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气·物候·大雪——冰封地冻雪片纷飞
“大雪”节气,通常落在公历每年的12月7—8日,这时太阳到达黄经255°。今年大雪交节时刻为12月7日18时53分。这时候,天气进一步变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至此而雪盛也”。其实,比起小雪节气来,大雪节气不一定就下大雪,因为在我国北方,大雪后各地降水量都进一步减少。当然,大雪前后,如果遇上强冷空气前沿与暖空......
-
〓 且说收藏:新建博物馆不能“缘木求鱼”
近年来,各地新建博物馆的热情持续高涨。一些地方纷纷雄心勃勃地提出新建博物馆的构想,希望能通过这一举动,打造当地文化品牌、提升地方文化品位。应该说,在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加大投入,完善博物馆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的举措,就其出发点而言,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新建一座博物馆究竟需要做哪些准备......
-
〓 胡义成:“兮”字探源
中国古代诗歌中“兮”字颇多,越靠近周秦越如此。目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发音如“西”(另说如“嘿”)的“兮”字,是古代汉语词赋中的语助词,大体相当于如今汉语中的“啊”字。至于它的语源,学界一般都语焉不详;它在什么含义上相当于“啊”,在什么含义上又不相当于“啊”,学界也一般都不再去细究,故值得今人再追问一下。我追问的......
-
〓 新语:期待“以存其真”价值的回归
因为商业味儿太浓,北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被排除在今年4月公布的首批历史文化街区名单之外。这一消息近日被媒体披露后,不少人颇感意外。有关人士分析说,历史上,这些地方原是居住区,过多的商业开发并没有使其得到原汁原味儿的保护,没能反映出其原有的价值特性和历史定位。何止是什刹海、南锣鼓巷,从北到南,失控的商业街、同质化的旅游、消......
-
〓 心灵有约:夜宿白鹿洞书院
4月21日夜晚,细雨霏霏,汽车在山谷穿行。车灯照射下,两侧大树林立,树冠枝叶密织如盖,湿漉漉的道路蜿蜒向前。 那远处的白鹿洞书院,是我的,可能也是许多知识分子心中的一盏灯。 山林寂静,唯有溪水潺潺,夜色中终于闪现一片建筑。看守人老万打着手电,将我们引入延宾馆。 延宾馆由南宋朱熹始建,取“握发延......
-
〓 恪守原著的人文精神——关于文学经典的影视改编
文学经典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长期以来受到数字影视媒介编创者的青睐。就“四大名著”而言,既有媒介化改编与呈现的优秀案例,当然也不乏偏颇之作。无论改编对原著的忠实与偏离,呈现形式的单向与多元,都因文学作品本身的价值和不可比拟性,而取得了或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上的收获。 数字影视媒介可以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播和存在形......
-
〓 康熙盛世的历史思考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君主,《清史稿》中称他:“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他开创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康乾盛世”。近世以来,对康熙褒贬不一。康熙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盛世”?这究竟是不是“一次落日的辉煌”?阎崇年先生在本文中所讲述的康熙的功与过,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回味和思考。——编者演讲人......
-
〓 茅盾文学奖作品能成为经典吗?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日前已开始征集作品。茅盾文学奖是当代文学的一项重要的、具有相当权威性的文学奖项,至今已经已走过30多年,评出了8届共30余部作品,其中的一些作品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历经几十年仍经久不衰。有人会问,这些获奖作品都能算是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吗?当然不能以获得茅盾文学奖为标准来确定经典。但这个问题......
-
〓 李春环:不要被“必读”所迷惑
在目前的市场上,不管在什么样的书店,都能够在书的封面上看到诸如此类的字眼:中学生必读、大学生必读、人生成功必读。 笔者不禁要问:这些书籍真的人人必读吗?比如人生成功必读类的书籍,难道不读这类书籍,我们就不能取得成功?答案是否定的。尽管这些所谓的必读书籍有些确实于读者很有益处,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读了这些书籍......
-
〓 光明论坛:师生之间应互祝快乐
9月28日是孔子诞辰日,教育部正在规划将教师节由9月10日改至这一天。网络问卷调查显示,这项规划得到了近七成网友的支持。 孔子是“万世师表”,他与弟子们其乐融融,留下了“孔颜之乐”的佳话。这让我想起了今年教师节的一个情境。教师节当天,我给同学们上课。“今天是教师节——”同学们回应道:“祝老师快乐!”我说:......
