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典时光:失散——送海音
林海音(左一)生前与齐邦媛、殷张兰熙、林文月(从左至右)四人每月聚会,她们不仅志趣相投,还合作翻译及出版。《从城南走来——林海音传》三联书店2013年3月第1版 冷、彻骨的寒冷,台湾2月少见的大雨…… 在这样的一个黄昏,我却进退失据地站在台北最繁华的钻石地段一个极端黑暗的路口。愕然、困惑、狼狈,我已兀自站在......
-
〓 俭奢刍议——从司马光家训《训俭示康》说起
俭者,俭朴节约。现在以此为话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可眼下反腐倡廉,雷厉风行,归根究底仍在于立俭:俭字不立,腐败照旧,艰苦奋斗又从何谈起呢? 不禁想起了司马光写给儿子司马康的家训《训俭示康》。文章短小,事体却重大。司马光在回顾自己年轻时即以俭素为美,斥责眼下全社会的颓弊俗风之后,以孔子之言提纲挈领,相继列举......
-
〓 唐诗故事:任蕃改诗
宿帢帻山任蕃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任蕃。任蕃一作任翻,江东人。字不详,生卒年亦不详。《全唐诗》说他是唐末人。《唐才子传》说他是中唐武宗会昌年间(844)在世。任蕃为人刚烈自负。《唐才子传》记他年轻时曾进京赴进士第,落第后他对主考官表态说:“我出身寒素,不远......
-
〓 读书论世·我的阅读半径:经典如幽兰,空谷自芳菲
人近中年,才感受到经典的无边魅力,令人怆然一叹。少时有读书饥渴症,到如今还能回味起那种对书的“饥饿感”,偶尔寻到一本书,总是兴味十足。但在贫瘠的山乡,就连好看的小人书也难以借到,遑论经典?大学时代,虽有足够的经典可以涉猎,却把光阴浪掷在了时髦读物上。在工作后的快节奏时代,又被裹挟入浅阅读的大潮,跌入功利性阅读的泥淖。曾......
-
〓 名人故居:谭嗣同故居——书剑肝胆托昆仑
谭嗣同故居一隅 雪 村绘今年,是谭嗣同诞辰一百五十周年。坐落在湖南浏阳城北正南街的谭嗣同故居“大夫第”,虽然历经百年的风霜雨雪,尽览天地人间的沧桑演变、岁月血火,却依然庄重肃穆、静默矗立,在时空的长廊上思索、凝望。虽临暮冬时节,天空又飘着细细的冷雨,然而当我们走近“大夫第”,看到门前高大的香樟树郁郁葱葱地守护着庄严......
-
〓 舌尖上的《红楼梦》:说茄鲞
旧绘《红楼梦》插图,表现了宴会的场景 《红楼梦》里写了很多菜肴,却不写它们的烹饪方法,唯有第四十一回中的“茄鲞”,不仅细腻地介绍它的制作过程,还把它的主料、配料以及味道等等都描绘了一番,真是详尽之至。由于菜名和制法都新奇别致,因此引起广大《红楼梦》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兴趣,大家都想尝尝这一异味。可是据周汝昌先生说,有......
-
〓 人才史话:魏才秦用与魏衰秦盛
秦孝公 资料图片 公元前225年,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为秦所灭。国家统一系历史潮流,乃大势所趋。问题是,统一天下的为何是秦而不是魏?或者说早灭亡的为何是魏而不是秦? 我们知道,战国初期,魏文侯以李悝为相搞变法,拜吴起为将拓疆土,秦之西河尽归魏国所有。秦简公、秦惠公屡欲夺回失地而未果,反被吴起攻入关中。秦孝公......
-
〓 豆腐跟革命的一点不寻常的关系
豆腐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有人说,豆腐应该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有意思的是,其他的四大发明还有国家在跟我们争,而这个豆腐,连丁点争议都没有。近来,西方世界动物保护主义和素食主义流行,提倡以植物蛋白替代动物蛋白,中国的豆腐,成了一个榜样,让西方人佩服得一塌糊涂。国人到了西方,如果一时没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只要有做豆腐的手艺,就......
-
〓 乌烟瘴气的明成化时代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位网友对明朝十六帝做的评价。对第八位皇帝、宪宗朱见深,那位网友说:“拨乱反正,以德报怨,前期明君,后期乌烟瘴气。”“拨乱反正”,笔者以为可能是指给于谦平反,“以德报怨”大概是说恢复了景泰皇帝的帝号。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上述两件事(算是善事)都是发生在他执政的前期。但是,就像一条线的前半截上......
-
〓 俞樾是如何评价《聊斋志异》的?
