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聚焦“人”的历史:疾病医疗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谈及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人们总希望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寻各种对现实有所借鉴和启益的内容。不过,我们需要明了这种历史的借鉴和启迪很大程度上并非具体对策或者行动方案,因为历史研究的对象几乎无所不包,指望相对笼统的相关研究能给现实中建立在专业之学基础上的工作对策提供直接指导,有时难免不切实际。事实上,历史学自有其特点与优势,......
-
〓 庄子学派“处身”论之发展
《庄子》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典籍,其处世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生存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近代有学者认为庄子的“处世哲学”是“滑头主义,随便到底”,这一论述影响很大。以庄子学派自己的概念来说,如何安顿自身,应该叫“处身”,《达生》篇痀偻丈人承蜩寓言中痀偻丈人有“吾处身也”一语。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表达......
-
〓 从古代文明的比较研究探寻中国史和世界史的融通
近30年来,中国古代文明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比较研究日益受到学界关注,甚至成为热点。虽然也有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者参与其中,但主要的推动力量似乎来自以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为本业的西方古典学者。英国剑桥大学的杰弗里·劳埃德爵士在投身中西古典文明比较研究之前,已是国际著名的古希腊科学史专家。1987年,他在北京大学访问研究时期,开......
-
〓 黄州
苏轼: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编者按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自题金山画像》)苏轼能够成为宋代文学乃至宋代文化的典范,除了天赋才情与个人努力,与他一生三黜的人生经历不无关联。黄州、惠州、儋州时期,既是他一生的苦难期,也是其文学创作的高峰,可以充分反映出苏轼自身的心性变化及......
-
〓 赋学极简史
与赋在汉代兴起的同时,赋的研究——赋学,也伴之而生,并沿着与赋发展不同的轨迹前进。赋学在整个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在本文中,复旦大学徐志啸教授拟对这四个阶段的发展沿革作极简略的概述:从两汉时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说起、从最早对赋及其创作发表见解的司马相如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学呈现出的特点,曹丕、陆......
-
〓 吴克岐《犬窝词矩》的词调观
近代出现了不少词调研究专家,吴克岐即是被我们忽视的重要词家之一,其《犬窝词矩》对词调多有探究,在词调研究史上应当占据一席之地。吴克岐,字轩丞,号忏玉生等,盱眙(今属江苏)人,生于1870年。吴克岐以红学名世,撰有《犬窝谭红》《读红小识》《忏玉楼丛书》等红学相关论著。红学之外,吴氏于词学亦用力甚勤,尤其以词调研究和女性词......
-
〓 南北互聘书写的文学意义——以李延寿《南史》《北史》为例
《南史》《北史》为初唐史家李延寿所修前朝正史。它们综合已往史书材料,书写了南北朝行人入南入北的经历,多角度反映了南北文化文学的碰撞交流过程,暗含了文学发展的推动力。史家在书写中展现出初唐文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两部史书书写的南北互聘更多表现为展示才华、宣扬声威,文学的价值获得肯定。书中所记南北互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确实承担......
-
〓 《木兰辞》中“军书十二卷”新解——西夏军籍文书的启发
《木兰辞》是一首北朝叙事诗歌,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子,替年迈父亲从军,女扮男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回朝后不愿为官,请求回家与家人团聚的生动故事。诗歌热情赞扬了木兰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英勇无畏的精神,语言生动,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木兰辞》作为优秀古典诗歌作品,历代专家做过很多注释和研究,在当代早已被选入中......
-
〓 世界教育之窗:透视美国“语文”课本
教科书不是一般读物,尤其是文科性质的教科书带有很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属性,起到对公民从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文化认同的作用,这也是个体成为民族国家共同体一分子的重要途径。2019年秋季,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使用。同年秋季,高中阶段国家统编语文教材在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海南、......
-
〓 发挥媒体推普的示范效应
媒体肩负语言文化的宣传推广职责,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和规范使用具有重要作用。示范引领是责任。媒体既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者,也是传播者,不仅影响社会生活中人们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也对规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人民群众语言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充分利用自身传播优势,发挥强大示范引领作用,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责任。......
