか(園田茂人)第2章東南アジアの対日·対中認識──日本社会に潜む二つのファラシー(向山直......
-
〓 李开元:谁杀死了项羽?
乌江之畔 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乌江,年仅三十二岁。 让我们再一次回到太史公笔下项羽之死的最后身姿言语: 乌江河岸,血战中的项羽,已经身负十余处创伤,突然间转身不动,顾望眼前一位汉军骑将喊道:“来人可是旧友吕马童?” 突然被项羽直呼其名的吕马童不敢正视项羽的目光,侧身面对身边的战友王翳,手指......
-
〓 黜庶之途亦风流——南朝诗人阴铿的双重人格论
内容摘要:梁陈之际的诗人阴铿,生年和卒年本传均不载。寒门出身的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家门重兴的黜庶使命。其诗歌的创作成就斐然,以陈代第一流诗人的座次直接浇沃了后世的诗风。盛唐的李杜和宋代的苏轼这样的大家亦是倍飨其甘。而其人格中显示出来的太多的矛盾性却很少有人触及。本文拟从诗人的生活背景及作品本身的探微中得到一些其本体性格的......
-
〓 国学思潮再度升温的思考
——从段玉裁“二十一经”概念到季羡林“大国学”视野
【内容摘要】 新一轮的“国学热”已经以各种形式兴起,但究竟什么是国学,它的概念源流、内容是什么,新的“国学热”究竟产生于何种思潮与背景,还值得探究和深思。早在清末,段玉裁先生已有“二十一经”的文化构想;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轮“国学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了理性的回归与认同;近日,季羡林先生则进一步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
-
〓 中日近代佛教交流概述
一中日两国在文化上的交流渊源流长,而在佛教方面的交流则自隋唐以来未尝间断过。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日两国的国情分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而在两国的文化、佛教交流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据一些史书的记述,日本最初接触到佛教大约在公元六世纪初。相传在继体天皇十六年(522)时,中国梁朝人司马达等至日本,“于大和国高市郡坂田原......
-
〓 先秦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
资料图片先秦儒家生态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先秦儒者对自然长期感性实践、认真观察和理性思维的智慧结晶,值得深入挖掘和借鉴。先秦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以“乐山乐水”方式体悟自然的生态情怀、认知“天何言哉”“天行有常”后尊重自然运行规律的生态理性、推广“不忍心”于自然万物的生态道德、坚持圣王之......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