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序
王元林副教授获博士学位六年之后,经过进一步深入研究,终于将他精心修改的博士学位论文《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在争取到他供职的暨南大学211工程项目经费资助之后,得以送交中华书局出版。闻知此讯息后,我在高兴之际,也欣然应允为之作序。元林同志是1993年秋由他的家乡陕西大荔县考进我工作的陕西师范大学攻读历史地理学硕士学位......
-
〓 中国还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
一、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政策,加强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例如,日本于1971年发布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我国也于2002年10月29日和2008年4月2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
〓 丁颖教授在稻种起源问题上的探索及贡献
【摘要】一生致力于稻作学研究的丁颖教授,自20世纪20年代因发现野生稻而开启中国栽培稻种起源的研究,数十年,不断丰富材料和方法,论证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纠正了“中国栽培稻起源于印度”的错误。本文旨在探寻丁颖教授在中国稻种起源问题上探索的每一个脚印,展示他的解答思路与贡献。【关键词】丁颖;中国稻种起源;探索历程中国稻......
-
〓 职业分化——《江村经济》第八章
1.农业——基本职业在消费过程中,没有必要把该村的居民进行分类,但在生产过程中,则有职业的区别。根据人口普查,有四种职业:(1)农业;(2)专门职业;(3)渔业;(4)无业。这些职业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没有被划入农业的人也可能参与部分的农业活动。除去无地的外来人以外,对几乎所有居民来说,农业是共同的基本职业。区别仅仅......
-
〓 对北魏均田令的一些分析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五章
一均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大的田制之一,也是全世界田土制度史的一个重要范例。但是,产生这样一种制度的根由是什么呢?要谈清楚这一点,怕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先从传统上看。井田制度是不能恢复的了;几次企图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井田的举措,也都失败了。曹魏的屯田制太峻急,可救一时之急,不可以持久;西晋占田制,遭遇到民族纷乱的严重干扰......
-
〓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曾经是元朝官方文字,现在早已成为死文字。但八思巴文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珍贵。本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推出 “绝学大寻踪:八思巴文”专题,以飨读者。 寻觅八思巴文遗迹听说过八思巴文的人本就不多,见过八思巴文实物的人恐怕更少,为此次报道,记者展开了八思巴文遗迹发现之旅,收获颇丰。隐没山野......
-
〓 试论两汉的土地所有制和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土地制度史论要》第三章
两汉的土地所有制,或者说,两汉的社会经济,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难题。从史料说,无论从数量或质量方面看,都比三代井田时期丰富多了,但可据以论证的关键性、要害性资料和数据,仍然很少。加以字句间的纠缠,这就是陈寅恪氏为什么说“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1】这个话的原由。开国以来,1957年曾有过一个两汉社会经济探讨的高潮,以张恒寿......
-
〓 《农牧生态与传统蒙古社会》后记
本书是一部以蒙古的生产、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来分析传统蒙古社会的著作。现在到内蒙草原去旅游,越来越看不到传统的东西,传统的生活场景往往是故意做给我们看的。传统的蒙古社会当然有必要进行研究,但我有心研究蒙古草原的生态与社会问题是无意的。1992年,我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就对生态史感兴趣。生态史的研究往往要寻找生态......
-
〓 中国还有多少历史文化名城?
一、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世界性的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政策,加强保护规划并专门为之立法。例如,日本于1971年发布了《关于古都历史风土保存的特别措施法》。我国也于2002年10月29日和2008年4月2日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
〓 农牧业变迁及其影响——《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第七章第三节
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除自然原因外,人口的多寡影响土地承载力的变化,而人类要作用于自然环境,必须通过农牧业生产活动,毁林除草,引水灌溉,增肥耕耘,栽培作物,或在草原和水草肥美之地进行牧业活动。正是由于人们进行农牧业生产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土壤、小的微观地形、植被、水文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以下从历史时......
-
〓 试论我国盐税的起源
【内容摘要】本文从“贡”的原生形态着手,分析了“贡”的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过程,并进一步研究了“贡”的动态变化与“盐贡”起源之间的直接关系,从而阐述了我国盐税的起源问题。【关键词】食盐;盐贡;盐税起源【作者简介】黄天华(1950—),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财政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200433)。有关我国盐......
