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的会通融合,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必然内在地发出这样的要求。记得2004年的时候,史学前辈李文海先生就曾发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为《打破分割、促进融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他对当时历史学八个二级学科(包括世界史和考古学......
-
〓 简化字亦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繁简之争”一直不绝于耳,甚至有人质疑汉字简化之后“親不见、愛无心、産不生、厰空空”,割裂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简体字在古代就已经存在,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只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其法定地位。经过历史沉淀、专家整理的简化字,不但符合汉字构形规律,提升了文字沟通效率,而且也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简体字是古代文字......
-
〓 孟浩然代表作里的“张丞相”到底是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689-740)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唐写本《唐人选唐诗》(残卷)截取其前四句,题“洞庭湖作”,不署作者。宋蜀本《孟浩然集》题“临洞庭”。《文苑英华》卷二五○、卷三二○孟浩然名下并见收录,题“望洞庭湖上......
-
〓 让敦煌文化更具鲜活生命力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国使、商贾汇聚,多民族文化融合,多元文明碰撞与交融之地,在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中,形成了“历史底蕴雄浑厚重,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艺术形象美轮美奂”的敦煌文化。敦煌文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也体现出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
-
〓 先秦学术史上的“私家著作”问题
20世纪30年代罗根泽先生曾有文《战国前无私家著作说》,该文认为“私家著作”在战国之前不会有,它们的出现都是战国以降才有的事。罗先生虽然笼统地说“私家著作”,但此文其实主要针对的是《老子》这部书。罗先生认为《老子》不是“纂辑”,而是“著作”,而这样的“著作”战国前没有。罗先生此文涉及的问题很多,比如其中讨论周代官学的特......
-
〓 中国早期的文学史意识
一般认为,文学史意识的产生,始自欧洲,随后是日本,日本系受欧洲影响而生;而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文本,乃问世于19世纪末的欧洲(德国),继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史。对此,学界一般无异议。但港台学者黄维梁等曾提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文学史的早期短篇文本——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笔者认为,这一......
-
〓 陶渊明为何自作祭挽诗文
目前陶渊明诗文研究几乎到了“陶尽门前土”的地步,似乎已无可挖掘之处。但细细品读陶集,仍有值得关注和研究之诗文。如陶集中有一篇《自祭文》和三首《拟挽歌辞》。《文选》选陶渊明《挽歌》第三首,题曰《挽歌诗》;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龚斌《陶渊明集校笺》和王孟白《陶渊明诗文校笺》等均改“《拟挽歌辞》”,题作“《挽歌诗》”,认......
-
〓 敦煌占卜文书与唐五代社会生活
【学术笔谈】 占卜是在某些思想(中国古代诸如天命、阴阳、五行等)影响下用种种方法预测未知事物的预测术。印刷术流行之前,能传下来的占卜书籍非常稀少,因此敦煌占卜文书就成为了解唐五代占卜书籍,以及时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占卜术以预测吉凶情况的重要资料。 敦煌占卜文书数量很多,按号计算有300余件,超过了儒家经典,可......
-
〓 极简陶渊明接受史
越是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接受史总是越丰富,头绪纷繁,资料庞杂而且数量巨大,如果陷入其中,就难以自拔,容易作漫长的博而寡要的综述。这时的救偏之策之一也许是在通观全局之后,先就此中若干紧要的节点做出简要说明,清理出线索来,然后再来细细理会。这里拟就中国文学史上的陶渊明(365-427)的接受史做一极简的叙述。一伟大的诗人陶......
-
〓 《锄禾日当午》作者辨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收入中小学课本的有名的悯农诗,在十多年前,曾有过一场著作权的聚讼。 原来,对这首名归于唐代李绅的诗,有人突然发现在清人编的《全唐诗》中,居然又出现在聂夷中的名下。并且在聂夷中名下收录之后,还注有“此篇一作李绅诗”。这一发现,就使这首在清代已是“妾身不明”的诗......
