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丑话牛:“牛”字里的意趣
把“牛”等12种动物跟纪年法匹配,始于汉代,有两千年历史了,可谓一种古老的中华文化。“牛”字也在发展演化中包孕了丰富而有趣的含义。“牛”指人固执或执着。例如田汉话剧《关汉卿》中说:“他的牛脾气您还不知道。”其中的“牛脾气”指固执的性格。老舍的《骆驼祥子》里,虎妞对祥子说:“我真疼你,你也别不知好歹!跟我犯牛脖子,没你的......
-
〓 中国早期都城的设都制度
古今中外,有国就有都城。都城又称“都邑”,或简称“都”“京”。在当今社会,都城(多称“首都”)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地,通常是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在设都制度上,世界各国存在一都制(如法国、俄罗斯)、两都制(如玻利维亚)、三都制(如南非)、四都制(如沙特阿拉伯)之别,不同的都城在功能上有着明显差......
-
〓 历史上徽州的社会保障建设
历史上徽州社会保障建设的覆盖面是较为广泛的,除了官方一般性的社会保障之外,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可以将范围从家族之内拓展到家族之外,从定居者到流寓者,从徽商群体到更多的徽州外出谋生者。既解决生存问题,又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诸如兴建学校,便利学龄儿童接受较好的教育;兴建养济院、育婴堂、惠民药局等,......
-
〓 吴宓的国学观
吴宓是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学人。他在1922—1933年间主编《学衡》杂志,践行“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学术宗旨;1925年参与筹办并实际主持清华国学院工作,短短一年间清华国学院从无到有并在中外学界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那么,吴宓对国学的楷定及其内在精神义理的发明,便显得颇为重要。一如何定义国学,吴宓1925年......
-
〓 陶渊明的幽默
陶渊明代表了魏晋风度最后的遗响,他的谈谐和清谈相关,他的种种逸闻趣事和魏晋名士任诞、戏谑的人生态度异曲同工,他的诗歌中有谐趣之诗,陶渊明的这些幽默风趣,悄悄隐藏在他自然、隐逸的标签下,不经意间被我们所发现。这是一个更加生活化的诗人、充满温情的父亲,也是一个喜欢谈谐的朋友,是一个可以亲近的多面的陶渊明。此点值得我们深入探......
-
〓 《诗经》中的草木世界
《世说新语·纰漏》记载:司徒蔡谟避乱江南,见到了蟛蜞,以为是螃蟹,一边说着“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一边煮来吃,“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谢仁祖听说此事后对他说:“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大戴礼记·劝学》中有“蟹二螯八足”)死!”《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训解词义专著,也是较早的博物著作。谢仁祖戏谑他不懂博物,几......
-
〓 董子“繁露”探微
西汉春秋公羊学博士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一书存世,是他阐释《春秋》的著述,因此《春秋繁露》中“春秋”二字大家都能明白;“繁露”二字,笔者认为就是指《春秋》繁多滋润,因为《春秋》义理繁茂,而这些义理就是滋润养长天下万民的。但历代以来,对于“繁露”二字取名之意有较多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繁露”是“缀绪”“引申”的意思。《四库......
-
〓 悌德:传统与现代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悌德与孝道往往相提并论,被认为是一个人最为基本的德行。关于孝道的重要性,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理解与认同。在中国人看来,爱、敬自己的父母,既是出于人的天性,也是一个人所当然应该做的。然而,“悌”作为一个德行,其内涵到底有哪些?为何可以与“孝”具有近乎同等的地位?其重要性到底体现在哪里?在今天它还有......
-
〓 学术笔谈:唐五代宋初敦煌私社的社会功能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郝春文(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 本期主题:古代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强调“要加强敦煌学研究”。“敦煌文献等重点古籍系统性保护整理出版”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敦煌文书是敦煌学研......
-
〓 《文选》祖饯诗的体式流变及诗史意义
萧统将《文选》诗歌作品分为二十三类,其分类及选篇规则,不仅具有诗歌类型、题材的研究价值,也有体裁、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在《选》诗诸多类别中,“祖饯诗”尤为值得关注。饯别主题是历代文士不断吟咏的永恒话题,然而其体式特点及表现手法等不尽相同,需要详加辨析与考察。《文选》共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七位诗人的八首经典......
