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语言论坛:走出两个误区,讲好汉字故事
在文字类型学上,汉字迥异于在世界上占据主流地位的拼音文字,因此,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个“过汉字关”的问题,汉字也被认为是汉语学习中最大的“拦路虎”。其中最具影响的两个论点分别是“汉字繁难论”和“汉字落后论”。这两个说法不仅在国外汉语学习者中流播甚广,甚至也得到一些国内学者和教师的附和。因此,有必要从......
-
〓 秦陵的考古发现、研究及其价值
【光明学术笔谈】 本期主持: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新认识 主持人语 由于秦统一及秦政建设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影响深刻,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历来受到学界重视,近年多有论著面世。许多研究者突破以往专注政治史的学术惯性,力求全面探索并说明历史的真实,提出了若干新见。多学科理论与......
-
〓 规范地名用字 赓续中华文化
编者按 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地名管理条例》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制定条例的目的之一,并设专章明确“地名文化保护”的职责规范,提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地名,既是重要的社会公共信息,也是深厚的历史文化载体,承载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文化习俗,被称作是“人类......
-
〓 “通情达礼”: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礼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换言之,想真正了解中国文化,需要深入领会中华礼乐文明,把握其核心精神。站在情、礼关系的视角上看,通情达礼即体现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精神。“通情达礼”的基本内涵 称情立文。情是中华礼乐文明形成的基础。古人以为:......
-
〓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的思想悖论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以西方美学理论系统研究《红楼梦》的学术论文,最初分五篇连载于《教育世界》1904年第76号至81号,之后收入1905年出版的《静安文集》。这篇论文在清末时就有蓝公武对此进行引申发挥,此后又被钱锺书、陈铨、李长之、王恩洋等著名学者加以讨论,在2004年时还有不少学者为此写过文章纪念......
-
〓 点石成色 溢彩千年——浅谈敦煌壁画的石色妙用
【学人谈】 敦煌莫高窟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和沉淀,成为世界上现存绵延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佛教石窟艺术群。当人们走进这座艺术宝库,匠心独运、栩栩如生的彩绘塑像和“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精美壁画,呈现出古朴典雅、华美厚重的文化气息和美学基调。那斑斓的色彩如流沙一般流转、交织,构建起一个绚丽多姿、超然脱俗的......
-
〓 南京大学召开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
以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关照传统文化的青春化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于迪 记者 白雁)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0日、21日,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
-
〓 日本汉诗:夏目漱石和良宽
日本汉诗是指日本人根据汉语诗歌的规则而创作的诗的总称。在明治之前,日本文学是用双语(日语和汉语)写作的,日语中的“诗歌”一词,即指汉诗与和歌。因此,汉诗是日本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松浦友久、石川忠久等汉学家看来,所谓汉诗,应以历史和跨文化的眼光观之,这样才能领会汉诗所具有的持久不衰的生命力,才能理解东亚诸国从“......
-
〓 一部元杂剧在欧洲的传播“拼图”
自2021年5月至今,根据英国版《赵氏孤儿》改编的音乐剧在中国20多座城市巡演,共演出70多场。有人说这部音乐剧是中英混血,人们在剧中既看到了莎翁剧中常见的“鬼魂复仇”的情节,也看到了古代中国人的道义与忠烈,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的《哈姆雷特》”。1、阴差阳错的译稿 18世纪30年代,在北京的法国人马若瑟翻译了一出元......
-
〓 《尚书》科举用书:一个亟须开拓的研究领域
科举制度是我国隋唐以来国家人才选拔的重要措施,是一代人才的管辖。王安石于熙宁四年定贡举新制,经学一域“罢诗赋、帖经、墨义,各占治《诗》《书》《易》《周礼》《礼记》一经,兼以《论语》《孟子》。”确立了以本经及《论》《孟》取士的格局,元仁宗皇庆二年汉人、南人经疑于《四书》出题,用朱氏《章句集注》,又经义一道“各治一经,......
