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台随感·诗词里的文脉(二):最是诗中家国情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锦官城的一个四月春夜,或许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被免去参议官的陆游在所寄居的城西南浣花溪畔,奋笔写下了这样一首《病起书怀》:“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一场病一晃就是二十多天,病后初愈......
-
〓 温儒敏:钱理群的学问与脾气
钱理群钱理群的学术起步是周作人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们读研究生那时,还没有什么学分制,课也很少,就是自己读书,有时有个讨论会,由某个同学主讲一个题目,大家讨论,导师王瑶做总结,点拨一下。记得当时老钱讲的就是周作人。老钱看过周作人很多材料,讲得很投入,有理有据,我们都很佩服。后来做毕业论文,老钱就选了研究周......
-
〓 专家学者评论·邹广文专栏:涵养对传统的敬畏之心
无论对于一个民族还是个人,都无法回避“我从哪里来”这一形而上问题。因为人不堪忍受无根的生活,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说的“安身立命”。而“传统”对于我们说来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传统保护着我们,画定着人性的圆周。在传统的浸淫之下,我们面向未来才从容自信,获得生命的方向感。因此,对自身的民族文化传统怀有敬畏之心,对我们的新文......
-
〓 肖克凡:阅读扬州
提起扬州,人们容易想到隋炀帝南下观赏琼花。隋炀帝似乎成了扬州的宿命。从隋炀帝杨广到大清朝乾隆,无论正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不乏皇帝们下江南的记载。圣上们为何不畏旅途劳顿而频频莅临维扬呢?因为有一条大运河。水路行舟,迅捷便利,沿河两岸风光,尽收天子眼底。扬州的宿命不是皇帝,扬州的宿命是大运河。 扬州镶嵌在大运......
-
〓 金台论道·关注传统文化系列谈④:内化于心最重要
近些年,人们日益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穿衣、阅读、欣赏、过节到婚丧嫁娶,都在讲究传统、热衷传统。不过,总让人感觉表演的成分,或者叫外在的形式多了一些,远没有达到内化于心的程度。已故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曾经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狭义文化,指的是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宗教等等;二是广义文化,说的是典章制度、衣食住行、......
-
〓 文化评析:朗朗诵读的城市诗意
朗朗诵读的意义无限,它有利于提升城市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倾听文学,让浮躁的城市安静下来,漾出几许诗意,这其实也是文艺工作者的责任。 有一定年纪的人们,都知道俄罗斯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名字。当年,朗诵他的诗,是一代青年的时尚和荣耀。马雅可夫斯基经常在广场上亲自朗诵自己的诗作,这就是他的“发表方式”。诗歌......
-
〓 非遗教育,做鲜活的文化传承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教改透视】以非遗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的DNA、是我们的根与魂,更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因此,保护传承非遗刻不容缓,而用鲜活的非遗教育打造文化传承的主渠道,则是教育界应该努力的一个方向。非遗教育开端可喜目前,我国已经有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
-
〓 “申遗”花费究竟是多还是少
据媒体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近日透露中国每年“申遗”花费3亿元。我不知道这一数据从何而来、有何依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3亿元绝对是不够的。即便这一数据属实,与中国庞大的自然与文化遗产总量相比,每年3亿元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我国排队等待申遗的项目有200多个。200多个项目一年才花掉3亿元,平......
-
〓 穆森:韩城“申遗”之忧
近期,陕西韩城市政府网站发布《我市启动司马迁祠墓和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随着我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越来越多,公众对于“申遗”的关注也越来越理性化。陕西是文物大省,这些年多有大手笔,成绩有之,教训亦毋庸讳言。故而此次韩城“申遗”,各界在支持之余,未免会滋生几分担忧。一忧重申......
-
〓 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
孙犁(1913-2002) 孙犁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有余,倘若他还活着,到今天,当是百岁老人了。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纪念孙犁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是为了重温先生的文学成就,也是为了认真思索他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精神遗产。 就我个人而言,纪念一位作家的最好方式是回到他的作品。一个作家最深邃的生活,不在他的日常起居......
