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代文武品官岁俸简表
品级文官岁俸武官岁俸一品180两从一品正俸81两,加支524两二品155两正二品67两,加支444两 从二品53两,加支324两三品130两正三品39两,加支204两四品105两正四品27两,加支114两五品80两正五品18两,加支72两六品60两正六品14两,加支35两七品45两正七品12两,加支23两八品40......
-
〓 区域史与地方文化:社会转型视野下的清代鄂西南土家族妇女
长期以来,鄂西南土家族地区形成了由独特的语言、宗教、神话传说、仪式等构成的民族传统和习俗文化。清中叶前土家族地区妇女仍旧秉承“中古夷俗”,“配合自由”的观念,在文化习俗方面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少,其婚姻形式以姑舅婚、收继婚、同姓婚为主。据鹤峰知州毛俊德《文告》记载:“旧日土民妇女,以夫家贫寒,或以口角细故,背夫逃回......
-
〓 “朋友”与兄弟
中国传统年画《五伦图》 建华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战国以前的文献中就频现“朋友”(友)一词了,如《诗·大雅·抑》“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又如《左传·襄公十四年》“大夫有贰宗,士有朋友”;西周金文中也不乏记载,如《室叔簋》“于室叔朋友”,《伯康簋》“伯康作宝簋,用飨朋友”。不过学界多倾向于认为,春秋以前的金文和传世文献中......
-
〓 甲午文学变局
“甲午”作为清末时期“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节点,是因军事、政治事件而被赋予了诸多历史含义的时间概念,其影响所及在器物、制度层面之外,还有文学。“甲午”对于清代文学乃至中国传统文学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由它引发了一次中国文学内部的结构性调整——以中学为主体资源、兼及吸收外来思想的革新。一个迥异于古代诗文传统的文学......
-
〓 《宋史》中的服饰史料
《宋史》是关于宋代的纪传体史书,元脱脱等奉敕修撰。全书共四百九十六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世家二百五十五卷,是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到五年十月,历时仅两年半,即修成《宋史》。《宋史》由总裁与史官三十人集体编撰,是在原宋《国史》......
-
〓 国学争鸣:兼容并包才是最好的
所有历史都是当代史,这种说法是有点绝对化了,但如果我们说所有历史都是当代人写的历史,则是符合事实的。“文学”这个概念中国古已有之,并不仅是西方的概念。根据方铭教授的说法,孔子的“文学”是指六经。那么我们今天的文学史书写是否要回归到孔子的六经,按照这样的文学标准来重写中国文学史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再例如,“中国”这......
-
〓 论“爱敬”是“仁”的核心
【摘要】因为对亲人的爱敬是仁的根基,爱敬是仁的内容,爱敬是仁的表达方式,人人相互爱敬又是仁的最高目标,所以我们说爱敬是仁的核心。【关键词】仁;爱敬【Title】To the “love” is the core of “benevolence”【Author】Xiao M......
-
〓 特别关注:中国历史上的“霾”及其发生规律
●中国古代自殷商后期开始就出现过“霾”的现象,并且此后逐步频发。不过,与今天常常提到的“雾霾”不同,古代历史上的“霾”多是降尘。●中国古代“霾”现象的逐步高发与历史人口的规模及分布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社会人口的增多,必然要求更多的土地来生产生活。而为了有效获取土地和资源,不仅使得原来一些可耕可牧的土地或者林地变成了耕地,......
-
〓 光明书话:红楼女性聚饮时的琴歌酒赋
螃蟹宴全景图 选自(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曹雪芹通过贾府的衣食住行把钟鸣鼎食人家的富贵之相刻画得淋漓尽致。一屋一室,或雕梁画栋,或曲径通幽,或金碧辉煌,或简约古朴,相映成辉,相映成画。一餐一饮精烹细作,食不厌精。一衣一带雀衣彩绣,美轮美奂。但仍然没有宴席上的浅斟深酌更能体现出贾府“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之盛;没有比推杯......
-
〓 谢导秀谈古琴
古琴的由来古琴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它是中国真正的国乐,因为纯粹是中国人的发明。当时古人打猎射箭,拉弓时发现能发出声音,受到启发,就发明了古琴。开始是先弄一根弦,拨一拨就能发出“梆梆”的声音,后来逐渐演变为五弦,再发展为现在的七弦。古琴音乐素以清、微、澹、远为主要的审美况味,其追求的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古琴五不弹 弹奏......
