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面对你们特别的告白——东北大学校长赵继在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同学们,又是一年一度的送别,这是欢笑和怅然交织、梦想和希望同在的时刻,也是你们的师长、朋友、亲人满怀欣慰和祝福的时刻。 在典礼之前,我曾浏览毕业名册上每一个名字,体会那背后一个个非凡的鲜活个体在东北大学留下的不同印迹。四年的时光,有欢笑、有彷徨、有梦想、有眷恋。各大教学楼馆,永远会定格住无数个日日夜夜,你......
-
〓 张世英:遥远的想象
郭红松/绘 我不禁自问: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当年竟能在各种轰隆声中静下心来,埋首书丛中?读书与救亡,彷徨与憧憬,苦闷与毅力,激情与冷静交织在一起。 国庆节长假,小儿子晓崧要我同他一起飞重庆,然后租车自驾,旅游川西南边区,我万分高兴。 1941年春,我年届二十,从鄂西山区的湖北联合中学毕业,因大学都是秋季开......
-
〓 傅谨: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
最近,白先勇先生荣获“太极传统音乐奖”,我很荣幸担任他的推荐人。这个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和团体,白先勇先生获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与演出,堪称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典范。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向我们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
-
〓 肖复兴:梨花风起正清明
大概是杜牧那首有名的诗的缘故:“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为死去的亲人扫墓,而且,这一天应该总是下雨才好才对。下着的,是那种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清明雨》。在北方,因为天气干燥,清明这天下雨的概率很低。不过,这时候是真正的春天,乍暖还寒的天气已经过去了,迎面扑来的风都暖......
-
〓 节气·物候·大暑——赤日炎炎夏火克金
小暑之后是大暑。大暑节气一般在7月22日—24日之间,这时太阳位于黄经120°。今年大暑的交节时刻为7月23日11时30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唐代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是这样写大暑的:大暑三秋近,林......
-
〓 书记校长心目中的大学:有关怀有担当
宋永忠 大学应该是这样一个地方,她坚守着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传承文化、为社会服务,与所处的时代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一所理想的大学应该是有坚守的,她恪守着大学的本质,拥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办学理念、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失去自己的根基。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整个社会变得比......
-
〓 伤心人的伤心词——泪读秦观
秦观,古之伤心人。词中浸透着伤心的泪水,充满着揪心的仇恨。掠过花间足带香,手有余味满庭芳。海潮归来雨亦急,轻寒浣纱卧闲裳。鹊桥架梦银河散,柳外凭栏画堂春。莺声影乱千秋岁,雾失月迷踏莎间。一、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说其颜色方面超越其渊源,而冰寒于水是跳出其本有之色,仅仅在其形态方面就是一种质的飞跃......
-
〓 我与传统文化:擦亮蒙尘的传统宝珠
传统文化,代代流传,经久不衰,几千年来被推崇,就是因为它全方位、多角度阐述了“成人”的必要条件我出生并生活在浙江绍兴,是一名9岁小男孩的母亲。古越绍兴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小时候春游,去大禹陵,听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进兰亭,观《兰亭集序》,看曲水流觞;入沈园,在一曲《钗头凤》中,领略不一样的词人骚客情怀。生......
-
〓 文化世象:春节是株没有年轮的树
□ 中国人只要还在意过春节和家庭团聚,中国文化就仍然根基牢固。□ 春节,让时间融入了空间,它成了现代乡愁的载体,埋藏了更多当代中国人的情感密码。□ 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这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乡愁的根基在乡情、在家庭,境界在情怀、在家国。□ 春节要真正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必将超越乡愁......
-
〓 西方精英眼中的“中国梦”
【特别鸣谢】环球时报中国出版集团华文出版社西方精英们眼中的“中国梦”误判不要紧,要紧的是反思。反思是双方的:我们和他们。目前,曾高度自信的西方对于中国的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持久性、广泛性和冲击性,陷入重重困境之中,这困境也引起了不少西方人士的反思,怎样重新认识中国?这也给我们中国人一个思考:解释中国的不再是西方人,而是......
