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华简”鉴定可能要经历一个长期过程——再谈对《保训》篇的疑问
一、作伪与防伪之博弈古代竹简文献作伪突出表现在《古文尚书》上,说起来它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西汉成帝时张霸伪造《尚书百两篇》献给朝廷,当时即被识破。而东晋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却蒙蔽了后世无数大学者。南宋时朱熹虽然怀疑此书为伪书,但又担心因此“倒了六经”,所以其弟子蔡沉作《书集传》仍把它当作“圣经”。明中叶梅鷟作《尚书......
-
〓 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
《收获》杂志设立了“走近鲁迅”专栏。我想,这是十分及时的。因为,直到今天,鲁迅仍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具有最大影响的一个,但他同时也是受歪曲、诬蔑、攻击最甚的一个。为了不辜负鲁迅留下的这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现在确是到了应该“走近鲁迅”的时候了。深具讽刺意味的是:鲁迅在晚年最赞美的几个青年作家(包括文艺理论家、翻译家)从四十......
-
〓 创造力与文学的自信
世纪更迭之际,人们都在关注着文学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千年中的前途与命运。二十世纪末文学的日渐式微,引起了许许多多文学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担忧。文学精品和文学大师的出现到底依靠什么?文学走出现时代的低谷到底依靠什么?纵观文学史,真正的文学精品和艺术经典,一定是一个历史阶段人类最高创造能力的体现和表征。法国哲学家德勒兹曾指出,......
-
〓 汉学研究与逻辑的“通”及语言的“隔”之关系
美国哈佛大学田晓菲博士回国在北大作了个《北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近况》的讲座,登载于2000年12月20日第72期《国际文化》。田博士是“当年赫赫有名的神童”(刘东语),我是早有耳闻的。拜读之余,获益良多,也有些感想不吐不快,以就教于田博士及广大读者(特别是对汉学研究有兴趣者)。文章题目是对鲁迅一篇名文的戏拟。此文提及国人......
-
〓 提出我们自己的宗教学理论来——楼宇烈教授访谈录
学生(以下简称“学”):楼老师,请您对于当前中国宗教学——尤其是东方宗教学的总体研究状况作一个概括和审视。楼宇烈教授(以下简称“楼”):宗教学本身当然是一门很古老的学科,但是由于中国近代历史上的特殊情况,宗教学的研究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陷于停滞状态。近些年才开始慢慢恢复。从全国范围来看,1963年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主要......
-
〓 霸王别姬:真实抑或虚假?
2010年11月15日《学习时报》刊发了《霸王别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虚假报道》一文(《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转载)。作者署名张剑锋。我们常说文如其人,笔者读完该文则想说:文如其名。该文乍看起来分析透彻,论证有力,似利剑出鞘,犀利无比。仔细阅读后却发现假设过于大胆,结论过于武断,令人有剑走偏锋之感。笔者是《史记......
-
〓 “历史热”中的冷思考——对话历史学家雷颐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历史都开始“热”得烫手了……自2004年阎崇年在《百家讲坛》历数清朝12个皇帝的身世和死亡之谜后,纪连海、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人把历史话题讲得热热闹闹,各省电视台也纷纷效仿……从《康熙王朝》、《汉武大帝》到《大明王朝》、《贞观长歌》,从严格的史料考证到戏说,吸引了从历史学家的专业视角到普通百姓的好奇......
-
〓 只是“鞋”上去了
请读者不要望“鞋”生义,本文讨论的只是教授名声问题。中国人是讲究名声的,教授更不例外。但这名声好坏也有个价值向度问题。文革电影中,一条“马尾巴”的“功能”经葛存壮老爷子那么一演绎,几乎作为典故流行开来,给教授黑臭名声又添一生动脚注。但那其实只是政治上的名声,教授毕竟还居“臭老九”之首,在“臭味”相投一群中,教授显然不是......
