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代中国经学重建应如何着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后,将经学作为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010年召开了第一次经学会议,主题是“经学:知识与价值”。这次会议主要是要解决一个问题:人大国学院的经学研究要走一条怎样的路?周予同先生有一个说法:“经学的时代结束了,经学史的时代刚刚开始。”虽然说是经学史研究,但周先生还有其弟子朱维铮先生,对于经学基本是否定......
-
〓 三星堆:考古学揭示的古代区域性文明
1986年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两个祭祀器物坑,揭示出一个前所未知的古代区域性文明,这成为20世纪最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之一。2019年年底以来,在三星堆遗址的同一地点又发现了6个坑。这一事件自然备受瞩目,引发社会各界热烈讨论,人们都在追问新的发现和它们的意义,对三星堆这个区域性文明充满好奇。就考古学研究而言,6个坑出......
-
〓 文论之苑:培育良好的诗词文化生态
诗性思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诗词文化生态命题的提出,是在考察中华诗词的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细细思之,我们发现中华诗词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一路同行。它融进民族文化的滚烫血液,直接影响了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的形成。这就需要从根子上,也就是中华语言文字的原点来认识诗性思维、认识中华诗词。如果把“诗人”的标准放宽一些,......
-
〓 由文入质 文质彬彬——古代诗歌的若干形式标志和内容分层
古代诗歌的字词、词组、句、句群、段落、篇章,都有内容分层时需要研究的问题。有的诗歌字词的字义或词义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含义却可以不同。 例如,李商隐《无题》诗第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两个“难”字,都是“困难,不容易,做起来费事”的意思,但是第一个“难”侧重客观上的困难,后一个“难”侧重主观上情感的困难。诗歌上下文......
-
〓 《文选》祖饯诗的体式流变及诗史意义
萧统将《文选》诗歌作品分为二十三类,其分类及选篇规则,不仅具有诗歌类型、题材的研究价值,也有体裁、风格、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多重意义。在《选》诗诸多类别中,“祖饯诗”尤为值得关注。饯别主题是历代文士不断吟咏的永恒话题,然而其体式特点及表现手法等不尽相同,需要详加辨析与考察。《文选》共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七位诗人的八首经典......
-
〓 从《文选序》看萧统的文章审美观念
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文选》,是我国现存编纂年代最早的总集,脍炙人口。萧统为之作序,阐明编纂意图、选录范围,也体现了其文章审美的观念。 所谓总集,是相对于别集而言的。从曹魏、西晋时起,图书分类法由七分法逐渐演变为四分法,即分为经、子、史、集四大类。经部收录的是儒家经典;史部收录史书;子部书比较驳杂,以阐发思想见......
-
〓 周代金文与先秦文学
编者按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起源和发轫期,商周金文则是探索古代文学在先秦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第一手共时资料。本期聚焦金文的文学性,介绍其特征、价值与发展脉络。一 有周一代,礼乐煌煌、文采纷郁。孔子曾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青铜器经过夏商两代发展,到周代达到鼎盛时期,其上铸刻的品类多样、内容丰富的铭文,......
-
〓 从广度开发到深度开发——中国传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者按 农业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人民安居乐业,事关全球经贸发展与气候变化等。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中国历史的脉络特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应当予以重视和深入研究。本刊特邀请历史地理和农业考古等领域的四位专家,分别从驯化与农业起源、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干旱区传统......
-
〓 “计算古文字学”正在路上
尽管甲骨文常让人想到“古老”二字,但在甲骨文的研究历程中,各种前沿科技的运用屡见不鲜,并为甲骨学进步作出了很大贡献。甲骨学与计算机的结合就是这样的例子。早在20世纪80年代,甲骨文字的计算机编码研究就已展开,通过创建专门的字库、设计专用的输入法,甲骨文得以进入数字空间。20世纪90年代开始,两岸三地的甲骨文数据库次......
-
〓 非遗文化的休闲意义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国。我国是最早、最积极参与和介入国际非遗保护事务的国家,也是进入世界非遗代表作数目最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创造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它由我们的生活传承,也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它包括了我们生命过程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也包括了我们生存世界的我者与他者、人......
-
〓 光明学术笔谈:利用徽商文书资料 深化拓展徽商研究
徽商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并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商业文书资料。遗存的徽商商业文书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具体记录了徽商资本组合、货源组织、市场销售、经营开支和货币结算等经营活动,较为细致地呈现了徽商经营的实际形态,是徽商研究乃至中国商业史、社会经济史研究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徽商文书是徽州文书的主要类目之一,因此徽商......
-
〓 朱艳华绮:从乾隆朝宫廷漆器窥清代漆工艺
“百里千刀一两漆”,漆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宫廷漆器更是璀璨夺目。正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自开幕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从故宫院藏一万八千多件漆器中精选出的百余件具有乾隆朝鲜明特点、代表着清代中期工艺特色的漆器,诉说着清代盛世漆器工艺取得的卓越成就。在故宫院藏漆器中,清代宫......
-
〓 文学争鸣:元好问《雁丘辞》确是写情之作
不满足于字面的意思,在诗篇的字里行间,努力推求索解隐含的深义远旨,几乎是每一位批评家的天性。韦应物《滁州西涧》,谢枋得读出君子在野,小人在位的深义。苏轼《卜算子》,鲖阳居士读出贤人无助不安又爱君不忘的远旨。这样读诗不免招致穿凿附会、深文罗织的批评,然而,这样的阅读习惯似乎已经写入学者的基因,难以移改。在诸多题材中,......
-
〓 热点观察:书香飘向群众 知识送到门口
智慧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更加普及,全民阅读更加便利 近几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服务的普惠应用,智慧图书馆渐成城市一角的亮丽风景;随着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优化,农家书屋成为众多村庄的标配。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为“书香中国”活动的开展,全民阅读的普及,尤其是......
-
〓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从唐代史家撰成《南史》《北史》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到元代史家撰......
-
〓 一个字就是一部文化史
文字是文明的基础,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是记录和传承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纽带,它在无形中影响、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汉字记录中华文化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殷商甲骨文是我国最早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已经能够完整记录汉语。作为自源文字,在甲骨文之前,汉字还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
-
〓 数字时代古文字的传承和传播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笔谈】 数字时代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人类文明正经历着空前的历史巨变。众所周知,文字与文献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人类社会生产、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治理的需求,是导致文字和文献产生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知识创造和积累、传承和传播以及不同文......
-
〓 语言智能水平关乎国家语言能力
语言智能本来指人类在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所蕴含的各种语言能力,比如,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语言形象思维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水平的飞跃发展,语言智能早已突破人类本身的界限,发展成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的语言智能,成为机器使用语言所产生的类似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一种语言能力。语言智能与语言能力的关......
-
〓 明清诗歌中的“凉州”意象
凉州,古称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也是汉唐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其在政治、军事及商贸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代王朝苦心经营的战略要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进击河西大败匈奴,自此“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书·张骞......
-
〓 走进金文世界 寻找法律起源
今年通过的《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被称为“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精神、深具中国特色”的法典。那么,中国传统法律究竟蕴藏哪些中国智慧,正等待着我们深入探究、思辨、阐释与实践呢?此问的某部分解答可以在近日国家博物馆“宅兹......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