-
〓 汉初的劝农诏及农事题材创作
重农桑务耕织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铸就了灿烂辉煌的农耕文明,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精神标识。《吕氏春秋·上农》引后稷之语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耕织为本的思想渗入到先民的精神深处,崇武尚法的秦在彰显其功德的《琅琊台刻石》里写道“上农除末,黔首是富”。汉初的文景之治吸取秦亡历史......
-
〓 殷商古文字对中华传统思维的塑造和影响
图一 【读史札记】 《光明日报》史学版近日刊发袁广阔《商代前期:中国步入成熟文字时代》一文指出,近年来,郑州商城、小双桥、洹北商城等早商都城遗址不断发现骨刻文字、金文、朱书文和陶文等早期文字遗存,揭示出早在商代前期,中国已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该文颇具启发意义,笔者认为,我国文字从殷商时代发展成熟以来,传承至今仍然......
-
〓 三节合一话清明
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节日兼具节气与节日二重属性,兼有自然与人文两层内涵,又兼备哀伤与欢乐双重情感,这就是清明节气、寒食节、上巳节“三节”融合而成的岁时节日“清明节”。清明节以“农事生产”“祭祖怀远”“游春祈福”为核心节俗,饱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感恩”“传承”“立德”的主题,反映出人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与......
-
〓 “慎终追远”及其现代价值
编者按 “慎终追远”是中华传统美德。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重举行逝者的丧礼,按时举行祭礼追思祖先,社会风俗道德一定可以归于淳朴厚道。当代慎终追远传统面临何种困境,我们该如何理解和践行这一传统,不仅是弥合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间情感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政治治理、文化与民俗建设的重要内容......
-
〓 郡制推行:秦统一研究的新视角
【光明学术笔谈】 秦并天下,成就帝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秦统一的过程、意义与原因,也一直是战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古代军事史等研究的基本论题,中国通史与断代史著作都会涉及。史学研究之进步,依靠新材料与新方法。在考古资料不断涌现的今日,秦统一研究还应重视理论方法的再思考。 秦郡的功能与意义。秦统......
-
〓 《文心雕龙》的以玉论文德
刘勰《文心雕龙》历来被评为“体大思精”。当前对其与传统文化之关系问题,研究者历来多有关注。但是,从玉文化的角度进行考察者却是寥寥。在《文心雕龙》中多存在以美玉论说文章的现象。据统计,《文心雕龙》中和“玉”有关的词语有六十几处,所占篇幅约有三十五篇之多,超过总篇数三分之二。于此我们论其如何以美玉论文德,以见其批评特色......
-
〓 “孔老”还是“老孔”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交响与变奏。他们分别引领的儒道两派,已各领风骚数千年,显然,其影响还将持续下去,这一点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历史上“孔老”一词非常流行,而“老孔”却非常少见,如方勇先生在《六论新子学》中论述的那样,这就造成了现有哲学史、思想史叙事中“孔先......
-
〓 中华传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根和魂
敦煌学的研究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敦煌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域,吸收了东传的佛教等外来文化后而产生的地域文化。因此,敦煌文化的特点,就在于其地理条件的特殊。研究敦煌文化,不仅要聚焦敦煌在丝绸之路上的“咽喉”地位,还要关注敦煌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河西史地、五凉文化。一 ......
-
〓 《尚书》科举用书:一个亟须开拓的研究领域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唐以来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是一代人才的管辖。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定贡举新制,经学一域“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确立了以本经及《论》《孟》取士的格局,元仁宗皇庆二年汉人、南人经疑于《四书》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又经义一道“各治一经,......
-
〓 中国古代文章学中的“文势”
在中国古代文章学中,“文势”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术语,它凸显了中国文章学的本土化特色,而很难用西方文学理论的概念来比附或阐发。弄清“文势”之说的来龙去脉,有助于理解古人的文章批评视角,从而深入认识中国文章学。以“势”论文的缘起 魏晋时代的文论著作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陆机的《文赋》等,都没有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