-
〓 来新夏:辅仁四年
上大学是我从上高中起就憧憬向往已久的未来,并做了许多考大学的充分准备。1942年,高中毕业,就面临择校的问题。当时正处在日寇占领时期,京津地区比较有名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北大虽是老字号,但是日伪直接管理的学校,不甘心报考。燕京大学是英、美系统的大学,已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随时将面临被封闭接收的......
-
〓 拒娶公主两例
阅史至东汉,有两则帝王为公主向臣子议婚事,一则发生在汉光武刘秀与大臣宋弘身上,一则发生在一百多年后的汉桓帝刘志与大臣杨乔身上,两则婚事都没成功,但结局却完全不同。《后汉书》卷二十六: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汉光武刘秀)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宋)弘被引见,帝令主坐......
-
〓 阅读,是灵魂的壮游
美国文学之父马克·吐温说:“识字而不读书的人,比起文盲,其实没有占到多少便宜。”书籍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主要载体,是培育心灵圣地的“精神资本”。读书让人生更加丰富更有价值,使民族更加灿烂更加文明。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永远不会沦落为精神世界的卑微者。一个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资本”有多丰厚,从他读过多少书能看出来。......
-
〓 【北大“新生第一课”】传“道”与筑“梦”:大学育人之使命
朱善璐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79至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留校后,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1996年调往北京市海淀区,历任海淀区委副书记、书记,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工作......
-
〓 师为公:避讳趣谈
避讳制度起于周礼,但周代为防止避讳扩大化,仍作了种种限制,如“诗书不讳,临文不讳,二名不偏讳,已祧不讳”等等。但自从秦始皇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之后,避讳的走向是趋于繁苛甚至形成法律;而且连带形成了皇帝的语言霸权。例如“朕”字,本是古代的第一人称代词,自秦始皇后成了皇帝的专有代词。极端的例子是《容斋续笔》卷四的《禁......
-
〓 家风家教大家谈:“敦品励学”与吴氏家风
今年是我的曾祖父吴昌硕诞辰170周年。祖父诗、书、画、印荟于一堂,更可敬的是他桃李满天下,指导培养了齐白石、陈半丁、潘天寿、梅兰芳、刘海粟、陈师曾、沙孟海、王个簃等一批近代艺术大师,可谓门风光璨。 曾祖父一生刻苦、勤奋、锲而不舍,吴氏家风的精髓在于吴昌硕身体力行一辈子的“敦品励学”之精神。 中国美学......
-
〓 学者本色大家风范——宿白先生九十寿辰感怀
宿白先生近照。 沈乃文摄 著名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已是九十高龄,作为他的学生,深为老人家健康长寿感到高兴。虽为考古圈外人,但近些年拜访先生的次数越发多了起来,因为每一次拜访,犹如心灵的洗礼,先生身上所放射出的人文光芒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品德,照耀着我,温暖着我。同时,多年与学界的交往,目睹学术环境的变迁,使我深感先生......
-
〓 文体兴衰之叹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于是,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
-
〓 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委员:要多读经典书
人物素描:郭红松 近些年,各种图书排行榜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一些图书榜对引导人们读好书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大多数图书榜要么把目光放在销量上,要么一味地青睐新出版的书籍,为商业所绑架。这样的图书榜,很容易误导读者,尤其是年轻的读者。要知道,图书的畅销和品质有的时候有关系,更多的时候是毫无关系的。如果按畅销度去读书,会......
-
〓 张同吾:在徐志摩的故乡
去年晚秋时节,在北方已是万木萧疏了,而在江南海宁却仍是杂花生树层林尽染,浓浓的绿荫掩映着红顶楼房,一派幸福安详的景象。 海宁是个神奇的地方,我曾三次登临百里长堤观潮,白光耀眼,惊涛裂岸,声如万马奔腾,状若山倾海翻。我因而理解了:是海洋文化和潮文化,在海宁人聪颖细腻的文化性格中增添了大气、潇洒与果敢,所以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