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阕冰雪诗 千秋家国心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的《春雪》描绘的这幅清新隽永的早春雪景图,传达了数千年来中国人盼雪喜雪的悠远情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冰雪不是寒冷的代名词,而是藏在文人心底里的一种特别的温度,是镌刻在诗词中的民族精神的象征。见冰肠热的忧民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 企业家张謇的民办教育理念
在近代轻工业和教育史上,清末民初的张謇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名字,他前半生命途多舛,41岁中状元之后,将主要精力投入企业和教育。张謇先创办大生纱厂,随后在办企业的同时竭诚兴办教育,开启了他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伟事业。他以大生纱厂为本,一生兴办二十多个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为近代民营企业家的卓越代表;继筹建民办通州师......
-
〓 翻译最高的境界是化境——浅谈钱钟书的译论
1964年6月,《文学研究集刊》发表了钱钟书近两万字题为《林纾的翻译》的长文,文章对“林译小说”展开详细的分析与述评。钱钟书在该文中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翻译“化境”论,散发出闪亮的思想光芒。尽管他在《管锥编》与其他著述中也论及翻译,但该文自发表后,经过多年的字斟句酌与不下十次的反复修订(代表性的修订版,如1981年商务......
-
〓 从青铜器铭文的发展看中国早期的生命价值观
图一 商周时期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青铜器铭文,体现了中华文明独特的书写文化。相比于其他文献,铭文能基本反映书写的原貌,因而对研究中国早期社会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商周铜器铭文的书写之所以如此繁盛,除了物质条件的进步与社会需求等因素外,思想、情感层面的追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用文字进行书写是人类文明进步史......
-
〓 专家论坛:甲骨文考释的四个维度
距今3000多年的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系统的汉语言材料,其数量众多,大约有16万片,不重复的单字字头约有4000多个。甲骨文的内容极其宏富,涉及战争、祭祀、田猎、气象、交通、建筑、教育、贡纳、生育、疾患等诸多方面,是研究我国殷商时期的语言、古史,乃至思想、社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甲骨文的考释,在甲骨学研究中是一项......
-
〓 李梦阳的杜甫情结
唐代以后,有一批文人极具古人情结,如李白之于司马相如,苏轼之于陶渊明等。考察明代诗歌,不难发现,大部分诗人喜追步杜甫,李梦阳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推崇少陵,而且有强烈的杜甫情结。李梦阳在弘治中至正德间,力主复古,积极提倡向盛唐诗学习,尤其尊崇杜甫。在创作上,他积极主张从杜诗中汲取养料。此外,还曾选批过杜诗,周采泉《杜集书......
-
〓 发掘语言宝藏的价值——我国语言资源保护的现状和意义
编者按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是信息沟通的钥匙,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我国是当今世界上语言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五大语系130多种语言、十大汉语方言以及难以计数的方言土语。然而与全世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很多语言和方言正趋于濒危或面临消亡。日前,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启动二期建设,在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科学保护......
-
〓 先秦“御”之哲理化
当前学界对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与“乐”的问题研究较多。关于其中的“御”这一问题亦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对“御”哲学层面的研究却相对薄弱,于“御”之哲理化问题更少人考究。“御”作为儒家六艺之一,原义驾驭车马,会意字。从字形看,甲骨文像人跪于悬锏(兵器,像鞭,四棱)前,合起来会驾驭之意义,金文大体类......
-
〓 中国传统文论话语的海外传播与接受
——以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百年传播为例 后理论时代,中西诗学复调对话,杂语共生。我们要在排除“影响的焦虑”的同时,警惕“强制阐释”和“汉学主义”的滋生。当前海外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文学的“汉学研究”必须走向“中国文学研究”,这同样也应引起中国本土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论集大成之作,《文心雕龙》......
-
〓 文学书写中的一段宣和遗事
宋僧惠洪《石门文字禅》卷八有一首诗,题为《饯枯木成老赴南华之命》,枯木成老是曹洞宗禅师,法名为法成,自号枯木,嗣法芙蓉道楷禅师,属青原下十二世。据程俱《北山集》卷三十二《宋故焦山长老普证大师塔铭》记载,法成禅师先后住持过汝州香山、(东京)左街净因、潭州大沩密印、道林广慧、韶州南华宝林、镇江焦山普济等名刹。惠洪这首诗......
