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读史札记:儒文化的“一花二叶”
在百家争鸣时代,儒只是“一家之言”,因而名为“儒家”。当《论语》被编辑出来的时候,本身就有一些矛盾之处,表明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已有歧见,从而为儒学的派别之争埋下了伏笔。孟子和荀子分别基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解读,对后世儒教与儒学分裂乃至分道扬镳起着直接的肇端作用。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开始,为统治......
-
〓 元人小令鉴赏之一
总论一、元人小令的体制、兴起和发展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如果说汉代是赋、唐代是诗、宋代是词的话,那么元代则是曲。当然,元曲也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实际包括杂剧和散曲两大部分,而散曲又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但就像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庭一样,在元曲大家族中,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则是小令。所谓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令曲......
-
〓 高山仰止,各有心仪——王安石与苏轼祭欧阳修文比较
——古典诗文比较之十
欧阳修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其高风亮节,为后人所仰,也是北宋文坛的宗师。他发起并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这场运动确立了标杆。他还喜欢奖掖后进、识拔人才,曾巩、三苏、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中的五大家皆出其门下。正因为如此,他逝世后,祭文如动地银山,滚滚而来,其中比较特出的是王安石和苏轼的两篇......
-
〓 传统中国教育与权威人格
一、东西科学思考模式之不同日本东京大学的中山茂教授比较中日和西方科学传统,认为东、西科学思考的模式有一个不同:东方人重数据的收集,喜欢就文字作思考;而希腊及罗马帝国以降的西方科学研究,则以辩论为其特色。这两种作学问的风格决定了东西方科学研究的方向。 这个说法有令人欣赏的特点。当然说中国的学术传统缺乏逞口舌之雄辩,不重演......
-
〓 朱闻宇: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说始于孟子,与诵诗、读书并行,共同指向修身成人的“尚友”主题。自明代始,学者逐步剥离“知人论世”“尚友”的原始目的,发挥其在求真方面的价值,从而使之成为与孟子“以意逆志”并行的“说诗”方法。清初,学者又因“以意逆志”可能存在的“臆测”局限,主张“知人论世”作为“以意逆志”的前提和方法,二者遂成为文学......
-
〓 研究心得:石刻文献整理方法刍议
石刻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历代学人对之进行搜集整理,用力颇多,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著作就有百种之多。笔者曾经参与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广西石刻文献总集整理”和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桂林石刻总集辑校”,目前这两个项目都已结项并出版。回首这几年整理石刻文献的艰辛历程,觉得有必要......
-
〓 港台主要汉学出版物近期目录(二十三)
2014·8——2015·21、重写的「诡」迹——日治时期台湾报章杂志的汉文历史小说时间:2015年2月作者:薛建蓉 着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内容简介: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第二节文献回顾第三节各章重要名词定义第四节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第五节篇章架构第二章 「东亚论」下的历史诠释建构:报刊刊载之历史人物......
-
〓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述论
内容提要: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哲学史学科形成并初步发展。从中西交流和互动的视角看,此时的中国哲学史大致存在四种研究模式:以胡适和冯友兰为代表的西方化研究模式、以钟泰为代表的中国化研究模式、以梁启超、张岱年为代表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模式和以李石岑、范寿康为代表的初级马克思主义研究模式。而这种研究模式的多元化情境在其后......
-
〓 艺坛论道:科学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
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需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传承至今,经过了不同时代的砥砺与淘洗,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求新求变,成就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和民族文化基因的塑造。因此,科学客观地对待中国画的文化传统,就要对千百年来形成的中国画基本理论进行厘清,对中国画的文化之源进行梳理分析,明晰其特质,并......
-
〓 药山惟俨的宗系和禅风
内容提要:药山惟俨一般认为出自石头希迁,因而其下出的曹洞宗也被划归青原一系。本文以唐伸《澧州药山故惟俨大师碑铭》等为依据,认定药山应为马祖弟子,其宗风亦近洪州,故实属南岳。关键词:药山;禅宗;青原;南岳药山惟俨为唐代禅宗大师,过去一向被认为是石头门下的名德,其下出曹洞宗,法脉绵延,影响深远,然自南宋以来,临济宗人复出新......
