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西北丝绸之路的非遗保护
非遗在变化冲击中境况堪忧 古丝绸之路东起中国古都长安,西经南亚、中亚直达欧洲。全长七千多公里,在中国有近四千公里。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开向世界的窗口,在这条道路上,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明交融交汇,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丝绸之路在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文明、科技进步方面发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被中外学者誉......
-
〓 《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目录
《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姜春云主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年2月世界上一切文明的共同基础是生态文明。人类亿万年的历史表明:“顺自然生态规律者兴,逆自然生态规律者亡”。自然生态恶化几乎是世界上一切古文明消亡的根本原因。中国生态与环境保护成效显著,但“局部好转、总体恶化”,“一边治理、一边破坏”的局面尚未根本扭......
-
〓 从沃土到瘠壤:淮北经济史几个基本问题的再审视
【内容摘要】淮北作为国家有意设置的长达数百年的蓄洪区和行洪区,由原来的鱼米之乡演变成了穷山恶水之地,一些社会经济问题往往被误解。淮北产生了许多开业帝王,这些帝王生活的时代正是淮北盛产稻米时期,他们却被林语堂误认为是“啖馍”长大。因超经济强制而无法生存的雇用劳动,长期被误认为“资本主义种子”,与官僚阶层密切合作的商人阶层......
-
〓 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历史:以“东亚模式”为视角
【内容摘要】明清以来,佃户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非常牢固的土地使用权,进而促使其加大了对土地的投入,并广泛地参与地方事务。为了增加收入,以家庭为主的经营性手工业迅速发展,农业与农村手工业相结合成为中国富裕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这个模式促进了人口的迁移,政府也能以此来解决其他生态压力较大地区的社会发展问题。这一模式在18世......
-
〓 “富民”阶层:解构唐宋以来中国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读后
国家与社会关系整体视野下的唐代以前社会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如许倬云对春秋战国和汉代社会、谷川道雄对中世共同体、毛汉光对中古社会结构的研究等都极具代表性。这些研究的共同之处是探讨社会运行形态和构成状况,揭示作为国家与民众间的媒介、在基层社会起稳定和领导作用的社会阶层[1]。而对宋代以后的社会还缺乏这样的......
-
〓 在山东——《四千年农夫》第十章
5月15日。我们乘坐一艘近海的轮船离开上海,向北航行,前往离上海大约300英里的山东省的青岛。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耕作及施肥方法,因为现在在那儿正是耕作及施肥的季节。山东与北卡罗莱纳州和肯塔基州的纬度相同,或者可以说它位于旧金山和洛杉矶之间。 其面积与威斯康星的面积相近,大约56000平方英里。 那儿的耕地面积......
-
〓 寨市:始建于三国的千年古镇
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城向南18公里,便是老县城寨市镇所在地。寨市建城史长达1800余年,留下了安平观铁钟、仰高亭碑、虎谿书院章程碑等一批珍贵文物。近代以来,这里又成为革命战争的重要场所,至今仍留有邓小平征战绥宁指挥所等旧址。天地崇拜盛行 比起新县城长铺镇的喧闹与现代,这座始建于三国时期的千年古镇更显古朴祥和。老人们坐在......
-
〓 中国古代国家起源论的发展及其特征
【作者简介】徐国利,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安徽合肥230039)。国家起源问题是国家观中的重要问题,“国家的定义和起源问题是所有国家观的基础,它直接影响到从哪个角度去认识国家的本质。”(王振海《关于国家起源本质与特性的再思考》,《文史哲》1999年第3期)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史学家对......
-
〓 废物利用——《四千年农夫》第九章
迄今为止,中国、朝鲜和日本农民实行的最伟大的农业措施之一就是利用人类的粪便,将其用于保持土壤肥力以及提高作物产量。要理解这个措施的演变过程,首先要知道,在西方现代农业生产中使用旷物肥料就如同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煤一样广泛。但是,旷物肥料也仅仅是在近几年才在西方国家普及,供给短缺才得到一定的缓解。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东方国......
-
〓 对“大水荒”以往成因的否定和“社会制度成因”的提出
——《制度性干旱》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北方会在短短20年内水源全面枯竭?各种学说虽莫衷一是,但主流的观点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降水减少,气温增高;2、工业与城市用水增多;3、森林植被减少。“雨下少了,水用多了,自然就缺水了”,答案多么“简明”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难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认为这些因素不仅不......
