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门里”曾经的一个“弱人”——“子歇”墓前漫想
不知什么时候也看上了《芈月传》,虽然早知道芈月与春申君黄歇半点关系也没有,但还是被其中两人的“爱”所吸引。趁元旦三天假,跑到古寿春的地盘上去看了“春申君黄歇墓”。 墓在今淮南市赖山集李一矿附近。车子拐到李一矿街道时,看到主街道就是“黄歇路”。问一对老夫妇,他们很熟悉地向东边指着,就在那边,车子再向前开了一......
-
〓 域外杂谈:西方学生的学业压力
一位在国内某酒店从事人事工作的朋友,前不久第一次来欧洲旅行。她住在亲友家,看到这家里正在读大学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地读书,深感惊讶!她说此次欧洲之行,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的是所谓在海外的“留学生”,原来同一顶“留学生”帽子下面,水平千差万别:有紧追全球科研前沿或人文思潮的,也有表面上留学了几年、混了张含金量......
-
〓 镇馆之宝·故宫博物院:东晋王谢风流,墨迹大概只剩它了
寻宝仪 短笛绘 《伯远帖》是一封尺牍,作者是东晋的王珣。王珣是王羲之的远房侄子。书法是王家的祖传基因,王珣的书法也不错。王珣传世作品只有《伯远帖》了——实际上,可信的东晋文人传世书法作品,也只有《伯远帖》了(《平复帖》算是西晋的)。当然,相信无奇不有的琉璃厂或许还可以找到其他的。《伯远帖》前面几句的大意是,我堂弟王穆伯......
-
〓 毛延寿改画误昭君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
-
〓 诗说节气:白露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而凝结成的小水球,因色白而称“白露”。此时人们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经过去,民间常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的谚语,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之快。还有句俗语:“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意思是说,白露前后若有露,则晚稻将有好收成。 写白露的诗,孟浩然的......
-
〓 假如我们不再手书……
资料图片刘军 摄 您还记得小时候被老师罚抄错字的苦恼吗?您还记得用钢笔写作文把错字涂抹成“花脸”的尴尬吗?您还记得父亲蓝色制服上衣口袋里插着的两只钢笔吗?您还记得用钢笔写了错别字被老师或领导修改的窘困吗?大概这早已成为了回忆,唯一能记得的恐怕只是不久前曾用一次性签字笔在信用卡付账单上签过字。 写字,具体说是......
-
〓 林柏松:明月的呼唤
九月的风,轻轻吹过,送来又一个中秋。提及中秋,就让我们联想到月,夜,人,团圆……喜庆之外,那一份荡漾在中秋的清朗悠深,穿越古今,绵延无尽的情意,让亲人和朋友永远感念不已……天涯共此时。明月的呼唤你可曾听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百岁老人的呼吁
马识途近影图为美国“飞虎队”战士 我也有一个梦,一个做了近半个世纪一直没有实现的美梦。做这个梦的其实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几个中国人想和我一同圆这个梦,甚至还有几个美国人也想圆这个梦,一个歌颂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梦。可惜的是一块做梦的中国人和美国人经受不住时光的折磨,大都先后去世,现在健在的只有三位中国人和一位美国人,......
-
〓 “12年苦战”呼唤改革职称考试
近日,著名作家铁流悲情苦战职称考试12年未果的消息,经《人民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报道后,引发强烈关注和热议。为了通过二级作家副高职称考试,铁流年年都要放下手头的创作,努力备战英语和计算机,仅去年就连考了4次计算机。这使他感到苦恼,也非常失落。 对于职称评审,不少单位目前仍然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要......
-
〓 校训的故事·忆述·禚玉群:站着的校训
我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期间都在英国,如今回到清华并在热能工程系任教10多年。从这里出发,又回到这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八字校训一直在我求学和执教之路上激励着我。如果说清华校训是刻在石碑上的静态文字,那么老清华人展现出来的品格和风骨则是站着的校训,栩栩如生,对我影响至深。 清华校训出自《周......
