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物·大家·李祥霆:古琴今声
李祥霆(右一)与查阜西先生(右二)在一起 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岫岩,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琴会荣誉会长(前会长)、国际古琴学会荣誉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理事、中艺伏羲古琴文化中心理事长、伏羲琴院院长、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澳门......
-
〓 学者的坚守与操守——忆业师王庆成先生
【大家】 太平天国研究是一门具有世界影响的显学,至今已持续一个世纪。萧一山、郭廷以、简又文、罗尔纲等前辈筚路蓝缕,是现代学术史上该领域成就卓著的第一代学者。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学者群星璀璨,王庆成先生正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 王先生精于太平天国研究,晚年在晚清华北农村、清代典章制度等领域也颇有......
-
〓 1949—1959:张元济与古籍整理出版
张元济是开创和发展中国近现代出版事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学者、出版家,他树立了一座文化的丰碑。作家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曾这样评价张元济:“在中国的新式出版事业中,张菊生确实是开辟草莱的人。他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张元济去世前,即1949年至1959年......
-
〓 停不下的艺术追溯·潘天寿:自幼习传统
江州夜泊图轴(中国画) 潘天寿在浙江省宁海县,距离县城以北15公里,群山环绕,有一个名叫冠庄的村子,这就是潘天寿的故乡。在潘家院落后面,有一间家族私塾。父亲潘秉璋把他送到这里读书,按照私塾里的要求,潘天寿每日背书写字。或许是天资聪明,或许是刻苦用功,他的学业不久就令先生刮目相看,被树为楷模。1910年,为了让儿子能够有......
-
〓 他将《红楼梦》带进西语世界
——记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北京大学原西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赵振江 【新闻人物】 1995年9月,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时节。 这段时间,可以看到一个身穿短袖圆领衫、年过半百的老师,骑着平板三轮车,来回穿梭在暑气尚未消退的美丽校园,帮着西语系新生拉行李。一些新生看见了还招呼他:“哎,老师傅,帮我们也拉一车!” 当......
-
〓 硬骨头蒋子龙
CFP由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编而成的同名连环画,右一为主人公乔光朴。资料图片 刘备称赵子龙为“四弟”,但凡对《三国演义》略有所闻者大体了解。 天津作家蒋子龙被称为“四弟”,却少有人知。这是黄宗江对蒋子龙的“昵称”。每次见面,他都要和“四弟”紧紧地拥抱一下。 我等当然只能称蒋子龙为“四哥”。 在......
-
〓 庞朴:儒学文化的守望者
资料图片 “游思天人际,幸留高文垂千古;管领绝续间,又伤学苑弱一人。”1月9日20时49分,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儒学泰斗、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庞朴先生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旅程。 谦和君子,大家风度,这是先生留给人们的印象;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这是每个与先生有过学术交流的人对他的评价。庞朴先生的身上有着一股浓烈醇......
-
〓 追梦人刘文英
【求索】 长期以来,提到梦的分析与研究,很多人只知道西方的弗洛伊德和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刘文英先生,一位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研究者,用大量历史文献证明,中国古代几千年不只有神秘的占梦迷信,而且有严肃的梦的探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学者以自己特殊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对梦这种极其特殊而又普遍的精神现象进行了多......
-
〓 毛泽东与岳阳楼史事考述
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诗屏 岳阳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曾经吸引过众多伟人和名人登楼吟咏。毛泽东主席曾多次到岳阳,几度登岳阳楼,与岳阳楼结下了一段缘。 毛泽东在延安回忆“游览了洞庭湖滨的岳阳楼” 关于毛泽东游览岳阳楼的问题,在岳阳民间流传和报刊杂志上见诸文章的不少,但有真凭实据的材料并不多。据说毛......
-
〓 “我只是一名老师”
罗国杰 资料图片顾明远 CFP黄达 CFP 第三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是三位朴实的教授——罗国杰、顾明远、黄达。 大学学习哲学专业的同学恐怕不会忘记,罗国杰主编的《伦理学》是入门必读书籍。 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也荣获了本届终身成就奖。他的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他是......