-
〓 “魔镜”的幻像:一个晚清故事的知识考古
公使团在进京路上丁韪良像马戛尔尼使团觐见乾隆 在中国工作、生活将近60年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花甲忆记:一位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讲了一个离奇而又发人深省的故事:1816年,英国使团来华,英王送给嘉庆皇帝的礼品中有一只威力巨大的凸透镜。使团甫离京师,清廷即急召朝臣会商对......
-
〓 中华美学关键词:激活“形神”
●形神论把文艺看成生命体,这生命体由虚实两部分构成,形的部分为实,可分析仔细,讲得清楚,神的部分为虚,可以意会,难以言传●人生天地间,个体生命与天地大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文艺作品不仅要反映个体生命的生动气韵,也要反映与个体生命紧密相连的时代的气运,同时反映比时代更为根本的天地的本质●当今的文艺生产,在以影视产业、视觉文化......
-
〓 法家源流考
内容摘要:本文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对先秦法家的内涵、流派及流变进行了梳理。提出先秦法家在法理上分为“理法”、“礼法”和“利法”三大法系,在流派上分为“道法家”、“儒法家”和“霸法家”三大流派;从历史演变上将先秦法家的发展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和“时用期”四个时期,从空间流布上讲法家的学术走向分为......
-
〓 国学博士论坛: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三重意蕴
张敏,男,武汉大学哲学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本文出自其博士论文《老子美学思想研究》。 博士导师:武汉大学教授 刘纲纪 通讯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强昱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白奚 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之一,在其文本中一共有五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十七章);“希言自然”(《老子》二十三章);“人......
-
〓 争鸣与探讨:“民国学术热”意味着什么?
浙江省杭州市,“《先生回来》致敬展”展出民国时期10位教育大家的资料。 CFP清华校园里陈寅恪撰写的王观堂(王国维)先生纪念碑。 近年来,民国学术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似有形成“民国学术热”之趋势。正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有人得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的结论,在研究民国学术中也有人得出了当今的学术不如民国的结论。......
-
〓 中国工笔山水画的意境再造
中国山水画不主张只描绘客观的景致,而是要求表现作者主观的情与景的交融,正如近代国画大黄宾虹先生所论:“天地万物,均有不齐,常待人力补充之”,以达一种理想意境,即意境、情趣等寓主观于客观的艺术效果。晋代自顾恺之的山水、人物分科以来,山水画就有了它自身的发展规律,到了唐代又分为工笔山水和写意山水。工笔山水以创青绿金碧山水的......
-
〓 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还魂故事的创造性转化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曾经得到古代夭折女子还魂故事的启示。然而,《牡丹亭》不是同类故事的简单改编,而是剧作家的杰出创作,它既承继了古代夭折女子还魂故事的若干情节元素,又大大改造了旧有的叙事过程,增加身体夭折前的心灵叙事部分,即人们熟知的“游园惊梦”等环节,借以揭示一位十六岁少女的情感觉悟,这是以往的同类故事从未触及的。......
-
〓 管锥老子
有人说,不读孔子的书,难以深知什么是中国文化;那么也可以说,不读《老子》,就难以深知什么是真正的中国智慧。以非凡的洞察、简练的语句,几千年前的老子用五千字总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老子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汉字所特有的含蓄而深刻的表述方式,也带来了大部分哲辨思维和小部分宗教情怀,还带来了“无为”这样一个法宝。老子可以说是人类......
-
〓 当代史学功能和热点的转向
【内容提要】一、史学在中国一度是最辉煌的学问,遭受破坏也最严重,信誉的丧失使史学失去公信力,娱乐化又冲淡了史学的严肃性,当代史学已从学术中心走向边缘化。二、史学从神谕性、资政性向教育性转型,是史学主题、宗旨和功能的变化,由此相应的是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身份也相应地有所改变,这种变化在中国不是第一次,却是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
〓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谈“王安石变法”
编者按王安石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纪念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治理地方和变法改革的举措和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作为我国古代治国方略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具有诸多可资借鉴的思想价值。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褒贬不一、争论不已,在王安石逝世930周年之际,本刊特邀宋史专家姜锡东著文,分析当时究竟“该......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