-
〓 秦陵的考古发现、研究及其价值
【光明学术笔谈】 本期主持: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本期主题:秦史与秦文化研究的新认识 主持人语 由于秦统一及秦政建设对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影响深刻,秦史与秦文化研究历来受到学界重视,近年多有论著面世。许多研究者突破以往专注政治史的学术惯性,力求全面探索并说明历史的真实,提出了若干新见。多学科理论与......
-
〓 汉赋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汉赋虽荣膺“一代之文学”美誉,但两千年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冷落,真正意义上有体系有深度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初的汉赋研究集中于汉赋价值论和作家作品论,以龚克昌《汉赋研究》(1984)为代表,有褴褛开疆之功。此后研究者多集中于汉赋艺术论与汉赋文化内涵研究,以万光治《汉赋通论》(1989)、章沧授《汉赋美学》(199......
-
〓 诗情画意 山水精神——园林的古典与现代
园林被称为可赏之诗、可游之画,既是空间的艺术,又是时间的艺术。20世纪以来,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和美学观念受到现代社会的种种冲击,在空间营造、理水叠石、园林雕塑,甚至照明和材料的使用等造境方式上,都面对新的社会情境。那么,什么是古典园林?传统渊源深厚的古典园林如何面对现代生活的新历史境遇?古典园林如何能够实......
-
〓 明清时期“华北核心区”历史演变与社会经济变迁
区域史研究是近年历史研究中取得显著成绩的领域之一,通过对众多区域细致精微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明清江南与华南的研究无疑都是典范,完全可以这么说,明清社会经济史之所以能够成为近年历史学研究中最为引入注目的领域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区域社会经济史尤其是江南及华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其他诸如......
-
〓 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与叙写
人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一段优美的山水描写后论道:“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篇书札写于梁代中后期,若从此向前追溯,文学史上曾出现过众多模山范水的作品,包括康乐公谢灵运前后的石崇、孙绰、王羲之、慧远、陶渊明、鲍照、江淹等的诗文创作,陶弘景当时所能读到的精彩之作远非现在所能想望。那么,他为何会......
-
〓 《梦华录》之外——宋代官妓的命运
近日电视剧《梦华录》热映。该剧改编自关汉卿的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在《梦华录》中,曾为官妓(又称“官伎”)的赵盼儿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开茶馆自食其力;编入乐籍的宋引章身穿绫罗绸缎,受尽达官追捧;东京名妓张好好自认身份高贵,与“以色侍人”之贱类划清界限。那么宋代官妓的命运究竟如何?《梦华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事实呢?......
-
〓 秋风夕阳与梅妻鹤子——从刘长卿浙东诗看其对林逋诗风的影响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人,世称刘随州,大历诗风代表作家之一。刘诗现存509首,其中涉及浙东的有近50首,这些诗以酬赠唱和、送别抒怀、山水风景为主要题材,多为作者安史之乱后南渡的作品,诗风幽隽娴雅,韵致清丽。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世称林和靖,宋初“晚唐体”代表作家之一,著名隐逸诗人,有......
-
〓 光明学术笔谈: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李世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期主题: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及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尽管有其弊端与不足,但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隋唐至清末1300年间,这一制度以其特有且不断完......
-
〓 出土文献与《诗经》早期书写
随着出土材料的增多,早期中国经典书写日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而《诗经》尤为学者所关注,其原因大抵有三:一是出土《诗经》材料多;二是出土《诗经》显示出文本形态的多样性,尤其是异文丰富;三是《诗》基于讽诵所呈现出的文体特征。缘此,有学者认为中国早期诗歌文本缺乏稳定性。他们认为,单个诗歌文本是理念和表达之“共享整体”的......
-
〓 论《诗品》对《诗经》传统的接受
清人章学诚评论《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非常精确地揭示了《诗品》与《诗经》的关联。虽然《诗品》主要品评的是汉魏至齐梁间文人五言诗的创作成就,但离开了《诗经》的传统,就无从谈起。那么,钟嵘《诗品》到底是如何接受和发扬《诗经》传统的呢? 首先,钟嵘在突出五言诗体制优势的同时,并未否定《诗经》的典范价值。他在《诗品》......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