-
〓 宗族、市场、盗寇与蛋民
【内容简介】本文透过耙梳历史文献和运用田野调查,揭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地方人士在使用各种族群标签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复杂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的争夺。在明清时期,在珠江三角洲一些乡镇中,涌现了不少强宗大族,他们拥有大面积的沙田、控制市场和庙宇、举办各种士大夫的活动。这些经济和社会活动,是地方上正在攀升的人群使用的文化手段,用......
-
〓 长芦盐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工具
【内容摘要】长芦盐区古为幽燕之地,西周初期海盐生产已有相当规模,至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长芦盐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生产方式不同。从早期的“煮海为盐”到滩晒、民国的晒盐制直至解放后的集中式盐田生产,彻底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取得了高产、稳产、高效率。【关键词】不同时期;长芦盐业;生产方式【作者简介】王惠仁(1944—),......
-
〓 从南北文化互动看江南地域精神
谈到江南社会的传统意识,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其强烈的“经世致用”倾向,并归之为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其实,“经世致用”并不是实用至上,而是注重从实际出发,开放包容,灵活应变,开拓创新,其中蕴涵的是求真务实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南北文化互动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成为江南社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开放:从“化外”到“化内”从历史的角度......
-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历史上南海区域各民族的互动与共生,编号:JD09-05。【作者单位】张一平, 海南省南海区域文化研究基地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指古代以中国为始发点,向亚洲中部、西部及非洲、欧洲等地运送丝绸等物的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可以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
〓 珠三角盐业与城市发展(序)
作者简介:刘志伟(1955一),男,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两年多前,东莞市举办了一次“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东莞)区域史国际研讨会”,邀我做主题发言,谈谈自己对东莞在珠江三角洲区域历史的角色的一些想法。我在发言的时候,提及东莞作为帝国行政体系一部分的历史,是从设立盐场盐官开始的,国家最初在这里设立的行政机......
-
〓 日本一瞥——《四千年农夫》第一章
我们由美国的西雅图出发去中国的上海,经由北线航行,于2月19日到达日本横滨,3月1日到达上海。此次航行的目的就是了解沿途国家土地耕作以及作物种植的一些情况,并且亲自或者通过翻译与当 Jc,9的农民、园丁和果农进行交流。我们煞费苦心,在一季的不同休耕时间里对同一块地或同一个地区进行多次考察,以便知晓文化或者是耕作方式相同......
-
〓 论家国一体问题
内容提要:在中国和西方古代君主制社会中,都有“君主是民之父母的思想”发生、流传。但西欧的这种思想没有中国的强烈,因为西欧国家还有教会,教皇、神甫、牧师等独占了民之父母的称谓和地位,使得国王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机会减少。中国君主力量强大,特别是宋代之后,明清王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专制君主制,皇帝、官僚被称为民之父母的情况大为增......
-
〓 《四千年农夫》概述
为了给读者最好的视角,有必要先简短地介绍一下中国、朝鲜以及日本的农业活动和习惯。需要牢记的是,现在用来描述、控制和支配西方农业以及工业运作的一些重要因素,对于一百年前的中日韩,甚至全世界的农民来说,都是不实际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美国至今仍是一个地广人稀的、拥有广阔的未被开发土地的国家,无论男女老幼,人均土地占有量超过......
-
〓 永佃制下土地买卖的演变及其影响(下)——以皖南徽州地区为例
四、地租买卖的零碎化、日常化和计价标准的变化地租买卖数量不受田号、丘块的限制,可以随意抽取和拆卖,又无须勘验、交割土地,契据则往往因“同他产相连,不便缴付”,多不验交,地租买卖变得异常灵活、简便。卖主为了减缓田底的流失,通常在满足现金需求、解决家庭困难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零敲碎打的办法,减少每次售卖租额的数量。一般每次......
-
〓 充满魅力的西王母研究
昆仑山以其巨大的空间体量和文化容量横亘在中华文明的土地上,这是一座绕不开的大山。西王母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在时间上,西王母自上古迄今,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其形象也随历史进程发生着复杂演变。在汉代,西王母曾是全国性信仰对象,并随着华人的足迹传播海外。中国人最熟知的西王母形象是“王母娘娘”,她状告孙悟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