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沈荣华:拔尖创新人才如何产生
CFP供图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等和过去有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讲,我们不缺科研经费,不缺高端仪器设备,但严重缺乏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科技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年轻优秀科学家的成长,也使许多海外高端人才不愿或不敢全职回来。我认为,我国从高层次创新人才政策......
-
〓 李汉秋:人伦情义是年味儿的源头
“要想让过年有年味儿、有吸引力,恢复和保护传统习俗当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为过年注入一种精神力量,那就是人伦情义。”我国著名人文学家李汉秋这样认为。“你看春运路上的人山人海。”他说,“不远千里,不辞劳苦,再苦再累也要赶回家,与亲人一起过年,这中间最根本的因素就是人伦情义。”年味儿承载着民族自信“年味儿淡了。”近年来,每逢......
-
〓 《论语》和中国文化
《论语》究竟是怎样一本书,可以说到现在也没有很明确。孔子许多思想是很好的,有许多积极的意见。书中的许多道理现在还是适用的,如对待人的要求、对待学问的要求等。对 《论语》的研究曾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它宣扬的是一种封建反动思想,不值得学习;另一种认为它包含了古代文学的精华,有许多可以传承的地方。即使是现在,能够较深刻具体地......
-
〓 呼吁一个读《论语》活动——钱逊先生谈阅读国学经典应从《论语》开始
著名哲学史教授、中国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前主任钱逊先生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他提倡全社会成员身体力行,通过阅读经典,培育全社会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国学领域,他尤其注重对《论语》的学习。本刊记者近日就“重读论语”的问题,对他进行了访谈。为什么要提倡重读《论语》?问:钱先生,您是近年来提倡重读经典、是主张要重读《论语》......
-
〓 过年回家是陋习?看问题岂能只重功利
春节回家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方式,尊重它,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应允许它在社会博弈中,逐步调整归位。贸然贴上“陋习”的标签,未免粗暴。一年一度的春运正紧张地展开,网络名人罗永浩在微博上表示:“回家过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陋习。”引来各方争议。表面上看,此观点有合理一面:如大家不是集中在春节,而是分散回家,交通压力将大......
-
〓 怎样让礼回归精神本质?
年终岁尾,送礼大军再一次出征起航,送亲戚、送朋友,送领导、送客户……不少网友在网上哀叹,过年到底送什么?与此同时,各类商家也挖空心思地推出各种礼品,千奇百怪、价值不菲的礼品再一次被人们所关注。针对当下的“送礼热”,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在当今社会,礼正在变质,甚至变态,当礼和利益挂钩之后,它就变成了一种考......
-
〓 国学的当代危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学热”的蔓延势不可挡。从各著名大学国学研究院的设置,到国学经典诵读班的日益火爆,再到地方政府教育、宣传部门的行政支持,无不显示着这股热潮已经渗透到当代社会的各个阶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面对如此乐观局面,当然是无比欣慰。但是,如果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国学在当代面临的危机,......
-
〓 儒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创新是指继承往圣和诸子基础上,度越往圣和诸子,既不是照着讲,也不是接着讲。不管哪种学术文化、哲学理论思维,若封闭自我,自我设限,便是一条自杀之路。创新的核心是儒学哲学理论思维的创新,即理论体系的创新,学术观点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网络普及化、文化多元化的情境下,宇宙性、世界性已成为......
-
〓 国学何须时尚化——从“汉服运动”说起
当代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以文化为资本的新经济时代,商业愈来愈凸现主导社会时尚的趋向。商家的炒作,已经长驱直入到从不以商品论处的国学领域。全民汉服21世纪以来,学术界一大盛事是国学的复兴,一个深藏在图书馆、寂寞良久的学问突然兴起,国学院、国学班、从幼儿到大学的国学教育遍地开花,并很快走向民众,形成社会思潮,这足以说明它已赢......
-
〓 儒学“第四次浪潮”:激辩儒教
《社会科学报》原编者按:伴随着儒学的百年“厄运”,是儒学的数度“挣扎”,近年来,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热可以称为儒学复兴的“第四次浪潮”,与以往港台、海外的新儒家对儒学的心性传统的推崇相比,兹次儒学“浪潮”中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儒学的治世功能的重视,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向,在此背景下,关于“儒教”的讨论就更显得紧......
