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留珠:秦礼制文化述论
关于秦的礼制,历来研究者不多。因为一提到秦,人们通常想总是其军事的强大,所谓“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是也 [1] 。我自己亦每每著文,宣传秦文化即军事文化的观点[2]。按一般的理解,军事以“ 暴力”“强制”为其特点,而与“礼”格格不入。这样,论者不重视秦礼制的研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事实......
-
〓 翟玉忠:齐法家传承体系重要环节乐毅及其家族
在法家发展史上,以乐毅-乐臣公为主线的乐氏家族成为齐法家传承体系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了西汉治世思想。乐毅的先祖乐羊曾与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同时在魏国为官,是深得魏文侯信任的将军,战攻显赫,于魏文侯四十年(公元前4O6年)攻下了中山国。史载少时“乐毅贤,好兵”,同商鞅一样,乐毅是战国著名改革家,却因为他曾于燕昭王二十八年(公......
-
〓 先秦法治理论的宣言:《商君书》
战国末年,秦国所以能统一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个历史功绩不能不归功于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革新变法。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政策措施是什么,这些答案都反映在《商君书》中,《商君书》是记载商秧思想言论的资料汇编,又称《商君》、《商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商君》二十九篇”,班固注曰:“名鞅,......
-
〓 晓方:纪念云梦秦简出土30周年
文/图 湖北日报记者晓方 通讯员李长明 陈群 实习生黄雅丽(2005-09-01 08:19:27)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代竹简面世,震动了考古界。被历史学家、文物专家誉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与黄陂商代盘龙城、江陵西汉古尸、随州曾侯乙编钟一起,被列为湖北考古的四大发现,被列为建国50......
-
〓 白奚:先秦黄老之学源流述要
黄老之学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学术思潮,对它的重要意义和地位,著名学者蒙文通先生曾有一个很好的概括:“百家盛于战国,但后来却是黄老独盛,压倒百家。”①不了解黄老之学,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发展。黄老之学是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②一样,老子开创......
-
〓 关于《鹖冠子》的真伪问题
《鹖冠子》是一部先秦道家哲学论著,内容纷繁多样:谈论政治、历史和哲学,设计理想政府,对君主如何统治,如何选贤与能,贤人的出处,人民的生活及生活的安宁和平等,都有所论述,十分庞杂。《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一篇,作者为“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隋书·经籍志》却有三卷本传世。柳宗元注意到《世兵》篇的不少文句实际上与贾谊的《......
-
〓 法家思想传统的现代反思
一、引 言 在我国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际,对中国古代法家思想传统进行现代反思是有积极的时代意义的。众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华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有学者把唐朝以前中华法律文明分为"礼治时期"、"法治时期"和"礼法调和时期",也有学者把中国法文化传统的总体发展历程描述为"中国法律的儒家化"或"儒学的法家......
-
〓 章太炎论法家
《艺文志》称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余谓此语仅及其半。法家有两派:一派以法为主,商鞅是也;一派以术为主,申不害、慎到是也。惟韩非兼善两者,而亦偏重于术。出于理官者,任法一派则然,而非所可语于任术一流。《晋书·刑法志》:“魏文侯师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六篇,商君受之以相秦。”此语必有所本。今案:商鞅本事魏相公叔座,为......
-
〓 张钊:法家与法治
在今天有关中国的制度建设的讨论中有两个读音完全相同,意义含混的词:法治与法制。199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定义“法制”为:“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政权机关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包括法律的制定、执行和遵守,是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方法和工具。”同书将“法治”定义为:“①先秦时期法家的政治思想,主张以法为准则,统......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6)
蒙古灭宋统一了中国,后来蒙古军还远征欧洲,使其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大国。 在耶律楚材的努力下,蒙古统治者较快地适应了中原地区高度发展的封建制度,治愈了战乱的破坏创伤,把封建经济纳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耶律楚材从政治国有一句名言:“兴一利不如除一害,生一事不如省一事。”事无巨细,只要对国家对人民有利,他就极力劝谏君王。......