-
〓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校内36位教授,用六年多的时间,撰写了《中华文明史》(四卷本)。作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和此书的主编之一,袁行霈教授在撰写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华文明的历史究竟能给21世纪的人类什么启示?在2006年北京论坛开幕式上,袁行霈教授以《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为题作了主题发言。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之一,......
-
〓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许田:教育改革千万别把老祖宗的东西丢了
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传统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弊端日益显现的今天,从民间到政府,教育改革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2月8日,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所长许田教授在赴美前一天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专访,他对中国正在......
-
〓 话说儒家思想与人权标准
一本月18日上海《东方早报》第16版刊登了一则题为《中国官方首次表态:儒家思想同人权标准同等重要》的消息,消息称新任中国政府在联合国日内瓦的常驻代表何亚非先生于前一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亚洲价值观或者说儒家思想同人权标准同等重要,这两者之间并不冲突,而是一种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在肯定人权具有......
-
〓 儒学与当今全球性三大难题
要了解儒学对当代人类社会有什么意义,先得了解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着一些什么要解决的问题,而儒学能不能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那么,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有哪些呢?我认为,归纳起来有三大问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目前人与自然的矛盾已发展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二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包括个人与个人,个人与......
-
〓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中华文化定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并不一定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可能加剧不同文化传统国家、民族之间的冲突。因此,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共存的讨论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是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而引向和平,还是因文化的隔离和霸权而导致战争,将影响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命运。自第二次......
-
〓 孔子不是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
9名省人大代表联名提出议案,建议在广州海心沙广场立个孔子像。昨天有报道说,消息传出两个小时内网友评论数已有150多条,可惜“大多数为批评的声音”。小子不敏,却亦想战战兢兢地加入“大多数”之列。胡乱猜测,这应该是受了前些天天安门广场那儿已经立了个孔子像的启发吧?那里要干什么不大清楚,这里开宗明义,而且意义非凡,要借此引导......
-
〓 所谓“民国范儿”到底是什么?
所谓“民国范儿”,是一种独立、开放的精神,具体说,就是容易与人合作,但不容易被奴役。我们今天看民国时期的年画或者其他广告图片,会发现那个时代的女性同样信心满满,有独特的风味。最近,台湾与新加坡的媒体都在关注大陆的“民国热”。台湾一家媒体如此描述:“被大陆学者称为‘民国范儿’(范儿,北京话,意谓气质、情调,也有风格的意思......
-
〓 不能欣赏昆曲是知识分子素养上的缺憾——关于保存和复兴昆曲的几点设想
近闻中国昆曲艺术和其他国家的18项文化遗产同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该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还呼吁各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对它们加以保护、保存,俾之复兴。这不但使关心昆曲的人们欢欣鼓舞,就是对昆曲毫无所知的,也颇有人为之雀跃,因这为中国文化的辉煌又提供了一个例证。然而,我想,与此同时必须郑重......
-
〓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
-
〓 儒家能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吗?
新华网2010年12月7日的一则报道让曲阜教堂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官方本是正面宣传,不料却激起民间轩然大波。以十位知名学者联合签署反对书为开端,一些“儒家文化信众”在互联网上发起声势浩大的抵制运动,其余响至今未歇,以电子期刊发送的《儒家邮报》特辟“曲阜建耶教大教堂专辑”,到2011年1月16日已出至第八辑,而在呼吁停建教......
-
〓 加强人文知识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前,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中国想要在二十一世纪步入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必须尽快提高全民的基本素质,否则将是不可能的。所以说,提高全民素质的问题,是一个非常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然而,如何来提高全民的素质?从那些方面来提高全民的素质?对于前一个问题,答案是众所周知的,那就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开展全民教育。......
-
〓 21世纪的佛教有进无退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出现最早的精神文化现象,据考古发现和近代人类学者对一些地区原始部落宗教的研究,一致认为人类思想的起源是宗教,但是那只是一些低级或非常原始的宗教活动,拥有一些精灵崇拜和灵魂不死的初级观念而已。以后由于社会不断的进步,国家的建立和阶级的产生,宗教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部落宗教、氏族宗教、民族宗教、国......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