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地域文化在先秦法家研究中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卓越思想的产生离不开三个因素:时、地、人。因此,阐释、评价、应用一种思想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如上三个因素。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所得结论都将有失科学、客观、公允。但是在先秦诸子研究中,更多的目光投注到“时”——春秋战国和“人”——诸子群体,而对“地”——由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构成的地域文化却关注不多。《汉书......
-
〓 明清诗歌中的“凉州”意象
凉州,古称姑臧,今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有“五凉古都”“河西都会”之称,也是汉唐时期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其在政治、军事及商贸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代王朝苦心经营的战略要塞。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进击河西大败匈奴,自此“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汉书·张骞......
-
〓 镞:解读史前中国军事实力的钥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在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武器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体现。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史前阶段,进攻性武器主要有矛、戈和镞,因镞的数量比较多,就成为考察这一时期军事实力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通过镞的形式演变发展和数量变化,一窥三四千年前早期中国主要文明体的战斗能力。镞:从狩......
-
〓 法家思想的地域性、时代性与普遍性
法家思想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及法家思想,离不开对其兴起与发展的探讨。先秦法家思想之兴起,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与时代性。同时,产生于特定时空背景中的法家思想,又长期参与中国古代政治实践,故又呈现出强烈的公共性与普遍性特征。讨论法家思想的上述特征,对于深入理解中华政治文明,当不无裨益。法家思想的地......
-
〓 推进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融合发展的思考
关于中国史与世界史学科的会通融合,其实是一个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历史学的大视野观照、长时段把握和问题化导向,必然内在地发出这样的要求。记得2004年的时候,史学前辈李文海先生就曾发表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题为《打破分割、促进融合》(载《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5期),他对当时历史学八个二级学科(包括世界史和考古学......
-
〓 董子“繁露”探微
西汉春秋公羊学博士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一书存世,是他阐释《春秋》的著述,因此《春秋繁露》中“春秋”二字大家都能明白;“繁露”二字,笔者认为就是指《春秋》繁多滋润,因为《春秋》义理繁茂,而这些义理就是滋润养长天下万民的。但历代以来,对于“繁露”二字取名之意有较多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繁露”是“缀绪”“引申”的意思。《四库......
-
〓 “词林之弘璧,艺苑之玄珠”——略谈《古文真宝》的评价问题
《古文真宝》是一部很奇特的书。它是一部蒙学读物,在流传过程中既有士人不断地对其进行修订、注释,而至于明代,帝王亦加入了增补、修订此书的行列;它曾在元、明两代广泛流传,并远播东亚,至今盛传不衰,然入清以后在中国本土却几乎销声匿迹,难觅踪影;对它的评价,更是扬之者称其“依经以立言,本雅以训俗。其词茂而典,其义婉而章,其......
-
〓 观万水千流 写自在之心——浅谈中国画画水理法
【学人谈】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是中国画永恒的母题。中国山水画中的延绵群山皆有法度,“大山堂堂为众山之主”,山体的远近大小,为我们明辨出严格的主次结构。山如此,水亦然。《荀子·宥坐》中,孔子以水描述他理想中具备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宋代杨士贤绘《赤壁图》,明代陈洪绶画《黄流巨津图》,都为抒己怀。《道德经》......
-
〓 王羲之为何被称为“书圣”
说起书法,大概每个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历史上的“书圣”王羲之,同时又想到了王羲之萧放旷达的魏晋风度,想到唐太宗对于王羲之书法狂热的痴迷,想到身世传奇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乃至于想到会稽山阴的那次雅集。这种种令人心向往之的传奇故事和文化光环,都集中在千古一人的书圣王羲之身上,成为每个熟悉中华传统文化的国人......
-
〓 庄子“三言”新说
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的基本言说方式。《庄子·寓言》曰:“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一般说来,寓言,指虚拟人、物的言语;十九,指这类文字所占比重。重言,指年长者的言语。卮言的解释较多:有司马彪的“支离”说;郭象的“宥卮”说,成玄英的“无心”说,罗勉道的“卮酒交欢”说等。在当代学者中,以李炳海先......