-
〓 文化评析:从“听写汉字”说“手写文章”
中央电视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在广大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这一档节目,开始只是在科教频道播出,随着观众关注度持续攀高,改为一套周五晚8点黄金时间播出,进而在全国,乃至全球华人中掀起了一场听写汉字的热潮。 大赛的帷幕虽然落下,但在键盘时代,深藏于中国人心中的汉字情结却正在唤醒。而笔者则想到了另一面:汉语......
-
〓 何晋:怎样读《国语》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历史上确有左丘明其人,《论语》里记载有孔子谈到左丘明的话:“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可见左丘明在历史上还是个大人物。《史记》中还记载,这位鲁国的左丘......
-
〓 传媒随笔:借鉴传统文论看待网络流行语
资料图片 综观2013年网络流行语的内容取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表示谴责与嘲讽,如“何弃疗”“人干事”“死在编制里”等;一类表示赞赏或感叹,如“光盘行动”“女汉子”“我伙呆”等;还有一类表示困惑及无奈,如“说闹觉余”“累觉不爱”“人艰不拆”等。当然,这是就其主要意向而言,因为流行语往往内含多种义项,如“高大上......
-
〓 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阅读经典的三种方法
塞林格《麦田的守望者》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麦尔维尔《白鲸》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 一般来说,经典是难读的,因为它缓慢、沉闷、复杂,又需要许许多多专业知识。 那么,经典的阅读是否存在方法? 我们在这里展示了三种阅读文学经典的方法:文化史、文学史和精神史的阅读角度。代入感过深是初学者的通病;抛去文......
-
〓 羊之美
“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在中国,大概没有什么文化比十二生肖更普及了。今年是农历羊年,又一个吉祥如意年。在古汉语中,“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说:“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在很多汉代墓葬中都发现了羊的形象,一些表示吉祥善美的字都有羊的影子,如祥、美、義(“义”的繁体字)、善、羡、鲜等。神话传说,女娲造人......
-
〓 品读:金庸小说三题
金庸《射雕英雄传》剧照 资料图片 1955年2月8日,查良镛首次以“金庸”之笔名在报纸上开始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时至今日,金庸的多部作品已经流行60年,今天还是热门书,是奇观。小说人事和金迷话语,成了新兴“社会方言”,也是奇观。对武侠的应然推理或想当然,与金庸作品实然分析天差地别,更是奇观。问题其实只一个:金......
-
〓 名人故居:邹韬奋故居——推开“生活”一扇窗
上海邹韬奋故居 蔡华伟绘初冬的上海,在一个有些轻霾的黄昏,去探望邹韬奋曾经的家。今年,是他120周年的冥寿。裹挟在南北高架路下班的车流中,慢慢驶出徐家汇路下匝道,掉头在重庆南路(原名吕班路)上兜兜转转,寻找着205弄。这条头顶高架道的老马路,在法国梧桐快落光叶子的寥落身影后面,连绵着有法国建筑风格的三层新式里弄住......
-
〓 闵子骞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纼。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出自元·郭守敬《二十四孝》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
-
〓 “神祇”还是“神祗”?
【作者简介】何明凤,男,四川南充人,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07级汉语言文学试验班,现为成都市成飞中学教师。汉语中有些字字形极为近似,人们在使用时常常犯错,“祇(qí)”和“祗(zhī)”就是这样一对例子。“祇”表“地神”义,有时也泛指神灵;“祗”表“恭敬”义。关于“祇”最常见的两个词是“神祇”、“地祇”,但在书报期刊......
-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金石学的兴衰与传承创新
二○一三年湖北随州叶家山一一一号墓出土曾侯方鼎与铭文 资料图片金石学的“金”,主要是指青铜器及其铭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为求将文字资料保存永久而刻于石上,特别是铸于青铜器上,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在汉代时,存于简帛上的先秦文献已相当残缺,故商周青铜器铭文与东周以后的石刻文字资料已尤为珍贵。但......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