-
〓 植根经典文化沃土挖掘校训育人价值
CFP山东济南90后大学毕业生在校训前拍毕业照CFP 纵观中国近代以来的大学“校训”,可谓林林总总,尽管算不上“繁花似锦”,也难称得上“群星璀璨”,但就总体而言,挖掘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价值,是中国大学校训的鲜明特性。中国大学校训多源于传统经典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经典文化的沃土并获得丰厚滋养,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邃......
-
〓 郝红暖:慈善理念的近代转型
中国传统慈善理念以“养济”为主,直接向各类弱势群体提供衣食救助。养济院、育婴堂、普济堂、粥厂、栖流所、留养局、全节堂等多是秉持这一思想。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开眼看世界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西方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发现中国传统慈善思想在注重“养”的同时,忽略了“教”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教养并重”“教养兼施......
-
〓 敦煌吐鲁番文献的启迪:文明因融合而精彩
图为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尚书》(局部) 资料图片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民心相通”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制约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丝路沿线国家国情差别较大,历史文化各异,现实诉求不一,怎样才能更好地以丝路精神为纽带,把分属不同文明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紧密团结起来,......
-
〓 汉魏南北朝乐府清赏之十六
南朝乐府·吴声歌子夜歌(之十一)高山种芙蓉,复径黄檗坞。果得一时莲,流离婴辛苦。国学《子夜歌》语言上的特点有二:一是明白清丽,二是自然率真,这在当时早就被公认的。如,当时的《大子夜歌》中就这样称赞《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其一);“丝竹发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
〓 从“德以事神”至“尽心成德”:两周祭祀观念之嬗变——以“德”为中心的考察
内容摘要:两周时期,周人的祭祀观念完成两次超越。西周时期,周人以祭祀主体之“德”作为沟通、交接人神的媒介,并以之作为神灵赐福的依据。这是第一次超越。春秋晚期以降,儒家将祭祀行为视作是人向自我本质回归与超越的实践之道。它是以“人心”与人的内在情感为依据,超越巫祝传统,将传统意义上的事神求福理念转换为祭祀主体“不求其为”成......
-
〓 《道德经》带给我们的文化自信
宋代晁补之《老子骑牛图》 资料图片元代赵孟《老子》书法(局部) 资料图片《道德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拥有一个精深玄奥的思想体系,具有跨越时空的恒久价值,故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道德经》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道德经》在历史长河闪耀出来的哲学......
-
〓 静坐:修身养德自省增慧
“无事此静坐,春来草自青,”此诗句中所描绘的那种自然、静谧之境,常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静坐”似乎是诗人们的共同向往——王维诗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李太白诗云:“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苏东坡诗言:“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其实,“静坐”并非只是诗人的专利,从儒释道各家对其的态度中,我们可品出中国......
-
〓 顾农:《文选》与《玉台新咏》
一中古齐梁时代文学大为繁荣,创作方面涌现出空前之多的作家作品,理论批评方面有《文心雕龙》《诗品》两部大书,稍后又贡献了《文选》《玉台新咏》这两部篇幅很大、影响深远的文学选本,大放异彩,照耀古今。 二大型诗文选集《文选》出于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之手,他手下的文人如刘孝绰(本名冉,481~539)等人也有......
-
〓 中国图像史学的理论建构略论
《清明上河图》(局部)敦煌壁画编者按图像是文字之外最重要的历史资料。通过图像提供的各种信息进行历史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和重要方向,进而涌现出众多新颖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西方史学传统中,由于古代文明图像史料的丰富,学者们对图像史料的采集和利用有着深厚渊源,并熟练地应用于历史研究中。受西方史学影响,中国图像史......
-
〓 严复:西学家?中学家?
一直以来,严复都被视为西学家。梁启超赞誉他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蔡元培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作为西学家,严复对西学的介绍、宣传和翻译引起了社会轰动,影响了中国几代人。问题的关键是,宣传西学是否证明严复的思想以西学为价值旨归,与中学无关?笔者以为,从严复宣传、介绍西学的初衷和......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