-
〓 张丽钧:寒性教育
寒性体质,是中医上的一个表述。寒性体质的人,多会“体惫力乏、气血两虚、狂躁妄动、神昏谵语”。错误的教育,与上述病症何其相似! 针扎、刀划、熨斗烫,揪耳、灌尿、吃鼻屎……虐童花样层出不穷,令我们心寒发指;接二连三的校园性侵,更是悍然挑战我们原已脆弱不堪的神经。我们的教育,遭到前所未有的诟病。 “显性脓......
-
〓 创造未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青春,是人生的精彩华章。我要感谢你们把美好的时光留在了清华。我希望你们从学校带走的,不仅是一纸光鲜的文凭,更重要的是清华四年带给你们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相信你们从百年校庆中,感受到的不只是自豪和欢乐,还有清华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相信你们对宿舍要不要熄灯的讨论,维护的不只是自身的权益,还有对少数人权益和公共契约的......
-
〓 张梦阳:孙犁先生的一封信
1981年春寒料峭时,我和《鲁迅研究》编辑部的两位同事一起到天津访问孙犁同志,向他约请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的文章。 对孙犁我心仪已久,早在北京二中读书时期,就在恩师韩少华先生指导下,迷上了孙犁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和《白洋淀记事》。放在手边,不停品读,有些精彩段落几能默诵。“文革”中我在农村教书时,......
-
〓 文史遗痕:清源小记
清源山上永远坐着两位中国哲人,一位是老子,一位是弘一法师。 老子生前尽管没有到过清源山,但是一本五千言的《道德经》让老子穿越地老天荒,来到晋水泉山。岁月漫漶,没有哪一本文献记载过老子真实的模样,即便是八百年前的人们,也只能根据自己心目中的想象,塑一个老子。 清源山上的老君造像是宋代泉州人的作品。它本......
-
〓 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福克纳《八月之光》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间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多饱满,就有......
-
〓 品智生活·艺术②:狭小舞台,广袤宇宙——浅谈戏剧智慧
戏剧是一门老而不衰、生机勃发的艺术。人类悠久的演剧历史和丰富的表演实践孕育出了深厚而灵动的戏剧智慧。这种智慧不仅使我们在剧场中得到感官享受、情感触动和心灵熏染,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探索一种优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可能性。1、超越时空:虚实互藏、含蓄无尽 戏剧也许可以没有文本,但一定不能离开剧场。文学将生命依附于......
-
〓 品智生活·汉字:“风”情万种
“风”的繁体为“風”,形声字,从虫,凡声。《说文解字》释义:风从八面来,风动而虫生。这里所说的风,当指空气。这里所说的虫,也并非单指昆虫,而是泛指天地间的飞禽走兽,乃至一切动物。故《水浒传》把老虎称为大虫。“风动而虫生”的意思是说,因为有空气流动,世间万物才得以生长发育。在《易经》中,风是巽的卦象,表示无孔不入......
-
〓 猿猴造酒的传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采之记载。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在巉岩林木间跳跃攀缘,出没无常,很难活捉到它们。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并掌握了猿猴的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嗜酒”。于是,人们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几缸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
-
〓 羊之美
“全国十二个,人人有一个。”在中国,大概没有什么文化比十二生肖更普及了。今年是农历羊年,又一个吉祥如意年。在古汉语中,“羊”“祥”通假。西汉大儒董仲舒说:“羊,祥也,故吉礼用之。”在很多汉代墓葬中都发现了羊的形象,一些表示吉祥善美的字都有羊的影子,如祥、美、義(“义”的繁体字)、善、羡、鲜等。神话传说,女娲造人......
-
〓 文化评析:让文化沙龙催生和滋养人文精神
上海有一个著名的“克勒门文化沙龙”,颇有影响。它既有“线上”风生水起的微信平台,又有“线下”风姿各异的主题聚会。领衔者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音乐家陈钢等人。 “克勒”曾经是上海的一个符号,或许可视为class(阶层)、colour(色彩)和club(俱乐部)的“混搭”,由它指代中西精英文化碰撞出......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