-
〓 第四章 驭臣之策,正名责实弄权术(3)
正如韩愈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个国家要大治当然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选拔更离不开伯乐的慧眼。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人才并不是没有,而是缺少识别人才的慧眼。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叫阳虎的人,此人颇有才学,是个能臣,担任过好几个国家的重要职务。 阳虎先在本国谋取了一个官职。当时的鲁国各个机构权责不分,制度混乱,官吏......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3)
当时皇子们年纪不大,却担当各地的都督和刺史之职。褚遂良认为不妥,他向唐太宗坦诚说:“陛下厚爱皇子,自是唯恐他们有所不周。陛下的关爱不能有碍其成长,这就需要陛下把还未成年的皇子留在身边,时时教导才是。皇子现在还不能独立处理事情,如果让他们离开皇宫,您就无法教导他们,这样皇子们的个性一旦养成便很难改变了,还望陛下明察。” ......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9)
刘备托孤时,文托诸葛亮、武托李严,其间大有用意。其实刘备对诸葛亮并不放心,虽然刘备在世时君臣二人关系融洽,但谁能担保诸葛亮不会欺主年幼取而代之呢?因此刘备又令在川中自成一系的李严掌管内务。名义上协助诸葛亮,实际上是让他们相互制衡。李严是个奸佞小人,这一点刘备也是相当清楚的,将内务托给一个奸佞小人,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一奸一......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18)
齐桓公的结局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但是这三个人采取自宫、食子和自贱的极端方式,不惜将身体、血缘和尊严弃置不顾的狠劲着实让人脊背发凉,毛骨悚然。这三个人每一个单拿出来都可以令绅士动容,君子失色。 小人并不是深藏不露的,通常会因为只顾着谄媚和巴结而放浪形骸,所以识别他们并非难事。但问题在于识别之后,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拒之于千里之......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7)
周桓王八年(前712),郑庄公召集兵马,在荥阳的演兵场进行操练。他让人做了一面很大的旗子,上面绣着“奉天讨罪”四个大字,意思是说他是奉了周朝天子的命令去讨伐有罪的许国。这面大旗光旗杆就有三丈三尺高,他把旗帜插在一辆战车上当做旗车。 他别出心裁地下了一道命令:要是谁能拿得动这面大旗,谁就担任先锋,而且把这辆战车也赏给他。......
-
〓 第三章 以势压人,靠势力解决矛盾(5)
陈平这番话道出了“任势”的重要性,他在担任丞相期间,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 明智的君主掌握大权,但也善于“任势”,从而达到国家大治。韩非的“任势”观点,西晋的刘颂也同样提到。晋武帝时,淮南相刘颂上书皇帝,详陈治国方略:“秦汉以来,分设九卿、典客、宗正、大司农、少府,以丞相统御。如今事无巨细,均由尚书定夺,而诸侯却无所事......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5)
君主只有从多方面听取意见并加以参照比较,才能判断对某事物的说法是否诚实可靠。如果不是从多方面观察和听取意见,就听不到诚实可靠的意见。如果君主有门户之见,臣下就可以阻塞他人进言之路,造成“臣闭其主”的严重后果,推演下去就可能酿成臣下弑君之祸。 韩非认为明智的君主不应偏听偏信,而要用参验的方法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使聪明的人......
-
〓 第二章 为君之道,大权独揽睨天下(10)
韩非在外储说中将《主道》、《扬权》中许多简练的、哲理性的语言用浅显的例子或更具体的论述加以阐发。如将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比作车轴和四面的车辐,车轴是中心,其权势向四面八方辐射开去。臣下也从四面八方包围君主,并随时猜测君主的意图。一旦君主显露出好恶,臣下就会迎合君主的心理,顺着君主的意图讲话,君主就会受其迷惑;君主如果把自己......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2)
《韩非子·解老》中提到:“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意思是说:人有了祸殃,心里就会畏惧害怕;心里畏惧害怕,行为就会端正......
-
〓 第一章 惟法独尊,融会贯通法术势(11)
商汤灭夏顺应了历史潮流,值得肯定。不过他的“让国”之举难免有“用术”之嫌,但历史上诸多思想家仍将他作为圣人的代表,将他与尧、舜、禹并列为贤君,大赞他的德才。 另一个成功用“术”既解决了问题又为自己赢得美名的,是齐桓公救邢。 晋君派兵攻打邢国,刚一交手,邢见晋兵势大,马上向齐求救。齐桓公接见了邢国派来求救的使者。因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