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司马迁与修昔底德:两种历史理性的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中西史学比较的兴趣一直未有中断,有不少学者发表了真知灼见。而西方学者也日益关注这两种史学传统的异同。1996年,晚年的史华慈(Benjamin Schwartz)先生在撰文比较中国史学和西方史学时指出,中国史学中的一些主要概念是能够与西方的某些历史思维产生共鸣的。其后不久,美国俄勒冈大学的两......
-
〓 经学如何在“中国哲学”中安身?
在现代的学术观念和学问形态下,怎样重新理解经学,扩大经学研究的视野,将经学资源有效地融入到现代的学问格局中去,是经学解体之后,百年来中国学术发展一直在探寻的问题和长期所致力的目标。除了较为狭小的经学史研究之外,经学资源的处理更多地融合在了现代的文、史、哲各学科当中,像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汉语史、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
-
〓 月落乌啼是何时?——张继《枫桥夜泊》理惑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及普及读物中,皆与此同。虽读者对此诗交口称好,然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却鲜有人作深入思考。如:一、“月落”无定时,如何利用周围的物色给它以准确的时间定位?二、苏州河畔本无枫树,诗人何来“江枫”之......
-
〓 从老子走向黄老道家——文子思想简议
涡淮流域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老子身后,率先将老子思想发扬光大的是道家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文子。据传他姓辛,号计然,生卒年不详。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并说文子是“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关于文子的生平事迹,史籍所载甚略。至于文子是何地人,史籍亦无明确记载。据学者考证,文子当为陈蔡一带人,也即城......
-
〓 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
-
〓 元代诗人的慕陶情结
钱钟书先生有“渊明文名,至宋而极”(《谈艺录》)之评,承宋金而来的元代诗坛,陶渊明依旧是文人追慕与歌咏的焦点、热点。他们用诗写陶,以诗评陶,亦作诗学陶,慕陶成为元代诗坛的重要特征。用诗笔写陶,追求诗画合一 元人慕陶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出现大量题陶画诗。这些诗或以画为题,如《题渊明图》《题渊明漉酒图》;或借用陶诗引申......
-
〓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
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根据汉儒的解说,“赋”是铺陈直说,“比”和“兴”皆是依托外物进行表达。比......
-
〓 贾谊赋作性质再平议
贾谊赋作的性质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威的文学史著述均予以明确的界定。如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修订本)称:“贾谊是汉初骚体赋的唯一优秀作家”,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称:“西汉前期,在传统的以抒情为主的骚体赋方面取得较高成就的是贾谊”,同样袁行霈主编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亦称《吊屈原赋》是“以骚体写成的抒......
-
〓 儒家“创生”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创生”就是创造生命,是儒家生生思想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对儒家而言,创生不仅是自然权利,也是神圣责任,更是至上美德,展示了儒家创生理念对于当代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创生”是一种自然权利 创生作为一种自然权利,意味着生命物天生具有创生行为的自由。那么,创生何以成为一种自然权利?在儒家看来,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在于内......
-
〓 山水名胜与士人交游
流连山水、游览名胜,是古代士人重要的生活方式。山水名胜之游,既可以舒展身心、陶冶性情,更可以结交友人、增广见闻、彰显大志;同时,山水借士人之游而增其风姿,名胜因士人之览而富其内涵。 东晋南朝时期,“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江南山水成为士人寄情的对象。至隋唐时期,这种山水意识影响了整个文人世界,寻山问水,成为文人行......
-
〓 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跨文体成就比较
对作家创作成就的界定,是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这种界定,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比较的方式来完成的。文学史研究者将某位作家与他的前辈作家、同代作家及后代作家加以比较,从而确认他在创作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这种比较范围虽然广泛,但还是有一定的限定。它通常都是不同作家在同一文体上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在不同文体上的......
-
〓 在地理与文学之间——《水经注》中的志怪故事
六朝时期地记空前兴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集六朝地记之大成,在对方域、山川、古迹、风俗、物产的介绍中有不少异人、异事、异物、异象之类的志怪故事。民国时任松如《水经注异闻录》辑录《水经注》异闻732则,郑德坤《水经注故事抄》辑录12类505则,并评曰:“郦氏因地致详,凡魏以前故事旧文,及各地传说异闻皆可考求而得,仿佛......
-
〓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培养人才,理顺机制,繁荣古籍出版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出版界和学术界更是掀起了热议,古籍工作必将迎来新的高潮。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党和国家对古籍工作的重视是一以贯之的。1958年,在新中国第二个五年规划的......
-
〓 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
近代以来的哲学,都是在科学理性的大背景下建构起来的。而蒙培元先生的学说,学界一般将之归结为“情感儒学”,或者再延伸一点称之为“情感哲学”,以“情感”作为主题词来归纳他的思想或表达其学说的主旨,特色非常鲜明。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绾结的系统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情感”内容,实际上是有所剥离的,因为一般讲的哲学是理论思辨的、......
-
〓 唐人小说中的儿童图鉴
在古今文学艺术长廊里,天真烂漫的儿童构成了一道耀眼的风景。一提起唐代儿童,我们往往首先会想到诗文里天才秀发的骆宾王、王勃、薛涛等人。事实上,唐人小说中也不乏儿童的身影,其中既有对儿童生活的描绘与再现,又有儿童个体形象与文人自我情感的呈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敏而早慧的神童 和前人一样,唐人小说家也热衷于将一些出类......
-
〓 “画外之象”与“味外之旨”——中国水墨画的意境之美
水墨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样式,通过水与墨的完美融合,根据不同比例的调配,呈现出浓、淡、干、湿、焦的氤氲效果。水墨之浓淡决定了画面的层次,虽无多种颜色,亦呈现出多样的色阶变化。浓墨使山体浑厚苍劲,淡墨令水面澄澈透明,艺通大道,变化万千。水墨画通过化繁为简,以有限的笔墨,阐释出中国美学无穷的意境空间。 ......
-
〓 如何让科研人员静心坐热“冷板凳”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 近年来,无论是从科研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看,我国科学界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都呈现快速提升的趋势。但从研究......
-
〓 学科交叉融合视野下的经学研究
中国古老的经学,目前在正式学科建制之外,此种现象已经存在了一个多世纪,而且有可能会延续更长的时间。身处其中的经学研究者在饱受煎熬的同时,也不得不适应伴随这一窘境而来的研究方法上的改变,并有责任直面这种改变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 经学在传统中国的地位本如《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总序》所言——“经禀圣裁,垂型万世”,历代学......
-
〓 焦循的史学与文学
在清代乾嘉学者中,焦循是卓有成就的学者之一。他不仅在易学与经学领域名噪一时,在史学和文学领域也有颇多建树。(一) 焦循的史学贡献,首先体现在对其家乡,也就是扬州的地方志和地方文献的编纂上。嘉庆十一年,受时任扬州知府伊秉绶的邀请,焦循开始承担《扬州图经》《扬州文萃》和《扬州府志》的编纂工作。面对这一颇为繁重的工作,......
-
〓 清代会馆与社会治理——以江西会馆为中心的思考
明中期以降,中国传统社会发生了结构性变动。随着赋役制度的改革和市场体系的形成,社会流动性逐渐加剧,工商活动日益活跃,工商会馆、行业公所与善会善堂等民间组织应运而生,成为维系基层社会经济和文化秩序的重要力量。有清一代,随着官方行政职能的萎缩,会馆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辅助力量,出现了地方社会“自治化”倾向。笔者试图以江西......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