-
〓 对当前书法“新帖学”热的一点看法
当代书法创作,主要还是针对各类展览赛事而展开的。为了适应展厅的展览效应和现代观众的欣赏口味,参加展览的书法作品,大都注重在幅式章法、字形结构、墨色变化乃至用纸用色等方面求新求异,以打破固有的均衡与常态,意在平面构成式的设计制作中,来满足对视觉张力的需求,有明显的美术化倾向。 当代书法创作,主要还是以继承创新为主流。在“......
-
〓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吗?——评二十世纪末新“化西”论
“近百余年来,中国与欧美文化接触以后,国人时时讨论我们对外来文化的迎拒问题,……围绕着所谓‘西化’作激烈的辩论”(【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4月第1版,第197页)。其实,这百年中,除去“西化”之外,国人还有一种“化西”论,即主张要用儒家文化拯救西方、或在儒家文化基础上“重建新的世界......
-
〓 追星也成学界风
眼下最为抢眼的是一帮明星,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媒体与大众的格外的关注,风头之劲,不出绯闻的总统也无法与之争锋。而明星的耀眼,也并非自己真的有多少闪光之处,主要是有一大帮追星族宠着他们,让他们找不着北了,于是便有某歌星的让歌谜为其系鞋带的狂态,便有某球星对球迷拳打脚踢的勇武亮相。对于少男少女的追星倒也无可厚非,......
-
〓 开展对中国文化总体上的综合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近年来各门学科的研究都在向纵深发展,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可喜局面。为了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适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为人们所乐于接受,深入研究各门学科的民族特点,越来越为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所关注。开展中外同类学科的比较研究,是探讨中国这一学科民族特点的重要方法之一。如这几年来,中外文学......
-
〓 请平民进入史书
2000年1 月1 日在北京的九华山庄召开了全国第一届“1949年的中国”国际研讨会,这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年份,可对这一年的研究却姗姗来迟,历经半个世纪才有了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会议的时间又安排在千禧年的元旦,在步入21世纪的第一天,回顾20世纪的风风雨雨,那是什么感觉? 如果这一年又......
-
〓 语言文字立法是百年大计——访毕可生
毕可生1927年出生,曾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甘肃省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分部副主编。近年来主要研究语文社会学问题,先后发表《汉字社会学研究》、《汉字发展规律社会学考辨》、《走出西方语言学的误区》等论文。记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已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并付诸实施。请您从社会学角度谈谈对......
-
〓 文学批评何处去——当代文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在学科建设,前沿批评,史料发掘,更新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代文学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和影响,使其成为近20年来的一门显学,同时,当代文学研究也引起了国际汉学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当新的世纪已经来临的时刻,当我们有可能平静理智地审视当代文学这一学科的时......
-
〓 “非遗”传承:莫让“绝活”成“绝唱”
严邦镇表演绝活的资料照片。传承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因普遍存在高龄化、后继乏人和生活困难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面临挑战。我们保护“非遗”,首先要保护传人。对“非遗”传承人的保护绝非一时之举,也非一日之功,目前尤须构建更加成熟、科学的传承人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能够赋予“非遗”项目以......
-
〓 圆明园:究竟如何拯救你?
今年是圆明园罹难150周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回顾圆明园300年来的风雨沧桑和悲欢离合,圆明园就像是一面聚光镜,聚焦了三百年来人类现代文明对古代文明的摧残和颠覆,折射出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与丑恶面目。圆明园罹难是中华民族的“国耻”,也是人类社会的“公耻”。圆明园罹难是人类文明的毁灭和人类道德正义的沦丧,是人类良知的“墓志......
-
〓 中国何日有“正装”
中国已经进入无“正装”时代。这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相同的经历和感受,那就是每参加一些正式公共活动时,都会接到主办方的通知曰“请着正装”。但什么是正装?在当下的中国,似乎不言而喻是指“西装”。你若跟对方较真为什么“西装”是“正装”,则显得你不识时务且大大落伍了。“西装”怎么会在素有“礼仪之邦”、“衣冠上国”的中......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