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贺知章与镜湖
镜湖,又名鉴湖、庆湖、贺监湖等,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会稽山北麓。魏晋以前,镜湖多以水利工程的形象出现。如《通典》载:“(汉)顺帝永和五年,马臻为会稽太守,始立镜湖,筑塘周回三百十里,灌田九千余顷,至今人获其利。”晋室南渡以后,伴随这一时期文人山水审美意识的逐渐觉醒,镜湖才开始作为自然景观之美为人所发现。王羲之云:“山阴......
-
〓 “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宋代香事中的文人意趣
香事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宋丁谓在《天香传》中说:“香之为用,从上古矣,所以奉神明,可以达蠲洁。”早在先秦时期,兰、蕙、艾等草本植物中因含有芳香气味,被人们称为“香草”而佩戴于身,用于驱虫辟邪或保持清洁。汉武帝时,中外往来逐渐增多,番邦的贡品当中开始出现月氏香、茵樨香等树脂类香料。隋唐时期,香料仍作为一种奢侈之物为上流......
-
〓 先秦“御”之哲理化
当前学界对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与“乐”的问题研究较多。关于其中的“御”这一问题亦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御”哲学层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于“御”之哲理化问题更少人考究。“御”作为儒家六艺之一,原义驾驭车马,会意字。从字形看,甲骨文像人跪于悬锏(兵器,像鞭,四棱)前,合起来会驾驭之意义,金文大体类......
-
〓 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意与审美境界
很多人分不清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之间有何异同。虽然两者画的都是风景,但它们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暂时不谈两者工具材料、表现方法的不同,只从思想表现上说,西方风景画主要表现实景,悬挂起来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而中国山水画则被赋予了更多思想,不能简单地作为装饰品来理解。一 谈起如何欣赏一幅中国山水画,“卧游”一词最为常用......
-
〓 郑玄《礼记注》为何成为研读《礼记》的必修书
西汉戴圣编选《礼记》四十九篇,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及其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是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影响极大的儒家之书。《礼记》文字简奥,仪节繁缛,汉桥仁、马融、高诱、卢植、郑玄皆注《礼记》,惟郑玄《礼记注》(下简称“郑注”)传于后世,成为汉唐以来学者研读《礼记》的不祧之祖。郑注的优点如下: 一、训诂经文。训......
-
〓 清人论清诗绝句与重构清诗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过郭绍虞、钱仲联、严迪昌等学者筚路蓝缕的研究,清诗已被公认为有别于唐音、宋调,“自领一队”。陈衍、汪辟疆、钱仲联、严迪昌、朱则杰等人以诗话、点将录、选本、清诗史著述、专题论文等多种方式,从不同层面建构清诗史,编定清代诗人的谱系序列,绘制清代诗史的宏大图景,为新时代清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
-
〓 新辑诗话的类型与原则
无论是从目录著录看,还是就研究价值说,诗话一直是备受关注的书籍类型。古籍编辑和出版的诗话,如果是原有其书,经过今人校点笺释而出版,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古籍整理;如果是原无其书,经过今人辑录成书而出版,这就是新辑诗话。新辑诗话,古有其例,于今尤盛。新辑诗话实际上是在编纂新的古籍,其间存在一些需要讨论的编辑问题。新辑诗话的......
-
〓 郑玄《周礼注》与礼学体系的构建
《周礼》一书,在汉代初名《周官》,王莽居摄时改为《周礼》。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获得此书,献给朝廷即被雪藏于秘府中。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秘书,发现此书并将之著于《别录》《七略》。《周礼》在新莽时曾经立为博士,东汉时被废,但民间传习《周礼》之学者仍绵延不绝,如杜子春、郑兴、郑众、贾逵、马融、张衡等人都曾......
-
〓 昆曲《国风》:传统文化的传神之美
北方昆曲剧院新作《国风》,体现出鲜明的创作主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与创作资源,回溯文化根脉,讲述历史故事、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回归传统为创新的驱动力,以精品意识坚守艺术质量,以中正典雅的舞台审美体现慷慨澎湃的气质,抒发深沉的家国情怀。 昆剧《国风》取材于《诗经》。沉淀传统......