-
〓 陶谢诗歌接受与中国诗学的“四元”转关
南宋以来,宗唐宗宋渐成诗家公案。陈衍的“三元”说是清代唐宋诗争的总结之论。其实,陈氏其说肇自叶燮的中唐枢机论,他以元和为“三元”之中,上取开元,下择元祐,并说“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而后沈曾植又提出“三关”说,谓“诗有元祐、元和、元嘉三关”,易“开元”为“元嘉”并暗分轩轾。直至马一浮,“三元”“三关”之......
-
〓 生态美学立论的深厚渊源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生态美学立论的重要渊源之一。我国生态美学的建构,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明晰自身发展的悠久历史、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妥善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构建更加完善、更具包容性的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体系。立足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
-
〓 中国古代冰雪活动漫谈:“行冰如飞”的中国古代冰上运动
历史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资料显示,人们对滑冰技术的掌握经过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经过长期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的生产生活实践后,人们终于学会了冰面行走的基本技术,开始征服冰面的第一步。 据有关资料显示,至少在唐代北方民族部落中已有冰上活动的记载。《新唐书》在描述当时北方拔野古民族部落时这样说......
-
〓 读史札记:中国古代中人群体的历史演变
“中人”是古代社会人际交往尤其是经济往来的必然产物,这一群体广泛存在于社会各领域,具体称谓数以百计,群体构成繁复多样,发挥着说合、见证、担保、调解的职能及作用。对于地方社会而言,中人群体不可或缺,并促成了社会诸领域交易的顺利进行及契约的形成。对于民众而言,这一群体构建了交易中的人际网络,保障交易便宜安全进行。对于......
-
〓 虎跃开新——虎画·画虎
当身边的年味越来越浓,我们都在为辞旧岁、祈平安、迎新年忙碌时,壬寅虎年到来了。虎,在传统吉祥文化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三,对应着十二地支中的寅,虎年即寅年。古人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虎虽为百兽之尊,但在国人心目中一直是化身正义的神兽,是国泰民安的保护神,是祥瑞长寿的象征。虎的形象是中国传统文......
-
〓 郡制推行:秦统一研究的新视角
【光明学术笔谈】 秦并天下,成就帝业,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秦统一的过程、意义与原因,也一直是战国秦汉史、中国古代政治史、古代军事史等研究的基本论题,中国通史与断代史著作都会涉及。史学研究之进步,依靠新材料与新方法。在考古资料不断涌现的今日,秦统一研究还应重视理论方法的再思考。 秦郡的功能与意义。秦统......
-
〓 寒山:触目皆在的痕迹——日本接受唐诗的一种别调
日本禅学研究大家柳田圣山说:“寒山的笑象征着禅的世界。”夏目漱石说:“有人被蜂蜇,是寒山还是拾得?”这匪夷所思的一问,却是深受日人喜爱的俳句,寒山在日本的独特地位可见一斑。事实上,近世以来的日本,寒山触目皆在,宗教、哲学、诗歌、绘画、小说、戏剧等都有其存在的痕迹。寒山实为对日本影响最大的中国文化名人之一。检视其传播......
-
〓 余事作诗人——谈谈中国古代的诗僧
编者按 诗僧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文化现象。中国古代僧人作诗始于东晋,“诗僧”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唐。作为一种身份类型,“诗僧”在中晚唐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其身份的确立固有唐代“诗道昌盛”的大背景在,但更直接的原因是中晚唐丛林蓬勃的尚诗之风。然而,“文字”与“禅道传释”之间,僧人到底在一个什么位置呢? 诗......
-
〓 高校博物馆,不作花瓶作课堂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等院校重要的交流平台与窗口,但由于以往高校对博物馆教育功能认识不清晰、定位不准确,影响了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如何改变高校博物馆“花瓶式”的尴尬境地并充分发挥其“大学教育第二课堂”的功能,这是高等院校需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专业教育功能。各高校博物馆多是在......
-
〓 “和雇”与教坊在南宋的裁撤
中国古代官府出钱购买人力服务,称为“和雇”,其中有“双方自愿形成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意思,这是经济发展繁荣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雇”兴起于唐代,与“和买”“和市”并行,都强调买卖双方的自愿性,不过“和买”“和市”侧重用于一般的货物,“和雇”更强调人力服务的购买。从军粮运输、城墙修筑等官府徭役征调,到私人仆役的选择,......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