-
〓 随笔三则:品读庄子·旧时月下的姜夔·人面桃花
品读庄子阅读“庄子”不仅仅是阅读《庄子》这本书,更是阅读庄子这个人。《庄子》这本书和庄子这个人在不同阅读语境里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品读庄子便是从《庄子》这本书里和庄子这个人当中分化出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庄子》一书是哲学的、恣肆的、玄奥的。鲁迅评价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意思说《庄子》一书所呈现的一种汪洋恣......
-
〓 西南联大与台湾
作者(前排右三)与西南联大校友聚会于台北宁福楼台湾清华大学校园内的西南联大校歌碑任继愈、季羡林题词悼梅贻琦等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70周年。台湾“光复”,是抗战胜利的一大成果。查《大英百科全书》中文版第7期词条:“台湾省自1895年4月17日,中国甲午海战清朝失败后,被迫割让给日本,至1945......
-
〓 艺文品聚:中和自然书致远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其审美意识与传统文化思想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对立是指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等等。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通过书法,怎样体会这样的文化思想呢?不妨......
-
〓 光明论坛·温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在谈到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时说:“‘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完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必须坚持同舟共济、互信互利的理念,摈弃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观念。”习主席针对现实问题,引用墨子古语,温故知新,饶有新义。“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
-
〓 大学老师要求新生“格式化”中学所学——懂得远比知道重要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中学时,化学元素周期表在老师的帮助下,变成了同学们口中的儿歌,“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五个一行,朗朗上口。到了大学,化学系教授看到元素周期表被“肢解”成这样,欲哭无泪。这种记忆法完全忽略了门捷列夫创立周期表时,表中一横行为一个周期、一纵列称为一个族的本意。中学时,历史老......
-
〓 国学才华不应逾越高考规则
近日,安徽宣城一高中毕业生凭借《上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书》自荐上南大文学院的消息引发关注。这名高考未达二本线的学生自比“少年钱锺书”,写了长达3000字的文言文,表明对莫砺锋教授学识的景仰之情和跟随先生求学问道的愿望。莫教授也回应,该生读过不少书,是个读书种子。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高校与这名考生联系。 这名考......
-
〓 华夏文明:春秋时代的春与秋
明·《孔子圣迹图·问道老聃》李舫画像 郭红松绘孔子问礼于老子,是一段生趣盎然的历史悬案。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史上两个巨人的对话、中国思想史上两位智者的相遇,更是两个流派、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激发。战乱频仍、诸侯割据的春秋年代,老子和孔子的会面别有深意;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亦颇具启示。公元前五百余年的某一天,两位衣袂飘飘的......
-
〓 铜镜那些事儿(上)
今天,每当我们看到镜子,会习惯性地停下来,仔细照一照,整理一下自己的仪表。女孩子更是喜欢在包包里,随身带着一面小小的镜子,时常揽镜自照。不过,古人可没有如此便利的条件。在玻璃镜走进千家万户之前,中国的铜镜陪伴着我们的先人走过了漫长的时光。镜由鉴来?最初,自然界静止的水面应当是人们用以正容的第一面镜子。但是,铜镜究竟于何......
-
〓 莫使书肆顾人疏
接到快递的电话,说是在网站上订的书送到了,我匆匆下楼去拿,猛然间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在实体书店买书了。 我曾经是书店的常客,逛书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一段时间没去,就仿佛炒菜时忘记放盐,生活过得没滋没味。逛书店于我,就好像去赴一场激情四射的约会,或是开启一段惊喜不断的旅程。书店里那一排排码放整齐的书,就是久候......
-
〓 文化评析:把民间博物馆纳入公共文化事业布局
据媒体报道,日前,位于陕西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馆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是我国首个获此称号的民营博物馆。博物馆是人们感知历史、认识现在、探索未来的重要文化殿堂。驻足凝视一排排文物的过程,就是一个与历史文化对话的过程。博物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中国历史上有过许多文物收藏家,但真正开启博物馆历史的是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