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族复兴:辛亥革命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的统一
【特别关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 在思考辛亥革命问题时,章开沅先生提出的“三个一百年”的大视野和新思考可资借鉴,“三个一百年,即百年历史背景,百年的历史本身,都需要通盘研究,同时还要进行未来百年的展望”,这提示我们要以过去、当下、未来的长时段眼光重新审视和认识辛亥革命。过去,我们所关注的多是辛亥革命本身与......
-
〓 在墨迹中永生的艺术——叹赏米芾的诗书画
米芾书画天下闻,叹赏者众多。作为北宋名家,其书画作品受限于各种条件,传世真品不够多,尤其是享有“米氏山水”(又称米点山水和米氏云山等)美誉的绘画,传世之作更少,但尽管如此,其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书画史上仍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米芾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虽也有作品专集遗失的巨大遗憾,但传世之作还是比较可观的——多乎哉......
-
〓 湘学的经世致用传统
湘学作为湖湘传统学术,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经世致用的传统,深刻影响了湖湘文化建构与湖南人才培养。尤其是近代以来,形成了“湖南人才半国中”“中兴将相,什九湖湘”的格局,造就了大批经世济民的人才,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近代社会的转型。经世致用是湘学一以贯之的思想传统与价值取向。战国时追求美政理想、正道直行、以......
-
〓 “著于竹帛”:书写与汉字形体的嬗变
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最基本、最主要的思想交流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但是,语言以声音为媒介,通过口耳相传,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文字通过对语言的记录有效弥补了这一缺憾,从而为人类的文明承传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汉字贯穿中华民族的历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化解了各个地区的方言分歧,长期负担着......
-
〓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双向思维促进多元文明互鉴
中外戏剧经典的跨文化研究,就是考察一国的戏剧在跨越语言、国别、文化、媒介等界线后,如何进入异域文化语境或数字空间,获得他者文化的理解和新的跨文化阐释,从而产生有别于它们在本土文化中的意义、影响和传播。 1935年,梅兰芳访苏成功演出后,与苏联各界专家进行座谈,梅耶荷德、爱森斯坦等人无不赞赏京剧艺术的典范性,但中国......
-
〓 永嘉学派的哲学精神世界
永嘉学派以致广大的胸襟,极高明的睿智,在融突和合“二程”(程颢、程颐)的洛学、王安石的新学和张载、吕大临的关学中化生,并在与其他学派互相交往、切磋、论争、探赜、借鉴、吸收中发展。永嘉学派通过智能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事功之学。时代精神的把握 永嘉学派事功之学的崛起,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全祖望说:“乾、淳诸老既殁,......
-
〓 “人人可译”时代到来,翻译如何兼顾本意与诗意
我们正处在一个翻译的时代。人人可译,借助拍照翻译、屏幕划词翻译、搜索引擎翻译等工具,不会外语的人可以轻松应对需要外语的场景;处处皆译,我们用的手机、电脑、护肤品等大都配有已翻译成多种语言的说明书,浏览的国际新闻大多也是编译过来的。翻译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人人可译、处处皆译的翻译质量如何?大量夹杂着英文......
-
〓 西南茶马古道:中外交流的桥梁与纽带
西南茶马古道作为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大通道,一千多年来在边疆治理、民族融合、中外交通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国内部分通过青藏、川藏、滇藏三条主干线及众多分支将西藏与其他广大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汉藏民族血脉相连的历史见证;其国际部分则从西藏腹地的拉萨、山南、日喀则等地出发,穿越喜马拉雅山脉,通往尼......
-
〓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语言文字战线的时代使命,就是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语言之力。坚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扫盲识字教育、新文字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
-
〓 经师、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又字石户,度变姓名为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清之际著名学者。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朝廷批准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从祀文庙,从此,他们被举世公认为清初“三大儒”。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更盛赞顾炎武“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一顾炎武出身名门望族,高祖......
-
〓 先秦史官文史职守的形成
“史”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徐中舒《甲骨文字典》认为“史”有四义:用如事,事业之意;任事者之称;用如使,令也;一期贞人名。史实为事之初文,后世复分化孳乳为史、吏、使等字。首先,史巫瞽不分,史义由生产之事发展为保障生产之事。文史职守由此萌芽。早期社会自然崇拜为社会主流观念,生产之事由直接的生产活动逐渐扩展到保障生产的各种......