-
〓 不曾褪色——中西绘画中的青绿简史
正如《只此青绿》舞蹈中的长裙那样,中国古代“青绿山水”里的青是指蓝色。但要说明不同的“青”并非易事。同样,在西方绘画中,各种蓝色和绿色的颜料也经历了异常坎坷的演变。如今水彩、丙烯和中国画的颜料管上印着的颜色名字,都有着一份遥远的历史。一.花青、石青和石绿 首先,“青绿”的“青”绝对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青”......
-
〓 唐诗温故:李商隐《药转》
欣赏《药转》可以知道,李商隐写诗有这么一套化浅俗为神奇的本领,认清这一点也许简直可以说是解读其诗的一把钥匙。一位西方文艺理论批评家说过:“近在眼前的事情的确总是很平凡而缺乏诗意。但是这种困难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他最喜欢的艺术方式不是展示自己,而是使平凡琐碎的日常之事大放诗的异彩。”(冯·施莱格尔语)这......
-
〓 “中”与“中和”理念的考古学阐释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考古学界聚焦一些重大历史课题,如开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讨论、相继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在此基础上,近年来,考古工作者进一步对“中华历史文化基因”展开了探索与研究。从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来看,“中”与“中和”理念应为中华历史文化基因的核心,本文拟对此作以考古学阐释。......
-
〓 王子今:中国文化基因的秦汉形成期
我们对于中国文化基因的思考,有必要注意——“基因”之形成并产生影响是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对于其动态的过程,不宜作简单的、凝定的、偏执的理解。考察中国文化基因的历史形成,应当注意秦汉时期的文化样态及其主要特征和基本风格对此后文化史的前导性及规范性作用。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期。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到区域文化、民族文......
-
〓 符号与意义指向:西南少数民族口传文学中的秩序与规范
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对外交流比较闭塞,书面文字使用较少,人们通过口传文学这种口耳相传的语言形式,书写着本族群的历史、风俗和人情,以此保存并传承族群的集体记忆,促进族群成员形成对族群价值与规范的认同,从而实现社会秩序有效整合。从口传文学这一语言符号体系着手,对其中暗含的规则意识进行解......
-
〓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生命伦理思考
如何理解生命,或者说,如何理解怎么活与怎么死,是伦理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比如苏格拉底之死,就成为古希腊哲学家们反思善恶、人生与幸福的标志性事件,并影响至今。因此,对人类而言,生命或生死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相对普遍性的、超越性的问题。毫不夸张地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域、任何文化、任何国家之中,该问题都必然受到......
-
〓 荀悦的名实思想
名实问题一直是先秦诸家共同讨论的话题,诸如儒家和法家都曾有“正名”或“举名察实”之言,东汉末年荀悦对此又有新的发展。荀悦在“成王治者,必本乎真实”(《申鉴·政体》)的框架下,在强调了“真实”的重要性之后,紧接着以“治世之位,真位也”(《申鉴·政体》)号召统治者应该做到名位相符,并给“政者,正也”之“正”赋予“平直真实”......
-
〓 《满江红》与“南渡范式”
世传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忠愤激烈,慷慨悲怆,语强敌则以匈奴,指时事则道靖康,言寇仇以贺兰,斥顽凶为胡虏,古今交融,语重义刚,振金声于曩昔,起顽懦于当代,深刻而持久地激扬着华夏民族奋发抗争的斗志。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余嘉锡先生以文本晚出质疑《满江红·写怀》为岳飞所作以来,围绕该词作者的争议迄未休止,但无论是肯......
-
〓 “文学南京”的风格、成色与价值
南京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变得日益丰盈。它曾被称为“天下文枢”,无数文人墨客流连、驻足于此,千百年来,佳作辈出。当今,南京有众多重点高校,如“文曲星”坐镇。还有各层级文化、文学机构的支持,使得这座原本历史悠久的城市,构筑起更好的文化生态。201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南京市“世界文学之都”称号,这是对其古今文......
-
〓 考古发掘与金文考释探索“曾随之谜”
提到曾国,最著名的发现就是气势恢宏的曾侯乙编钟,全套65件,总重超过2.5吨。令人疑惑的是,创造出辉煌灿烂礼乐文明的曾国,却几乎不见于史书记载。对于曾国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界进行了长期探索。 北宋金石学著作中就有对曾国青铜器的记录,但并无深入研究。近代以来,相当数量的曾国青铜器被发现,当时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些铜器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