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戏曲丛谭》与唐代戏剧研究
华锺彦教授所著《戏曲丛谭》是继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吴梅《中国戏曲概论》后,有关戏剧史研究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自1936年商务印书馆作为“国学小丛书”出版以来,多次重印。台湾商务印书馆70周年精品书目收录此书。2015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其作为晚清至民国戏曲研究经典再版。凡此,足见其影响力之持久。《戏曲丛谭》有自己独特......
-
〓 李渔“无声戏”的稗史意义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号天徒,在他后半生卖文糊口的生涯之始,改名渔,号笠翁,是清初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李渔自己说:“予生也贱,又罹奇穷。”作为明清时期的一位戏剧和小说大家,他以戏曲小说为平生志业,声称:“吾于诗文非不究心,而得心应手,终不敢以稗官为末技。”他是一位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不求科举荣身,专以卖......
-
〓 中西文论互鉴中对传统的突破
——从张惠言《水调歌头》五首比较叶嘉莹与缪钺的说词方法缪钺先生与叶嘉莹先生是在词学中卓有建树的二位学人,二人互相欣赏。叶先生曾经说她早年最赏爱两种评赏诗词的著作:一种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她开启评赏古典诗词门户的一把钥匙;另一种即是缪钺的《诗词散论》,使她获得灵感与共鸣。她认为二书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作者多年阅......
-
〓 清华简关于战国时期“百科全书”的新发现
《五纪》建立了一套逻辑严谨的理论系统。很多内容前所未闻,有不少记载为进一步理解相关先秦历史传说和思想文化提供了重要密钥。 2008年7月清华大学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竹简,总数近2500枚,性质皆为古书。在过去的13年间,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的学者团队夜以继日对竹简进行编次修列,约以一年一辑的速度撰写的《清华大......
-
〓 长江:稻作文明与鱼米之乡
上古时期的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1万年前就孕育了东亚稻作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中古时期的长江与黄河一起哺育了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粟(麦)作文化两大亚文化圈,稻作与粟(麦)作亚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支撑了东亚文化圈的内部大循环,持续稳定地推进农耕文明形态达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
-
〓 中国戏曲: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东方美学
戏曲是中国的本土艺术,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中国戏曲与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很大,有着独特的个性。它如何走出国门,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所接受和喜爱,以至于成为世界舞台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展现中国人精神面貌的窗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1.展现中国人的精神内涵中国戏曲在长期的发展中,积......
-
〓 冯契对中国哲学史的创新性诠释
冯契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领域都造诣极深。在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术界留下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两本著作,对发轫于商周之际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哲学的历史展开作了多方面的创新性诠释,为中国哲......
-
〓 金文文学与殷周文质之变
殷周时代是我国上古文化制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铸就了青铜时代的辉煌。这一时期,文字发展成熟,除甲骨文外,现存约两万篇金文,记录了政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制度文化的变迁。但历来金文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古文字学、历史学等领域,对其文学价值关注较少。实则金文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诗经》《尚书》。于省吾曾言:“意在比类......
-
〓 留住“泥土味”,打造“青春版”——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新生
乡土文化盛行于风土人情尚未受到外来干扰的“纯朴”年代,勾连着千百年来中国民众的情感记忆和“乡愁”,也贯通着人们对“乡土”的审美认知。伴随日益兴盛的“乡村游”等民俗旅游活动的热潮,人们在传统村落驻足逗留后惊奇地发现,那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竞技游艺、民俗风情、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特色餐饮等,不仅保存了中国农耕文......
-
〓 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
编者按诗歌、音乐和舞蹈,在发生之初即密切相关。当舞蹈独立后,诗乐仍长期默契配合,除《诗经》、乐府及词、曲等诗乐结合的典范之外,音乐与文学的其他方面同样也结缘颇深。本期的三篇文章,从不同视角切入,对音乐与乐府歌诗及文学的相互渗透做了独到的个案探讨。《汉唐诗文中的琴瑟寓意》通过对汉唐典籍的梳理,发现琴瑟除喻婚姻外,尚有多种......