-
〓 三种史料中的子产铸刑书
发生于春秋后期的子产铸刑书事件是中国立法史上的大事。直至今天,主流的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著作都将此事看作中国历史上的首次成文法公布活动。这种观点以《左传·昭公六年》中的相关记载为依据,经唐代孔颖达阐释(孔疏)后几成定论。近百年来的法学家更是将其作为世界法律演进共同规律之典型例证,代表观点可见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的《法律进......
-
〓 清代地方治理中的公局
公局是清中后期在州县普遍设置,由士绅或委员管理、协助政府完成特定行政事务或办理地方公共事务的机构。在州县地方治理中,既有的体制为以知县为中心,包括佐贰官、衙门“三班”“六房”吏役等在内的行政体制。这一治理体系在嘉庆以后,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之后逐渐发生了变化,“作为省政府末端行政机构的公局及其所辖乡绅层代之而起,开始......
-
〓 “冬吃萝卜夏吃姜”——天人相应的养生智慧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两千多年前的养生智慧。古为今用,便衍生出诸多应时应季的保健之法,渗透到日常起居的细节当中。作为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自然界气象、物候的变化都可在二十四节气中直接反映出来。根据中医理论,人与自然界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
-
〓 为什么要古籍今译——兼论其百年以来的成就
【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 古籍需不需要今译?或者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这实质上关涉到古籍今译的基本性质和根本目的,也是从事古籍整理的工作者经常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不仅在社会大众层面有疑问,就是专业内部,相关的疑虑也一直存在。 严格地说,古籍今译乃是从20世纪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有人追溯其历史,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
-
〓 “冷门绝学”:基于人文语义学视野的一点思考
“冷门”原指赌局中无人下注的一门,后来借用到学术领域,意思是说那些学术关注度甚低、成果产出艰辛、研究者群体特小的学科领域与研究方向。绝学本有多重意蕴,就目前将其与“冷门”放在一起的解读则明显不是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而是指一种造诣独到、立意深不可测的学问即将失传。说起绝学,鉴于其文化价值独特性,又兼具门槛高、研究......
-
〓 郭说《百花王诗》源流与主旨探微
牡丹是原产于中国的名花。早在唐代,牡丹就获得“国色天香”之誉,被尊为“花王”。朝鲜半岛紧邻中国,与中国始终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至迟在南宋时期,盛行于中国的游赏及题咏牡丹的风气,已为朝鲜士大夫文人所关注和仿效。比如朝鲜高丽时代李奎报(1168—1241年)曾与当时文人唱和创作牡丹诗多达百余首。这些诗总体上步趋......
-
〓 朱艳华绮:从乾隆朝宫廷漆器窥清代漆工艺
“百里千刀一两漆”,漆艺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的宫廷漆器更是璀璨夺目。正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的“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朝漆器展”自开幕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从故宫院藏一万八千多件漆器中精选出的百余件具有乾隆朝鲜明特点、代表着清代中期工艺特色的漆器,诉说着清代盛世漆器工艺取得的卓越成就。在故宫院藏漆器中,清代宫......
-
〓 希剧中演:两个古老文明的跨文化交融与实践
中国和希腊都是文明古国,彼此有天然的亲近感。两国的文明互鉴、互利互惠,离不开古老文明和当代文化的深度交流、相互交融。中国的戏曲、希腊的古代戏剧,分别是两个国家的文化活化石,它们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本来互不相关,直到世界剧坛兴起“跨文化戏剧”,中希古老文明孕育的现代剧场艺术实现了从古到今的转化、从希腊戏剧到中国戏曲的跨越......
-
〓 凿池而饮:明清时期黄土高原的民生用水
“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是传统乡村社会的生动写照,“宁可三日无油,不可一日无水”反映了日常生活中水的重要性。我国最早的水井始见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凿井技术的发明,使人类的发展摆脱了傍河而居的限制。2021年,在山西阳泉发现了一口目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战国水井,九边形榫卯木构造相当罕见。然而受自然、技术条......
-
〓 人文化成: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
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时特别强调:“首都规划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以“中轴线”为核,保护传统古城与文化的理念不断被强化。这条自......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