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文体观念
黄侃作为国学大家,其《〈文心雕龙〉札记》被誉为现代《文心雕龙》研究的奠基之作。一般认为其重点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理论研究,对文体论涉及较少。因为《文心雕龙》一共二十篇文体论,而《〈文心雕龙〉札记》仅涉及六篇。实际上在《宗经》篇和《总术》篇札记中,也论及了刘勰文体论的几个问题。这些材料却未有人注意。于此我们对......
-
〓 水稻与中国历史地理
【光明学术笔谈】 从历史来看,稻米对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历史的走向、人口的增长和文化的认同等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使长久以来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的认知受到了挑战。其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多的四五千年到上万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
-
〓 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
语言文字战线的时代使命,就是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语言之力。坚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在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扫盲识字教育、新文字运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
-
〓 地名中“洞”“峒”异读的前世今生
我国地名中多有含“洞”或“峒”者。如含“洞”的有山西洪洞县,湖南洞口县、湘西十八洞村等。含“峒”的有甘肃崆峒山、山东崆峒岛、广西防城港峒中镇等。在众多含“洞”“峒”的地名中,其读音出现了异读现象,如洪洞的“洞”读tóng,洞口的“洞”读dòng,崆峒山的“峒”读tóng,峒中的“峒”则读dòng。何以出现此种差异?这还......
-
〓 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思想方法层面上可以相互借鉴,助推学科的发展。数学尤其如此。 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历史可追溯得很久远,中国古代经典《易经》就渗透了数理思想,南宋蔡沈有“数之体著于形,数之用妙于理”之语,清代陈梦雷则以“有是理乃有是数,有......
-
〓 过好语言生活 享受幸福晚年
编者按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华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是“中国老年节”。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明确了积极老龄化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老年人语言生活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是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基础性条件,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 老龄化,在当......
-
〓 南朝吴歌与魏晋风流
吴歌与西曲曲辞是南朝乐府与民歌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其中主要产生于东晋、刘宋时期的吴歌年代更为靠前,特色更为鲜明,并且影响了西曲的产生与发展,为历代所关注。但其与魏晋风流的书写问题,却较少有人探讨。魏晋风流是魏晋时期上层士人间形成的特定人物审美范畴,多载录于南朝宋人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体现于士人独特的言谈举止及逸事中......
-
〓 国家认同:历史教育的基本诉求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心灵性活动”。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国家认同不仅未遭削弱,反而日显重要,因为国家仍是国际生活的基本单元,人们仍惯于用民族国家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国家认同尤显重要,对于我国统一安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
-
〓 专家论坛: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其数量众多,大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约有4000多个。甲骨文的内容极其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气象、交通、建筑、教育、贡纳、生育、疾患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
-
〓 徐志啸:中国文学史的百年爬梳
中国在十九世纪末之前,还没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文学史的专门著作,但已有了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学史的意识和概念,有了可称为中国文学史最早的萌芽读本——或谓“中国文学史之纲”。这话怎讲?港台学者黄维梁在他的论文中理直气壮地提出,六朝时的刘勰,在其宏著《文心雕龙》的《时序》篇中,大胆涉及了文学史的早期意识,这篇《时序》,堪称为最......
-
〓 文学书写中的一段宣和遗事
宋僧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有一首诗,题为《饯枯木成老赴南华之命》,枯木成老是曹洞宗禅师,法名为法成,自号枯木,嗣法芙蓉道楷禅师,属青原下十二世。据程俱《北山集》卷三十二《宋故焦山长老普证大师塔铭》记载,法成禅师先后住持过汝州香山、(东京)左街净因、潭州大沩密印、道林广慧、韶州南华宝林、镇江焦山普济等名刹。惠洪这首诗......
-
〓 钟嵘《诗品》论“赋”“比”“兴”
钟嵘《诗品序》论五言诗创作时指出:“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六义”说源出汉代《毛诗大序》,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根据汉儒的解说,“赋”是铺陈直说,“比”和“兴”皆是依托外物进行表达。比......
-
〓 并非“塞责抄誊”:《四书大全》取材撰述新论
《四书大全》一直被主流学界诟病为抄袭旧作、敷衍塞责的誊抄之作。然如细致比较《大全》与其所本之书取材之异同,则可见出此一看法实未见中肯。如将《大全》与宋元四书类著述对朱子再传饶鲁(号双峰)的引用来看,则可改变对《大全》的固有认识。饶双峰《四书》论述虽以“多不同于朱子”而著称,然被《大全》引用多达570条。透过宋元诸家......
-
〓 文学争鸣:论《乐经》是指曲谱而非文字典籍
中国文化学术史上的“乐经”,是一个亦虚亦实、亦真亦幻的概念。说它虚幻,是因为它只是存在于某些先秦儒道学者头脑中的一部经典,这些儒道学者仅赋予它一个“乐经”名称,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将《乐经》编著成书,先秦以后凡是冠以“乐经”之名的书籍都不是先秦真正的《乐经》;说它真实,是因为“乐经”这个概念并非空泛,它确实是以上古三代乐曲......
-
〓 苏轼到底长什么样
自北宋开始,历朝历代均有艺术家为苏东坡立像,苏轼的画像,不仅描摹他的相貌,而且具有承载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和文人风骨的图像学价值,并以此建构起了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
-
〓 君子文化符号的当代理解
“君子”概念是经由儒家学说打磨形塑的文化符号,尤其在《论语》中,孔子劳神苦思、不厌其详;首尾呼应,敷陈其义。可以说,“君子”概念高度浓缩了儒家学说的价值旨趣,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文化的更新。核心要义:为人求本......
-
〓 一点一画皆有规矩——汉字规范的表层与深层逻辑
图一 【汉字规范大家谈】 规范是汉字的常规属性,这是由汉字作为书面交际工具的性质决定的。无论是历时的古今传承,还是共时的互为交流,不影响接受且共同认可是汉字的必备条件,而要达到这一条件,就必须规范。纵观汉字发展史,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汉字的不断自我规范史。那么,汉字的规范体现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表层和深层两......
-
〓 桐城楚辞学的地域文化特征
桐城地处皖西南,长江北岸,西北环山,东南滨水,自古有“七省通衢”之称。桐城既是经学昌明之地,又是天下文章渊薮。背山临水的地理特征,既封闭又开放的人文环境,加之累世不绝的著姓望族,都有利于桐城地域文化的形成。自南朝宋何偃著《删王逸楚辞注》以来,桐城楚辞学历经千年而不衰,到清代而发展更盛,并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特征。......
-
〓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华夏儿女共同的认同与坚守
语言是人类进行信息传递、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等的听觉符号系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汉语和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通用语和记录这种语言的文字,历史悠久,生生不息,一直随时代变迁而发展变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源于一代代华夏儿女对汉语汉字的高度认同与深情坚守。 历史上,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不发达,加上山河阻隔、战......
-
〓 玉门关上话唐诗
玉门关既是丝路重要关隘,也是唐代边塞诗的重要题材和各种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唐代有关玉门关题材的诗歌达百余首,这些诗作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玉门关题材诗歌丰富了唐诗表现天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地理空间。玉门关在地理位置上勾连中原与西域,既是著名的军事要塞,也是丝路贸易的中转站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点,见证着唐与西域乃至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