-
〓 书法通神 临池之范——王阳明书法管窥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被人称为阳明先生。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徐渭曾经说过“王羲之以书掩其人,王守仁则以人掩其书”。王阳明的书法存世量非常少。不过,从他所存的书法墨迹来看,其水平之高,完全可以跻身于有明一代一流书家之列。故朱彝尊称其“诗笔清婉......
-
〓 徐志摩、徐悲鸿的美术观念之争
1929年,民国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举行,全部展品分为七大项:“书画”“金石”“西画”“雕刻”“建筑”“工艺美术”“美术摄影”,总共万余件。为此次展览还印有《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出品目录》和《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刊》,蔡元培为特刊作序并撰文《美术批评的相对性》。另有讨论文章编入《美展》(亦名《第一次全国美术......
-
〓 还忆江南烟雨日——记陶文鹏先生
在壬寅年末的一天,我收到陶公文鹏的微信,陶公在微信中写“祝福只有过一面之缘而终生难忘”的我。收到微信时,天色已经昏暗了,车内只有仪表盘亮着光,看着屏上的文字,我有些感动。我与陶公相识在2004年4月武夷山举办的辛弃疾学术研讨会上,之后再未见面。那次会议在武夷山庄召开,正是春天时节,山间常常云雾缭绕、烟雨绵绵。我印象深刻......
-
〓 新一届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心中有使命 笔下有乾坤
“只要我拿起毛笔,就是最幸福的人,就是离理想最近的人。”这位认真的、专注的书写者孙晓云,今天接过了第八届中国书协主席的接力棒。“以60年不忘初心的躬耕实践,成为感动书坛虔诚的问道者。”第七届中国书协主席苏士澍说。众多书法爱好者通过《书法有法》这本书循本溯源,释疑解惑。孙晓云的这本专著,先后由国内外6个出版社出版,20年......
-
〓 我眼中的名人·顾彬:爱上中国文化的德国诗人
顾彬今年七十岁了。他的许多同辈学者皆已仙逝,而他却“每天骑单车,每周踢足球”,又性嗜登攀,所以至今身体倍儿棒。前些天,他到济南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不似一般学者“晚年惟好静”,刚下飞机,他便背上小书包,马不停蹄地爬山去了。这样的秉性,在忙着整理国故的老先生队伍里,确是罕见。作为享誉学术圈的欧洲三大汉学家之一,顾彬甚至......
-
〓 文艺人物志·崔振宽:寄情山水间 问道笔墨中
已近鲐背之年的画家崔振宽,鹤发童颜,少言寡语,可一聊到绘画,谈兴便立刻浓了起来,满脸的沟壑也一下子平了许多。他的画室在唐人折柳赠别的灞河之畔。我们曾在那里多次深谈。在一次次交谈中,崔振宽的形象渐渐立体饱满起来。 1935年,崔振宽出生在中国山水画的发源地和创作重镇——西安。上初中时,他就在《陕西文艺》《西北妇女画......
-
〓 水天中:融中会西 汲古出新
学人小传 水天中,1935年出生于甘肃兰州,美术理论家、批评家。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美术史研究和美术评论。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研究生部负责人、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报》《美术史论》(季刊)主编。著有《20世纪著名美术家踪影》《历史、艺术与人》《穿......
-
〓 翰墨往事:慈禧的油画像
1904年送往美国圣路易世界博览会陈列的慈禧画像,至今仍藏在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内。 1904年6月19日下午,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正在参加第12届世博会的大清皇室特使团会同圣路易斯美术馆馆长以及美国艺术委员会的几位成员,正在恭候来自中国的慈禧太后油画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最高统治者的油画,而且是由一位美国女画家在......
-
〓 学人小传:刘学锴
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1952—1963年,就读并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顾问。曾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著有《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李商隐诗歌接受史》《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唐诗选注评鉴》等。另发表......
-
〓 走近文艺家·张学浩:从武生到名旦
73岁的他是位居“四小名旦”之首的京剧张派创始人张君秋之子。从小工武生的他,本在武生行当如鱼得水,传承的使命感却让他在40多岁改旦行,一切从头开始。他如地衣一样,紧紧吸附在京剧田园的土地上生长,并在时间之茧中不断磨砺、蜕变,再现了京剧大师张君秋的舞台风采,留下了父子一脉传承的佳话。“这就是血缘啊!这么多唱张派的人,也没......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