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言不凿空 义无玄理——略说《仪礼》郑注
礼典的践行与演习,都远远早于礼书的撰作,甲骨金文的记载可以为证。礼崩乐坏之际,僭上已成风尚,守礼无所依凭。鲁哀公便借恤由之死,令孺悲向孔子学习士丧礼,于是士丧礼才被写成书本。自此之后,好古怀旧而又识礼的君子陆续将列士至于王朝的各种礼典书写下来,以为行礼、习礼的根据,因而在七十子后学之间传抄研习(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
-
〓 《思归轩赋》与王阳明的乡愁
乡愁是流寓赋的基本主题,但在王阳明之前的流寓赋,其乡愁的内涵主要是对古国、故都、故土、故园的眷恋与怀念,而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于正德十四年(1519)在赣州所写《思归轩赋》则别开生面,抒发了有别于传统的别样乡愁。 《思归轩赋》由王阳明在赣州府衙所构筑小轩命名为“思归”开篇,展开了门人的三段对话。首先门人说王阳明多年......
-
〓 郑玄《礼记注》为何成为研读《礼记》的必修书
西汉戴圣编选《礼记》四十九篇,是一部孔子弟子、门人及其后学论述先秦礼制的文集,是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价值观影响极大的儒家之书。《礼记》文字简奥,仪节繁缛,汉桥仁、马融、高诱、卢植、郑玄皆注《礼记》,惟郑玄《礼记注》(下简称“郑注”)传于后世,成为汉唐以来学者研读《礼记》的不祧之祖。郑注的优点如下: 一、训诂经文。训......
-
〓 秋风夕阳与梅妻鹤子——从刘长卿浙东诗看其对林逋诗风的影响
刘长卿(709—789),字文房,宣城人,世称刘随州,大历诗风代表作家之一。刘诗现存509首,其中涉及浙东的有近50首,这些诗以酬赠唱和、送别抒怀、山水风景为主要题材,多为作者安史之乱后南渡的作品,诗风幽隽娴雅,韵致清丽。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世称林和靖,宋初“晚唐体”代表作家之一,著名隐逸诗人,有......
-
〓 旗袍审美意蕴刍议
旗袍服饰文化历经沧桑,由出现、繁荣到式微,再到现代改良旗袍,历经百年,从未间断。然而在历代名目繁多的文献中,却不曾见到“旗袍”这一名目。那么,对于“旗袍”从何时起,于何地,由何人命名,在历史上一直是个谜。 民间一般认为“旗袍”是因“仿旗人之袍”而得名。事实上,满族与汉族女子的服饰界限在晚清时便已呈现出消融的趋势,......
-
〓 艺境观象:元宵灯火照楼台
春节过后,盼着,盼着,寓意月圆人团圆的元宵节便临近了。“元宵佳节同欢乐,处处感然无尽灯”。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自古以来,就有热烈喜庆的燃灯赏灯、舞灯观灯等习俗,因此又被称为“灯节”。古今绘画作品中,也不乏对这一美好民俗的生动描绘。1、月华灯彩近瑶池关于元宵节燃灯赏灯习俗的起源,学界颇多争论。有人......
-
〓 山西民歌里的国风传统
“世界民歌看中国,中国民歌看山西,山西民歌看左权。”山西是民歌的海洋,全省百余县,几乎县县都有自己的民歌。已经收集整理的山西民歌多达两万余首,有“山歌”“号子”“小调”和“套曲”四大门类。流行于山西东部太行山区的“开花调”是山西民歌的一张响亮名片。 开花调因歌词的上句常用“××开花”起兴,用下句点题,故此得名。开......
-
〓 王鍾陵:庄子学派“无为”观之发展
冯友兰说:“道家所说的‘无为’是消极的无所作为。”(《中国哲学史新编》)这一看法,不仅极为简单化,而且还相当不准确。然而,由于《新编》一书的影响,持此种观念者甚多。《庄子》一书由于篇幅大,有关“无为”观的内容相当丰富,但论者们却所知甚少;而庄子学派“无为”观的发展过程,更是历来不为人知。缘于此,故拙文特予申论。一《逍遥......
-
〓 权威辞书的规范作用
我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其中一项是编纂、修订《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应用规范词典》等语文辞书。这些辞书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供了重要支撑,尤其是在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胡乔木同志曾指出:“没有词典,对汉语的基本单位就没有统一的标准;等于说汉语......