-
〓 人工智能为“一带一路”搭建语言服务新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语言互通是实现高质量共建的关键,其中,语言智能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和广阔发展空间。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是加强语言沟通交流、实现全方位互联互通的基础,也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的重要保障。据统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使用的民族语言有2400多种,占人类语言总数的三分之一......
-
〓 清代孔氏家族的女子教育与女性诗人群体
孔氏家族系指以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为一世祖,以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逐渐子孙繁衍而形成的大家族,孔氏家族女性指孔子直系子孙的“妻”与“女”。秦汉以降,历代帝王尊孔崇儒,对孔子后裔恩渥隆重。从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孔子第十三代孙孔霸获赐“关内侯”、食邑八百户以祀孔子(《汉书》卷八十一《孔光传》)开始,孔子后裔获得封爵......
-
〓 从郊社之祀到南北二郊——浅析周代至西汉郊祀之变迁
人类早期文明中大多都存在着对天、地的崇拜。中华文明也较早产生了人格化的天神,《尚书》言尧舜禅让时曾“肆类于上帝”。天神“上帝”还频频出现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不仅如此,在距今五千多年的辽西牛河梁遗址中人们发现了三重的圆形祭坛,可能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祭天遗址;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中有方形或长方形祭台,学者据古人“天圆地方”的......
-
〓 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以“射礼”为例
在近代奥运历史上,由于国力和体育运动普及的原因,中国曾经只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不过,随着国家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和奥运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当“我和你,同住地球村”的歌声响起,当“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传遍世界的时候,中国热情拥抱了世界,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人对于奥运的理......
-
〓 明末至民国年间应对疫病的财政措施及其演变
疫病防治不仅仅是单纯的医疗卫生现象,更是关涉整个国民生存与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疫病防治映射着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和面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财政应急能力,反过来看,政府对财政政策与财政实践的安排,同样影响着疫情防控的进程。明末至民国年间是我国历史上疫病高发期,也是在疫病防治特别是财政措施方面逐渐演变的时期。关注这一历史阶段重......
-
〓 古典诗词中的“下江南”意象
关于江南的意象,古代诗词中俯拾皆是。这些意象的产生,半是源于江南人对故乡的回望,半是来自异乡人的反观。在这中间,运河作为出入江南的重要通道,成了古典诗词的审美对象,因而有着“唐诗之河”“宋词之河”等美誉。这些运河诗词中所蕴含的“下江南”意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母题。一“下江南”意象是运河文化和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产物。......
-
〓 新时代语言规范:稳定与发展的平衡
主持人语20世纪50年代,《语法修辞讲话》在全国掀起了汉语规范化热潮,社会上普遍树立了规范意识。规范就是使语言符合一定的标准,使语言表达通顺、连贯、得体。从此,我国大学的中国文学系改成了中国语言文学系,普遍开设现代汉语课,现代汉语学科开始迅速发展。不忘本来初心,借鉴吸收外来,守正整合创新,更好面对未来。今天我们纪念《语......
-
〓 秦赵之争:军事与外交的比拼
战国七雄中,撇开偏安一隅而苟安的燕国、四面受敌国土日蹙的韩国不谈,其余五国各有优长。经济实力最强的是齐国,国土纵深最广的是楚国,变法图强最早的是魏国,而军事势力最强、骑兵和名将最多的则是秦国和赵国。秦赵本为同祖同源,是颛顼的后裔。商朝末年有名臣飞廉(又作蜚廉),其长子恶来为秦的先祖,次子季胜为赵的先祖。有学者认为秦赵二......
-
〓 雅音俗韵,隽永深长——《红楼梦》中的酒令
《红楼梦》是一部贵族之家活色生香的日常生活史,诗酒风流令人眼花缭乱,心旌神摇。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射覆、拇战、牙牌令、击鼓传花、占花名、拈字流觞、猜枚等酒令,都由曹雪芹按头制帽,不仅烘托人物性格,还预示故事情节,暗示人物命运。《红楼梦》是一部关于“女儿”的书,全书第一处浓墨重彩描写的酒令就与“女儿”有关,即第28回......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