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梅兰芳的京剧外交说起——京剧国际传播中的“融合话语”
2022年1月6日,由著名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张火丁主演的“京剧电影工程”收官之作——《锁麟囊》在浙江象山开机。这是继《捉放曹》之后我国第二部使用8K全景声拍摄的电影,也是京剧经典剧目与最新电影科技融合的最新尝试,如张火丁所说,“京剧电影工程是京剧对外传播的最好方式之一”。事实上,从1852年10月的广东粤剧团在旧金......
-
〓 普及与提高并重 推普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中国的乡村振兴进入新征程。语言是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是激发乡村潜能、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内生性要素。普通话作为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是语言助力乡村振兴的主体与核心。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目前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达到80.72%,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采取一地一策、差异化发展的策略,进一......
-
〓 如何让科研人员静心坐热“冷板凳”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进一步破除“官本位”、行政化的传统思维,不能简单套用行政管理的办法对待科研工作,不能像管行政干部那样管科研人才。 近年来,无论是从科研论文的数量还是质量看,我国科学界的整体科研创新水平都呈现快速提升的趋势。但从研究......
-
〓 陶渊明《归园田居》与中国乡村美学
“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美学层面探讨乡村文化的重建思路,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可以概括为“乡村美学建构”。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遗产为乡村美学建构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东晋著名隐逸诗人陶渊明以其《归园田居》五首等诗文,对中国传统乡村美学的主题和意象做了奠基性......
-
〓 唐宋古文的小品化趋势
“小品”一词产生于魏晋时期,指佛经的略本,与详本“大品”相对,到明代晚期被应用于文学领域。小品文的审美特征大体表现为简短灵活、自然流畅,区别于传统古文“文以载道”的高古庄重文风。明人小品主要有两种风格类型,一是空灵闲适的抒情散文,一是“匕首”和“投枪”式的批判杂文(参见鲁迅《小品文的危机》)。实际上,小品化的风格趋......
-
〓 儒家思想与晋商经营伦理
明清时期的晋商,位居国内十大商帮之首。在晋商的长期经营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经营伦理,而在此经营伦理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诚信为本的商业伦理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道德规范、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安身立命之根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曾子也提出“为人谋......
-
〓 读史札记: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及其启示
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是世界公认的先进选才制度。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刻,人们往往把唐以后的古代社会称为“科举社会”,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至今仍值得深入总结和借鉴。 其一,科举选才......
-
〓 “冷门绝学”:基于人文语义学视野的一点思考
“冷门”原指赌局中无人下注的一门,后来借用到学术领域,意思是说那些学术关注度甚低、成果产出艰辛、研究者群体特小的学科领域与研究方向。绝学本有多重意蕴,就目前将其与“冷门”放在一起的解读则明显不是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而是指一种造诣独到、立意深不可测的学问即将失传。说起绝学,鉴于其文化价值独特性,又兼具门槛高、研究......
-
〓 鲁迅:追寻光明而宽阔的人生境界
追光文学巨匠·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今年年初以来,一部名叫《觉醒年代》的电视剧热播并引来很多话题。这部电视剧反映中国社会由几千年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文化思想如何萌动,进而逐步聚拢力量,形成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和决定了中国前途命运的政治革命。这部作品还聚焦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
-
〓 中国古代史学对朝鲜半岛史学的影响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古代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文化传统。诚如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言: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度,构成古代东亚世界的“四大支柱”,因为汉字的使用构成东亚各族共同的文化基石,儒教促进精神文化的整合,佛教维系共同的宗教信仰,律令制度为东亚各国所共同实施的政治制度。其中,佛教是中国化的宗......
-
〓 班固以德论“文”
班固论“文”的文字,既见于《汉书》等专书,又见于《离骚赞序》《两都赋序》等文章。在《汉书》中,班固虽然还没有专门列“文苑传”,但从其《叙传》可见,他为一些人物立传,目的就在于文学的贡献。同样是为司马相如作传,而且班书之传基本照抄迁史,甚至赞语亦近似,但其作意却似同而有异。《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子虚之事,大人赋说......
-
〓 尽美矣,又尽善也——颜真卿书法艺术与汉字规范的璧合
汉字是中国原创文化的典型代表,但中国的汉字字体设计却相对起步较晚,目前刚有一些起色,又出现了鱼龙混杂的情况,在字体美观与字形规范方面都需要经历一次由乱而治的整顿,以使其更加健康地发展。 汉字的形体美化与字形规范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二者的和谐统一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就是颜真卿的实践与贡献。颜真卿开创颜体......
-
〓 千古敦煌 匠心承继
敦煌是世界范围内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宝库,至今保存着我国中古时期的石窟85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多身以及70000多卷公元3至10世纪的写本文书和美术品、印刷品等。敦煌文化遗产因此被视作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而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敦煌古代劳动者,特别是历代敦煌工匠的创造和奉献。......
-
〓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根于工正,持中守正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
-
〓 比较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宇宙论
宇宙论是每一种具有成熟思维的古代文明都会关注的问题,这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两大话题,即人类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如何生成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是如何构成的?早期中国与古希腊的哲学都有着发达的宇宙生成论和万物构成论。对这两大古文明体系的宇宙论进行比较,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西文明的区别,从而充分认识中华文明自身的特征,有......
-
〓 唐代墓志整理中的伪品与辨伪问题
在21世纪以来的唐代史研究中,新出土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术热点。与大量墓志整理著作和研究论文同时出现的,还有关于墓志真伪的辩论。如引人注目的日本朝臣备书丹的《唐鸿胪寺丞李训墓志》,其真伪就曾掀起学术波澜,中日学者均参与其中。此外,还有一些流散唐墓志的真伪也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就其内容、书法等展开讨论。......
-
〓 从出土文献看汉《诗》分卷
《汉书·艺文志》记载,“《诗经》二十八卷,鲁、齐、韩三家”,“《毛诗》二十九卷”。但鲁、齐、韩三家《诗》具体如何分卷,《毛诗》多出的一卷到底是什么,一直都有争论。王引之认为鲁、齐、韩三家《诗》二十八卷分别是:十五国《风》为十五卷,《小雅》七十四篇为七卷,《大雅》三十一篇为三卷,三《颂》为三卷,合起来二十八卷。至于《毛诗......
-
〓 热点观察:书香飘向群众 知识送到门口
智慧图书馆、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更加普及,全民阅读更加便利 近几年尤其是2021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服务的普惠应用,智慧图书馆渐成城市一角的亮丽风景;随着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优化,农家书屋成为众多村庄的标配。文化惠民工程正在悄然改变着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阅读习惯,为“书香中国”活动的开展,全民阅读的普及,尤其是......
-
〓 用儒学智慧助力世界和平
20世纪80年代,在讨论“面向21世纪”的国际会议上,有西方学者提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致力于社会和谐、天下大同。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减少纷争、消弭战乱,需要借鉴中国儒学智慧。“和而不同”与相互尊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 魏晋木槿花书写与生命意识
历史上许多花成为时代精神文化的象征,魏晋时期人们对木槿花的描写很多,目前学界对其中意义关注不够。木槿是原产于我国中部地区的一种落叶灌木,花朵硕大,花冠钟状,有单瓣、复瓣、重瓣多种,颜色艳丽多样,有淡粉、淡紫、纯白、紫红等,树冠分支较多,绽放时一树繁花,十分美丽,是我国夏秋之交的重要观花树种。魏晋时期传世咏花文赋共有......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