-
〓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后记
抚卷沉思,良久无语。感慨颇多,何及万言!从北洛水滨畔走出来的青年今将步入不惑之年,人生甘苦亦有所体味。而今之所以能研治史地之学并得以初窥门径,与恩师史念海(筱苏)先生、朱士光先生的言传身教,辛勤培养密不可分。在陕西师大风景优美的校园中,十年寒窗,六年都是跟随筱苏先生的杖履度过的。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三记”(札记、读书......
-
〓 对“大水荒”以往成因的否定和“社会制度成因”的提出
——《制度性干旱》第二章
为什么中国北方会在短短20年内水源全面枯竭?各种学说虽莫衷一是,但主流的观点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降水减少,气温增高;2、工业与城市用水增多;3、森林植被减少。“雨下少了,水用多了,自然就缺水了”,答案多么“简明”啊!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不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就难免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本文认为这些因素不仅不......
-
〓 《华北的农村》第三章园艺的分类
园圃者,种菜之所也。古人果木为园,菜蔬为圃,实有分别,后来园圃就相浑了。华北一带都说园,如果木园、菜园,说圃字时就很少了。按泛泛的说,菜园也是农业,似乎无需另谈,可是不然,可以说是完全两事,不但艺完全不同,所种的物完全不同,而其对物质取用的目的,也大不一样,所以自古对此就特别重视。例如《说文》曰种菜曰圃,《周礼·天官·......
-
〓 农具——《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五)
使用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一项进步。工具无论怎样简单,一般来说,可以使劳动者避免受到直接的损伤,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果。劳动所用的工具,变化多端,归纳起来,可以总结成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利用器械,突破体力(特别是手足长度)及感觉器官所受距离的限制;一个是利用一些基本物理原理,提高人类体力劳动的效果,或利用这些原理来驾驭......
-
〓 《华北的农村》第四章谷类(上)
谷类序说华北一带所产之谷类,其种类之多,可以说是甲于天下,地球上任何地区所产之谷类,都远不及华北样子多,所以历来号称百谷。类别已经很复杂了,而每类之中又有许多种,例如高粱之中就又分几十种,谷子等亦然,这总算是我们民族的进化,可是也可以说是不进化。所谓进化者,他所以种类多的原故,当是经过若干年的研究。他研究的目的有四种。......
-
〓 《制度性干旱——论中国北方恶性水源危机的社会成因》目录
提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北方陷入了持续的、规模空前的恶性水源危机。十河九干、大河断流、地下水位大尺度下降;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长时间以来,主流认为,“气候变暖变干、工业用水增多、森林植被减少”等因素是“大水荒”的主要成因。通过深入的量化研究,本文否定了这些成因。本文认为:“包产到户”终结了中国古典农业“......
-
〓 驯养动物——《中国农学遗产要略》(三)
上面谈过,我国驯养动物,和世界上其它古老的先进的民族一样,起始于远古时期,根据最早的文字记录(甲骨文字)来分析,我们的祖先当时驯养了的动物,至少已有马、牛,羊、猪、狗和鸡,可能还有象【1】。后来称为“六畜”的种类,那时都已全备。秦汉以后,黄河、淮河两流域的人们自己新驯养的和由南北各地引入的,有驴、鸭、鹅、骆驼等【2】。......
-
〓 论中国的生产方式与农民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之二一、叙言研究经济史难,尤其是研究中国的经济史,更不知有了多少的困难。经济的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常见在同一的社会里面,包含着许多不同的生产方式,很容易发生误会,错把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当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以乌里亚诺夫对于1921年俄罗斯现存现象的经济关系,是这样地划分:第一——家长制......
-
〓 四川:僰文化属于大夜郎文化圈
——访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 180 期3版“独家报道”文章之一。“夜郎在何方?”一些学者提出“大夜郎文化圈”概念,认为夜郎文化覆盖西南地区多地,范围广阔。中国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等学者还指出,四川的僰文化与夜郎文化颇有关联。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谭继和先生。《中国社会科学报》:“夜郎自大”的典故广为流传。......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