-
〓 宋代雕版印刷对诗文注释的影响
关于雕版印刷术产生的年代,学界尚存在不同看法,但是其在宋代的繁荣却毋庸置疑。雕版印刷对宋代社会、文化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如教育的普及、士人的学风、学术研究的风尚等。其中,诗文注释整体面貌受雕版印刷盛行的影响就极为显著。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理解诗文注释的发展进程以及雕版印刷在宋代社会引起的深刻变化。数量上显著增多......
-
〓 中国早期的文学史意识
一般认为,文学史意识的产生,始自欧洲,随后是日本,日本系受欧洲影响而生;而最早的中国文学史文本,乃问世于19世纪末的欧洲(德国),继而,日本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出版了多部中国文学史。对此,学界一般无异议。但港台学者黄维梁等曾提出,中国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文学史的早期短篇文本——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笔者认为,这一......
-
〓 为什么上大学
今年高考前夕,一段高三学生的演讲火遍全网,特别是其中一句“我就是一个乡下的土猪,也要立志拱了城里的白菜”更是引起巨大争议。对其同情、维护者有之,围攻、反对者亦有之。我无意加入这场争论,但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倒是引起我的浓厚兴趣:为什么要上大学?按照那位同学的说法,上大学是为了“改命”——高考改变命运。这句话没有错,也是中......
-
〓 王世贞首倡“四大奇书”说辨伪
“四大奇书”是小说领域中的一个常识性话题,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它们是长篇通俗小说的代表性著作。从当下读者和学界的认知来看,大多持王世贞首先提出了“四大奇书”之说,这主要源自李渔之论,他曾说道:“昔弇州先生有宇宙四大奇书之目,曰《史记》也,《南华》也,《水浒》与《西厢》也。冯犹龙亦有四大......
-
〓 江州贬官与白居易的人生转变
——纪念白居易诞生1250周年重读《与元九书》经过江州贬官的挫折,四十四岁白居易人生态度开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敢说敢干、积极进取、大胆干预政治社会,一变而为求稳求安、谦退自保。这一变化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历程,其间的转折点即在江州。一元和十年(815)岁暮,身在江州 司马任上的诗人白居易(772-846) 给他 的......
-
〓 从正史修撰看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谈唐修八史和元修三史
在中国古代历朝所修的正史中,唐朝初年所修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以及《晋书》《南史》《北史》和元朝后期所修《辽史》《金史》《宋史》,是在朝廷主持下的两次大规模修史活动,其修撰所得共十一部正史,近于今日所见“二十四史”的半数。从唐代史家撰成《南史》《北史》的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到元代史家撰......
-
〓 地名读音的多元选定
地名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门领域,地名的用字和读音都有一定的特殊性。正因为特殊,所以地名一直是学界持续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民间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尤其是对地名读音的选择和审定,常常会各执一端,见仁见智。个别县市地名的读音还要由国家民政部门会同有关专家来定夺。可见,地名读音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问题,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正音问......
-
〓 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
词学史研究,除了把握词学观念、理论与方法等的时间发展脉络,还应注意词学批评与词学流派的地域分异,前者是词学史研究的时间视角,后者是词学史研究的空间视角。立体的、完全意义上的词学史研究应该是时、空结合,虽然二者可以有所偏重,但不可以偏废。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版的几本词学史著作缺乏空间视角,今后的词学史著作应该有所改进。......
-
〓 诗情、诗意、诗美——霍松林品鉴唐诗的融通之境
【文学追忆】 霍松林先生(1921—2017)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诗人、书法家、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先生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多有涉足,成就突出,而唐诗品鉴方面影响尤大。霍松林认为:“诗情、诗意、诗美,是我国一切文学艺术的本质和灵魂,甚至是数千年中华灿烂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松林回忆录》,第202页)霍松林先......
-
〓 文学研究与数学思想方法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面对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有很大差异,但它们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思想方法层面上可以相互借鉴,助推学科的发展。数学尤其如此。 数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融合的历史可追溯得很久远,中国古代经典《易经》就渗透了数理思想,南宋蔡沈有“数之体著于形,数之用妙于理”之语,清代陈梦雷则以“有是理乃有是数,有......
-
〓 书同文、语同音、人同心 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书同文、语同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追求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取得历史性巨大成就,前所未有地发展了最广大人民的语言和文化权益,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