晚清大儒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曾对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过比较精辟的评价。其言曰:纪文达公尝言:《聊斋志异》一书,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先君子亦云:蒲留仙,才人也。其所藻缋,未脱唐、宋小说窠臼。若纪文达《阅微草堂五种》,专为劝惩起见,叙事简,说理透,不屑于描头画角,非留仙所及。余著《右台仙馆笔记》,以《阅微》为法,......
-
〓 大家手笔: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人类的知识传承主要有口头传承和书面传承两种方式,而口头传承的历史要长得多。对一些民族而言,历史记忆、知识体系、信仰传承、文艺创造等大都保存在口头传承之中。可以说,文化既保存在文字中,也保存在口头上。相对于语言,文字是“第二性”的,是从语言中发展起来的。换句话说,语言可以没有文字,文字却不能没有语言。在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
-
〓 说古论今:早期文明中的羊崇拜
近日在国家大剧院观看了威尔第根据法国的埃及考古学家马里耶特原著改编的歌剧《阿依达》。很多观众都对歌剧中精良的舞美印象深刻,尤其是那艘巨大的以金色羊头为标志的阿蒙神像船,同布景中出现过的狮身人面像一样,令人立即置身于神秘而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之中,成为歌剧展开的最好背景。 我们一般都比较熟悉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但未必知道羊......
-
〓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夸张
——《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与表达》之十一
夸张是诗歌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它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夸张这种手法产生很早,几乎是同我国古典诗歌同时产生的。早在我国第一部民歌集《诗经》中就出现夸张,如《河广》篇:“谁谓河广?曾不容舠。谁谓宋远?曾不崇......
-
〓 星云大师:修好这颗心
我命在我星云大师:人一生的境遇,往往由于各种因素而改变。有的人由于一个人而改变命运;有的人为了一块钱而生命改观;有的人由于一件事而走出截然不同的人生;甚至为了一句话、一个念头,使人生有天壤之别的变化。转变我们人生的这些因素,本身虽然至为细微,但是影响力却非常巨大,好比将一粒小沙石投掷江海中,虽小却能震动整个江面,泛起阵......
-
〓 范仲淹忧患意识新解
忧患意识不等于杞人忧天,亦非悲观绝望,而是一种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开拓的哲学智慧,它实际上是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人类对宇宙、社会和人生及其关系中各种危机现象的本质认识、价值诉求。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今天它同样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统......
-
〓 马年说马·十二生肖马的象征意义
【作者简介】赵书,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团成员、北京中华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马,属哺乳科动物。面长头小,耳壳直翘,颈有小鬣,尾有长毛,四肢强健,性温善跑。马的远祖是始祖马,即生活距今五千万年的新生代始新世。在十二生肖中,“马”与地支的“午”相配,顺居第七位。2014年是农历甲午年,按《六十甲......
-
〓 国宝华光·丝路·龟兹:从龟兹到敦煌
库木土喇石窟第十二窟后甬道正壁壁画中的汉风佛像。克孜尔石窟第十七窟主室券顶壁画萨博燃臂故事中的中亚商人。克孜尔石窟第一九八窟甬道侧壁壁画龟兹供养人衣服上的联珠纹。敦煌莫高窟第二五四窟中心柱窟主室内景。敦煌莫高窟第一五四窟南壁壁画说法图,体现了晕染法的使用。从龟兹,过玉门关东度敦煌便进入中原;从中原,西出阳关经高昌西行便......
-
〓 蛇的象征意义
人们常常把蛇雅称为“小龙”,以示尊崇。蛇脱下的皮叫蛇蜕,也被称为“龙衣”;民俗农历三月三是蛇结束冬眠、出洞活动的日子,也被称为“龙抬头”。这些都是把蛇比为龙。而事实上,龙也是人们在蛇的基础上添枝加叶想象附会而成的。尽管如引,蛇与龙的地位及敬奉象征意义是有天壤之别的。也许因为龙并不真正存在,人们可以随意塑造龙的形象,而蛇......
-
〓 了然人生的况味——读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开栏的话从今天起,在叶嘉莹先生90高寿的鲐背之年,我们将在“品读经典”栏目推出“叶嘉莹古典诗词系列”。在这位“白昼谈诗夜讲词”的学者眼里,中国古典诗歌,那真是蕴蓄着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好精神情感的宝库,即使放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中,也具有非常独特的生命力。听她品读经典,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诗词的鉴赏,还有每一首诗词背后的穷达兼济......
-
〓 光明论坛·温故: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不仅是我党的优良学风,而且也是中国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品格之一。“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出自东......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