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尽览风华:紫禁城见证明清历史变迁
紫禁城建成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两朝二十四帝,近五百年时间中以此为国家中枢之地,政之所出,号令天下。紫禁城从明朝“永乐之治”肇建,到清朝“康乾盛世”定格,是我国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盛世风华历史的见证者。古代社会,都城是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皇宫是国家的中枢之地,建宫迁都是国之大政。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1......
-
〓 张骞通西域对西汉诗歌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张骞于建元三年(前138)至元朔三年(前126)、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二年(前115)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这一壮举不仅促进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给西汉诗歌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丰富了乐府歌诗的种类。张骞通西域,带来了西域新声横......
-
〓 岩桂意象的生成与耕读传家观念的塑造——以南宋辞赋为中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古之学者的“耕养”之道,就是耕读传家,这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基本生活形态。到了南宋时期,这一生活形态被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综摄了诸如立德兴家、科举兴家、固穷励志、抱道隐居等士人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一生活观念确立起士人与乡土生活的深刻联系,反映出以理学为思想内核的士绅阶层的崛起与壮大。耕读......
-
〓 揭开三星堆神秘面纱的三个观察维度
自三星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破土发掘以来,世人对三星堆青铜文明的关注热度再度火爆,各种猜测和解释更是让人眼花缭乱。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迄今为止,三星堆这六个坑的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当中,我们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新事......
-
〓 古琴与陶渊明的风度
关于陶渊明与古琴的关系,“不解音声,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宋书·陶潜传》,萧统《陶渊明传》《南史·陶潜传》《晋书·陶潜传》记载基本一致)的旧说,广为人知。后人或以为这是陶渊明名士风度的表现,包含着“大音希声”的哲学思想。苏轼在《渊明无弦琴》中提出异议:“旧说渊明不知音,蓄无弦琴以寄意,曰......
-
〓 秦人的发展历程与早期中国的族群融合
图一 【光明学术笔谈】 关于秦人的族属和文化来源,学界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不同的意见。正如王子今指出,认为秦人起源于古代中国的东方,但是后来其主要部分曾迁徙到西部,活动于华夏文明圈西界的说法,可能是有道理的。在西部长期艰苦的生存斗争,使得他们逐渐接受了原本生活在西部甘肃青海一带,与中原华夏部族渊源不同的......
-
〓 中华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法文化虽遇百折而不挠,勇克时艰,代有兴革,形成了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影响深广的中华法文化体系,并因其连续性、特殊性、包容性,成为世界法文化史上最为绚丽的一章。中华法文化在形成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表现出深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动力资源、坚韧的韧性性格,所有这些可归结为一个基因,那就是中华......
-
〓 诗文误读与传主正史——以《旧唐书·温庭筠传》为例
文、史结合,以诗文证史,以史证诗文,向为治史、治文者所常用,陈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一个范例。特别是正史,尤为治文者所倚重。但史家所编著的正史中文学家的传记,材料来源之一,便是其创作的诗文作品。如果一旦误读,并将误读所得出的结论写入传记,就会严重地误导研究者,因为正史的权威性远大于野史、笔记等史料。两《唐书......
-
〓 古诗词中的立秋
立秋为秋之始,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古人对秋的感怀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至《诗经》,“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对秋季物候变化的感知。《楚辞·九辩》中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叹,首次将悲秋的情绪以文学语言表达于世。汉代也同样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
〓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目前学界各有分说,意见比较集中的有“魏晋南北朝说”和“南宋说”两种。前者以中山大学的吴承学先生为代表,后者以复旦大学的王水照先生、四川大学的祝尚书先生为代表。这个问题很值得认真讨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点的问题,更关乎中国文章学的本体特征、文体范围及理论体系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中......
-
〓 离形尚意的中国画大写意传统
中国画的大写意以老庄哲学美学为认识基础,与以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形式有着深刻的联系,综合了书法尤其是草书的艺术成就,高度体现出中国文人“尚意”的审美追求、“书画同体”的造型观和“超以象外”的个体生命体验。 中国画的大写意实践以五代两宋的人物画为肇始,五代的石恪、南宋的梁楷以粗阔的笔墨、简概的造型,开创减笔人物画风,石......
-
〓 酒名考古的现场与想象
一中国产酒的历史悠远久长,因酒而生而长的文化同样丰润华彩,但作为商品的酒名(下称酒名),却是中古近古的事(虽然当今的酒名多如牛毛无法统计)。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唐人欧阳询所编撰的《艺文类聚》七十二“食物部·酒”里,详尽记有酒的历史、酒的别名、酒事、酒诗等,但没有酒名。唐之前(或者说中国古今诗人)写酒诗最多的可能应数陶潜,......
-
〓 小中见大——宋代扇面绘画小议
我国扇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晋人崔豹所著的《古今注》载,舜为了“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根据文献资料和出土实物来看,其前身应是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形似单扇门的半规形扇子,名为“户扇”,当时人们拿它遮面窥视,又被称为“便面”。现存最早的扇子实物是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出土的竹制便面扇,和湖南长沙马王堆起出的篾......
-
〓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
-
〓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的文化记忆书写
宋代杰出的女作家李清照经历了南北宋之交的时代巨变,仓促南渡,当其惊魂甫定、痛定思痛时,往日之生活情境、故事、人物,便时时浮现脑际,历历在目,因空间阻隔和时间流转而变得愈发清晰深刻,由此构成其后期作品中鲜明的时代记忆主题。这些记忆成为理解李清照情感指向和心灵历程的路标。“忘了除非醉”:抗拒遗忘的记忆。《菩萨蛮》提出了一个......
-
〓 “天生我材必有用”异文之我见
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不过,前几年,有人撰文指出,其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很可能出于后人修改,并非李白原作。文章是揣测之辞,但标题却是肯定的表达:《“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李白诗句》。此论一出,网上迅速喧传,颇有些轰动效应。 文章举出两个证据,来否定“天......
-
〓 中国题画诗论略
题画诗,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诗歌。它与其他诗歌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融入了画的内容与形式,但又绝不仅仅是“诗中有画”而已,而是画的因子已渗入诗的“体内”,二者浑不可分。沈阳师范大学教授、文化部辽宁美术创作基地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刘继才先生专门研究题画诗六十载,先后出版《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中国题画诗发展史......
-
〓 汪曾祺:以日常说话的态度写小说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汪曾祺诞辰100周年】汪曾祺是个特别好的作家。特别好的作家特别值得后来的写作者学习。汪曾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然不止一点两点。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即我们今天仍然应该向汪曾祺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这话说得别扭。拆开来说,就是汪曾祺是一个善于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的作家,而我们今天的写作者应该向......
-
〓 那些被忽略的济水文化
济水(又名泲水、沇水)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只有专家学者或文人雅士才会偶尔提及她昔日的荣光。即便山东的几个地名如济宁、济南、济阳,是拜济水所赐而得名,年轻人知道济水的也不会太多。但在河南济源,这个因济水发源地得名的城市,人们没有忘记济水,有关济水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依然活在广大民众的口头上、心灵里。历史上的济水......
-
〓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出版与传播中医?
█目前中医药走向世界最大的短板在于,缺少具有国际影响力较强的专业化中医组织、国际性机构,诸如权威性的中医专业学术期刊、世界性的中医药大奖等传播手段,软肋仍旧是中医药知识与思想的传播。在虎年岁尾的疫情中,特别让人担心的是上年纪的老人。自从父母先后在2016年、2019年离世之后,家族中最让我担心的是已经年近八十的姑姑,所......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