-
〓 新中国连环画:几代人的文化记忆
现代意义上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主要是以精美的图画、连贯的情节、简洁的文字讲述故事,雅俗共赏,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引人入胜。连环画曾经陪伴并滋养了几代人的少年时光和成长岁月,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和无法忘却的生命记忆。连环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魏的敦煌壁画、汉代的画像石,甚至更早以前。有别于清末民初渐渐普及的“连环图画”,......
-
〓 唐代人怎么过上巳节
今年4月14日,农历三月初三,是上巳节。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已经被今人忽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而在唐代,它却是法定放假的重要节日。“赐欢仍许醉,此会兴如何。翰苑主恩重,曲江春意多。花低羞艳妓,莺散让清歌。共道升平乐,元和胜永和。”唐宪宗元和年间的一次上巳节,白居易参加皇帝主持的曲江宴会后,留下了上面那首即事......
-
〓 从书院发展看丝绸之路文化带建设
中学西渐——古代丝绸之路发展中以书院为载体的文化传播古代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贸易发展的关键通道,其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硕,而其作为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尤其是在古代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与罗马、波斯、印度的文化交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可以说,“丝绸之路”如同一条沟通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文化大动脉,它不仅仅......
-
〓 手里唐诗了一生——朝鲜半岛诗人对唐诗的接受与传播
中国与朝鲜半岛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始于唐代。新罗真平王四十三年(621)初,初受唐代文化。荣留王二十三年(640)遣子弟请入唐朝国学。景德王十五年(756),唐玄宗御制御书五言十韵诗赐赠,大阐斯文:“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诗歌展现了唐代儒家文化东传朝鲜半岛的实际情况,两国......
-
〓 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国货运动是历史学、经济学、广告学、新闻传媒与文学等众多学科聚焦的对象,既有从宏观视角对国货运动展开整体研究,以不同区域为考察点探析其流变,又有透过广告、女性化妆品、国货商标等细微处剖析国货运动推进过程的特点及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本文则以消费行为为视角,从催生国货运动的历史因素、改变市民消......
-
〓 《诗经》先秦多次辑集说
图一 《诗经》的结集,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最早提出孔子删诗之说,后世引发长期的争论,从违双方论争纷纭,聚讼不断。学者时或蹊径独辟,倡言新说,清儒方玉润提出两次成书说,认为第一次编集出于周朝乐官,第二次编集出于鲁国乐师。近时学者继踵而上,刘毓庆、徐正英、马银琴、曹胜高诸先生相继提出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如......
-
〓 春秋多佳日 登高赋新诗——《桃花源记》(并诗)主题新论
公元421年(南朝宋永初二年),中国文学史上伟大诗人之一的陶渊明创作了《桃花源记》(并诗)。《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面独立成篇的序言,它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环环相扣地告诉读者一个神奇故事:这个渔人意外找到并做客桃花源!要知道,近600年来没有人发现。这怎不令人神往和惊叹! 《桃花源记》(并诗)问世迄今已经......
-
〓 全球化时代的东亚汉籍研究
多年来我倡导并实践的“域外汉籍研究”和“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其终极目的既不是“新材料”的开发,或是“新问题”的提炼,也不是“新方法”的探索,而是想通过对同一文化单元中不同民族国家文学特色的辨析,养成对差异的欣赏和热爱,而非无视或鄙夷,从而使文学研究成为人文主义的批评实践。在以汉文化圈为单元的东亚汉籍研究中,克服了自觉......
-
〓 “冲击—回应”视野下的新儒学
现代新儒学是对五四时期出现的全盘反传统思潮的一种反弹和回应。正确理解现代新儒学的缘起、理论特质等问题,需要我们在“冲击—回应”的视野下对五四时期反传统思潮和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关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五四时期的知识精英是在“古今中西”的纠缠下来探讨中国文化现代重建问题的。面对西学强势来袭,他们的回应之道是将现代化等于西化,而......
-
〓 《书经》成立的几个关键节点
今传《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此书汉以前单称《书》,汉代称《尚书》,宋以降称《书经》,是汇集古代尧舜、夏商周三代帝王号令、贤臣嘉谋的记录(通过实录或追述的形式)编纂而成。《尚书》在儒家从“五经”到“十三经”的演进系统中始终有着重要地位。《书经》成立涉及《尚书》形成及其地位的确......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