-
〓 《戏曲丛谭》与唐代戏剧研究
华锺彦教授所著《戏曲丛谭》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后,有关戏剧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自1936年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学小丛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台湾商务印书馆70周年精品书目收录此书。201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其作为晚清至民国戏曲研究经典再版。凡此,足见其影响力之持久。《戏曲丛谭》有自己独特......
-
〓 “诗书画印”融入冰雪天地——冬奥设计里的中国故事
萨马兰奇曾说过:“一所花费几千万元盖起来的体育馆如果没有奥运景观,那它就不是奥运场馆。”历届奥运会的形象景观视觉呈现,都是以其鲜明独特的形象景观为基础,传递举办国的文化特征和民族审美,具有高度的识别性,不仅能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起到激励运动员和增加赛时气氛的效果,更要完美展现举办国和举办地的国家形象与精神内涵。 ......
-
〓 李梦阳边塞诗的“诗史”特征
李梦阳的边塞诗记录了西北乃至整个北方的边政、生活和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他在西北生活多年,多次参与处理边务,他的边塞诗作表达了他对边务的观点和对边民的深切同情,具有较为鲜明的“诗史”特征。秉笔直书的史家精神:对边政败坏的揭露 明中期边患日重,而自明初以来建立的军事制度日益败坏,将官贪腐横行、军纪涣散,这又使得边疆形势......
-
〓 农业文化遗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农业文化遗产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优秀代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文化遗产对于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传承千年的“共生”之道。 “共生”作为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用于描述不同物种的种群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基本形式,即共生互利,这意味着不同种群对于彼此之间的存活和生长都有利,而非互不相关......
-
〓 读史札记·“戒奢从简”:宋代饮食风气与节俭观念的提倡
宋代是一个商业经济空前繁盛,物质生产水平获得极大提升的历史时期。包括粮食、蔬果、肉类等在内的各种饮食物资相对丰富,加之随着海外贸易往来的日益勃兴,饮食文化交流渐趋频繁,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饮食生活。这一时期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产生了奢侈浪费现象:日常饮食生活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成为常态,饮食制作过于求精求新,贪......
-
〓 发展中的中国水下考古
【考古中国】 编者按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海陆兼备的大国,不仅有广袤的陆域疆土,而且拥有绵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洋国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在辉煌的黄土文明之外,我们的祖先也创造出了灿烂的蓝色文明。我国水域内遗留下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价值巨大的海洋文化遗产。 水下考古,便是当今人们走近、认识、解......
-
〓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
老子之“道”和孔子之“仁”,是中国儒道文化精神的两大基石。但是,将儒道文化人为地对立,却成为古代学术的一个痼疾。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就曾感慨:“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随着学术与思想的分野,从梁启超“南派”“北派”之分到当代学界,将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所彰显的价值观人为地对立,又成为近代学术......
-
〓 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
近代以来的哲学,都是在科学理性的大背景下建构起来的。而蒙培元先生的学说,学界一般将之归结为“情感儒学”,或者再延伸一点称之为“情感哲学”,以“情感”作为主题词来归纳他的思想或表达其学说的主旨,特色非常鲜明。科学理性的思考方式和绾结的系统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情感”内容,实际上是有所剥离的,因为一般讲的哲学是理论思辨的、......
-
〓 与时俱进的《急就篇》
《急就篇》又称《急就章》,是成书于西汉后期的一部字书。全书原三十一章,东汉人增加为三十四章。《汉书·艺文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将《急就篇》的作者及编写时代等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 南宋的王应麟将《急就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始以姓氏名字”“次之以服器百物”“终之以文学法理......
-
〓 历史上徽州的社会保障建设
历史上徽州社会保障建设的覆盖面是较为广泛的,除了官方一般性的社会保障之外,民间社会组织提供的社会保障可以将范围从家族之内拓展到家族之外,从定居者到流寓者,从徽商群体到更多的徽州外出谋生者。既解决生存问题,又解决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模式。诸如兴建学校,便利学龄儿童接受较好的教育;兴建养济院、育婴堂、惠民药局等,......
-
〓 人日思归:诗歌的暗号
《人日思归》是一首广为传诵的名作: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先说一点题外话。前段时间在日本社交媒体上有一个关于京都人说话方式的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例如在商务会谈时京都人突然指着你戴的手表说:“这块表看起来真高级”,其实他不是在夸你的表,而是在提醒“时间差不多了,长话短说吧”。而如果去你家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