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偃易晋
在春秋时代,齐国首先向封建制转化。管仲相桓公,施行了一系列的封建化的改革。在这个基础上,齐国在东方成为最强盛国家,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最早的一个霸主。接着齐国而兴起的是晋国。晋文公是在时间上次于齐桓公的霸主。他所以能成霸主,也是晋国比较早地封建化的成果。当时帮助晋文公在晋国实行封建化的人是郭偃。到秦汉以后,管仲的名气还......
-
〓 于振波:说“县令”确为秦制
秦代县的长官称“县令”,不仅为传世文献所记载,也为简牍等考古资料所证实。传统说法不宜轻易否定。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1]此后《汉书·百官公卿表》及《续汉书·百官志》均将县令、长的设置称为“秦官”或“秦制”。[2]睡虎地秦简出......
-
〓 冯友兰:法家论述治国之道
为了适应新的政治形势,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如上所述,他们自以为是立于不败之地的。照他们所说,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韩非写道:“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难三》)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
-
〓 法家思想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
-
〓 晓方:纪念云梦秦简出土30周年
文/图 湖北日报记者晓方 通讯员李长明 陈群 实习生黄雅丽(2005-09-01 08:19:27)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被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与黄陂商代盘龙城、江陵西汉古尸、随州曾侯乙编钟一起,被列为湖北考古的四大发现,被列为建国50......
-
〓 曹旅宁:五年来秦律研究概况
秦汉时期,以“律”为中心的中国法律为统一帝国的形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秦汉法律的基础上,经过魏晋南北朝的不断发展,集大成为隋、唐律。秦汉法律在中国法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律文正文的佚失,秦汉法律尤其是秦律的研究受到很大局限。本世纪以来,简牍的出土为秦汉法律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契机。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
-
〓 司马迁笔下的秦始皇
在中国的历代皇帝当中,没有比秦始皇更为重要、同时也更富有争议性的了。今天的历史学家在讨论其丰功伟绩的同时,也不免会得出颇为相左的结论。有些学者视其为一个英雄,认为他为中国寻求政治统一的悠久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些学者则视其为一个罪人,认为他代表着最典型的不尽王道的暴君。从前的某些汉学研究者难免会在这两种南辕北辙的......
-
〓 关于《鹖冠子》的真伪问题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道家哲学论著,内容纷繁多样:谈论政治、历史和哲学,设计理想政府,对君主如何统治,如何选贤与能,贤人的出处,人民的生活及生活的安宁和平等,都有所论述,十分庞杂。《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一篇,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书·经籍志》却有三卷本传世。柳宗元注意到《世兵》篇的不少文句实际上与贾谊的《......
-
〓 先秦法家立法原则初探
在中国的历史上,商代已有可证的法律事实,传说还可以上溯到夏代,乃至更早。但是关于法的理论的出现却要晚得多。从现存文献看,最早具有法学理论萌芽的作品是周初的《康诰》、《酒诰》和西周后期的《吕刑》。这些文献中关于法的理论,大抵还只限于施刑原则问题。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法学理论的开山祖,应该说是李悝。他不仅集诸国刑典制定了一部完......
-
〓 花艳芳:韩非的法治教育思想与秦代教育
商鞅变法是秦政治思想法家化的标志。从秦孝公开始,秦历经五代至秦始皇统一全国,法家 思想一直作为秦的统治思想而存在。秦始皇在浓厚的法治社会环境中成长,法家思想对其影响极其深刻,尤其是集法家思想大成的韩非法家政治思想体系,深得秦始皇的赏识。这主要 表现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都深深印有韩非的法治思想和法治理......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5)
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会晋、救楚、朝周之事。 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馀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馀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4)
阳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从此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心甘情愿地为赵国服务。 “大将保明主,俊鸟登高枝。”阳虎在鲁国被驱逐,在齐国被追杀,但在赵国却尽忠职守,大显神通。这是因为他遇到的君主不同:一个端正自身、德才兼备的上级,才能驾驭下级,才能招贤纳才,才能吸引大批“俊鸟”飞来。如果没有秦穆公的慧眼识英才,著名的“五羖大夫......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5)
蒙古贵族崇尚武功,根本没有税制观念,因此他们根本无法预见这种改革会带来国家的强盛。以近臣别迭为代表的人主张以牧业为主来保证国用,这些人居然主张将汉人赶走,侵占他们的土地作为牧地用来放牧牛羊。耶律楚材深知如今的蒙古国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保守地强调畜牧,是狭隘的、不合国情的落后政策,因此他极力反对改耕地为牧地的主张,而提......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3)
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个国家要大治当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选拔更离不开伯乐的慧眼。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并不是没有,而是缺少识别人才的慧眼。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阳虎的人,此人颇有才学,是个能臣,担任过好几个国家的重要职务。 阳虎先在本国谋取了一个官职。当时的鲁国各个机构权责不分,制度混乱,官吏......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2)
褚遂良很不高兴地说:“古代的左史右史记载君主的言行,好坏皆记,并不为君主的意念所左右。这是史官的职责所在,用来警戒君主不做非法的事。陛下还是不看为好,臣从未听说天子看自己史官是如何记载自己的。” 面对褚遂良的拒绝,唐太宗虽大感意外,却没有责备。他对褚遂良心生敬意,又故意询问:“如果朕做了不好的事,你一定要如实记下吗?......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1)
胶鬲本是商朝的忠臣,他经常直言谏诤纣王的过失,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他这次来周索玉,自知无理,实在是身奉王命迫不得已。见周文王这么说,也只好作罢,空手回京复命去了。 胶鬲走后,众臣都怕纣王会兴兵讨伐。文王对大家说:“商王要的东西,不能不给。咱们也不是不给他,但是胶鬲来要却不行。商王下次一定要另派人来,那时再给不迟。” 果......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9)
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其间大有用意。其实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放心,虽然刘备在世时君臣二人关系融洽,但谁能担保诸葛亮不会欺主年幼取而代之呢?因此刘备又令在川中自成一系的李严掌管内务。名义上协助诸葛亮,实际上是让他们相互制衡。李严是个奸佞小人,这一点刘备也是相当清楚的,将内务托给一个奸佞小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奸一......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9)
秦二世始终想使二人的势力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肯轻易地打破。因此当二人互相攻击对方谋反或者不忠的时候,秦二世往往不置可否。李斯的存在,显然危害了赵高的利益。因此,赵高又利用了二世怕别人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心理,设计陷害李斯,将李斯投入了监狱,并严刑拷打,使得李斯屈打成招承认自己谋反。秦二世信以为真,灭了李斯一门,自己破坏......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8)
瑕叔盈没有看清楚,以为颍考叔是被敌人打死的,气得双眼圆睁,胡子直炸,弯腰操起那面大旗,纵身跳上城墙,回身摇晃着旗帜,鼓动士兵们奋勇冲杀。先锋带头,郑国士兵军心大振,呐喊着纷纷登上了城头,杀散了许国守城的将士。 很快许国城门被打开,城内杀声一片。许国君见大势已去,急忙换上百姓衣服趁乱逃走。 郑国军队凯旋,郑庄公赏赐了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6)
郑简公明确君臣各自的职责,放手让臣下去治理政事,因而虽然国家的条件并不好,但不仅终身无祸患,而且与“德化”的方式相比显得轻松自在。与郑简公相反,齐景公和魏昭王都没有做到“明分责成”,因而做出“下走”“睡卧”的傻事。 齐景公到渤海去游玩,传递公文的士卒从国都赶来,拜见景公说:“宰相晏婴病得很厉害,即将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