-
〓 光明学术笔谈:从制度建设看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主持人语 ■本期主持:李世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本期主题:科举制度与中国古代制度创新及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离不开各项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科举制度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尽管有其弊端与不足,但从制度建设与创新的角度而言,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例。自隋唐至清末1300年间,这一制度以其特有且不断完......
-
〓 专家论坛: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中国礼仪实践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在传统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传统礼仪形态丰富完整,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古今中西的文化激荡中,如何传承优良的传统礼仪文化,如何保持中华礼仪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与吸收西方礼仪文化元素,传承与弘扬我们的礼仪文化,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现实问题。传统礼仪伦理的当代更新转化 中国是拥有悠......
-
〓 重读谢灵运与谢瞻《戏马台》诗
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九月九日,宋公刘裕在彭城戏马台设宴,为辞官归隐的孔靖送行。谢灵运、谢瞻兄弟在席间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以下简称《戏马台》)诗,二诗都被收入《文选》卷二〇。 谢灵运诗: “季秋边朔苦,旅雁违霜雪。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洁。良辰感圣心,云旗兴暮节。鸣葭戾朱宫,兰卮献时哲。饯宴光有孚,......
-
〓 从正体与俗体演变看繁简字
汉字由殷墟甲骨文算起,至今已有3400多年历史。汉字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分化为正体和俗体。 裘锡圭先生说:“我们可以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的俗体字,而金文大体上可以看作当时的正体字。所谓正体就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俗体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在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里,俗体所起的作用十......
-
〓 书同文 语同音 人同心
——中国共产党领导语言文字事业的百年历程和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伟大历程中,领导中国语言文字事业砥砺前行,成功推进几千年来最为深刻而广阔的变革和发展,谱写了中国语言文字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回顾我们党领导语言文字事业的百年光辉历程,从中汲取继续奋进前行的智慧力......
-
〓 目录学:古籍工作的基础
与古籍整理有关的工作,如影印、校点、辑佚、注释、今译、索引以及版本鉴定等,都离不开目录学。对于目录学理论方法及其功用,近代以来的学者一直在不停探索中。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推进古籍工作的一系列新举措,是指导未来古籍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文件。为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 王学典: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最佳机遇已经到来
——写在新冠疫情全球加速蔓延之际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稿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之所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命题,是考虑到以下几重因素:1、“中华文化”的概念在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出现。这里没使用“中国文化”,也没使用在党的文献中最流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概念。为什么?“中华优秀传......
-
〓 古代“伪托之书”的价值
史学家顾颉刚说:“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到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 “伪托之书”,是古代文人以“托古传道”为旨而编辑撰写的书籍,其绝大部分属史书,因而伪书大多是伪史。伪史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当晋宅江淮,实膺正朔,嫉彼群......
-
〓 辽代文学中的美趣
《辽史·文学传》说,辽起松漠,礼文之事固所未遑,但其风气刚劲,“然二百年之业,非数君子为之综理,则后世恶所考述哉”。说明辽代文事逐步成为社会统治的重要内容,显现出风气刚劲的独特风致,体现在审美取向方面,既质实有物、美善一体,又多元异质、繁彩纷呈。通览陈述编《全辽文》,共计出现了91处“美”字,不论是简洁有力的口语记录,......
-
〓 清代诗歌选本中的选家诗话
就批评形式而言,诗歌选本和诗话都是中国古典诗学批评的重要方式。不过,在诗歌选本的评点中直接附带选家“诗话”者则肇始于清初朱彝尊所辑的《明诗综》。据杨谦《朱竹垞先生年谱》载:“(康熙)四十一年(1703年),七十四岁,辑《明诗综》……以《静志居诗话》附焉。”后人对朱氏评论甚为重视,乾嘉时期姚祖恩自《明诗综》中辑出,编......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