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温儒敏:说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
和往年一样,今年高考语文刚考完,作文题就引发广泛的讨论。哪个题出得好?哪个比较差?不少人潜意识里也许还会想,若我上考场,能否应对?一年一度的“热议高考作文”,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注重思辨能力和理性思维,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今年多数高考语文卷的作文命题,都达到比较好的水平。首先,注重思辨和理性思维能力。这是近几......
-
〓 传统曲艺如何觅得“风口”
近期,著名演员陈道明在北京卫视《传承者》节目现场发怒一事引发热议。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赢得喝彩。但青年嘉宾评价这一表演没有创新、没有“个人英雄”;对此,陈道明批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理解不深。这背后,更值得深思的是,高台花鼓之类的传统曲艺与文化为何要上此类节目?传统曲艺与文化在与现代......
-
〓 人民时评:别让对历史的铭记毁于“表情包”
不是所有东西都可以拿来娱乐消费,一个民族如果记不得曾经的痛,就唤不醒今天的梦最近,关于“慰安妇”的话题持续占据舆论热点。先是讲述“慰安妇”老人生存现状的纪录片《二十二》吸引大批观众走进影院,悲情触摸那段充满伤痛的历史;继而纪录片中老人们的截图竟然被制作成“表情包”在网络上出现,引发集体愤怒。两件事,让我们分别看到了尊重......
-
〓 马斗全:说文人气骨
宋人笔记《曲洧旧闻》,记录这样一件事,给人印象颇深,亦颇耐今人寻味: 谢良佐,字显道。韩师朴在相位,闻其贤欲招之而不敢。乃遣其子以大状先往见之,因具道所以愿见之意。 贵在相位,听说谢良佐是位贤士,欲招之而不敢。从“不敢”二字可知,这位谢良佐即使不是风骨凛然,也有几分严正孤傲,至少是不能轻易“招之”的......
-
〓 文化评析:回归“语文学”以赓续绝学
现今于中国学界濒临断绝的这几门学问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的重大意义自不待言,失去了它们,我们将失去理解和解释“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权利和能力。1928年,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之际,傅斯年先生曾雄心勃勃地呼吁要将“东方学之正统”从巴黎夺回到中国。有鉴于伯希和等西方汉学大家技高一筹,不仅懂汉学,而且还通“虏学......
-
〓 学人随笔·陈先达:问题意识与怀疑精神
做学问要培养两种能力:提问的能力和怀疑的能力,我将之称为问题意识和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决定研究方向,没有问题意识,不知朝哪钻;怀疑精神决定研究深度,没有怀疑精神,即使抓对了问题也可能浅尝辄止。 做学问,首先需要研究问题。严格说来,每篇有点意思的论文,都应该或者能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回答一个问题。提不出问题,空......
-
〓 说文谈史:此心安处是吾乡
宋神宗元丰二年,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捕。经多方营救,死里逃生,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的亲朋好友,有多人受牵连,其中宋初名相王旦的孙子王巩,字定国,被贬到宾州,即如今的广西宾阳,监督盐酒税务。宾州当时属广南西路,地处偏僻,生活极为艰苦。王巩南迁,带了家中歌女柔奴同行。三年后北归,与苏轼相见。苏轼问柔奴,岭南蛮荒之地,风......
-
〓 漫谈教育:从哲学教育管窥高校综合改革内涵
培养大师的哲学教育需要反思 高校哲学系所开设的课程其学生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哲学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身份是“哲学专业”;第二类来源于其他专业,比如物理专业、会计专业,在某些深入开展了通识教育的高校,也许有一二年级尚未确定专业的学生。 对于哲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何种哲学教育是成功的呢?有学者认为,“哲学专业办学的首......
-
〓 读书,为了遇见更好的世界
市场经济的名利考验、网络时代的信息浪潮,让这一代读书人也面临“平静书桌”的问题,拷问的是怎样对待精神生活、如何安顿心灵家园。这一时代之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回答暮春,子夜,北京一角。毗邻王府井大街、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内,依然灯火通明。几张书桌,数盏灯光,秒针滴答有声,手指划过书页,颇有“夜深还照读书窗”的意境。一位......
-
〓 东方朔:怎样读《荀子》
在先秦儒家中,荀子是继孔孟之后的另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儒学的集大成者,也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一位世界级的哲学家。荀子其人,质朴明敏,耿介自信,为正理平治致其思,为济世拯民劳其神;荀子之学,根本六经,枝叶诸子,为迂阔故常求其切,为天下纷纷理其乱。对于《荀子》这样一本经典,我们究竟应该怎么阅读?梁启超曾经这样说过,“读《孟子》......
-
〓 一件让人欣慰的事
最近,从网络中获悉一条利好消息:教育部在去年即以正面积极的态度答复了全国政协委员凌孜等11人提出的“关于以孔子诞辰日为‘中华教师节’的提案”,我从凌孜先生那里也得到了她亲口证实。她说,教育部对提案的书面答复说:“你们提出的将现行教师节的日期改为孔子诞辰日,即9月28日的建议,具有积极意义”,教育部认为将孔子诞辰......
-
〓 何雁:昆曲与园林
苏州是水的城市。整个古城河道纵横,水陆相邻,柔橹一声,小舟咿呀,环洞桥的倒影,宛如半湾明月;人行其间,花草娇艳,移步换景,偶尔飘来几缕悠扬的曲调,漾起心底一道道涟漪……那分明是昆曲呵!苏州昆曲颇有江南遗韵,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如泣如诉,委婉多情,如天籁之音,似人间仙曲,忍不住道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何......
-
〓 曹文轩:语文课的几个辩证关系
编者的话 本刊分上下两期选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的点评。文中,他谈到对当前语文课值得反复思量的种种问题,欢迎读者参与和讨论。 最近几年,我一直在参与中国的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听过若干观摩课,编过数部官方的、民间的语文课本和读本。这两天半的观摩,使我学习到、感......
-
〓 与“国学网”同行
每天都上“国学网(www.guoxue.com)”,这个习惯已经有三年多了。最初因为电脑上网不方便,是每天用手机上的。“国学手机版(wap.guoxue.com)”上的“新闻”栏目也就是“国学网”电脑版的“国学资讯”栏目,更是每日必读的。自小就喜欢文科,就喜欢哲学、历史、文学、书法等等中国古典的东西,却没有专门地读过文......
-
〓 网络时代别冷落了经典
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就当下的经典阅读状况发出了呼声。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詹福瑞说:“除了每天读一些浅文化以外,我建议还是多读一点经典。”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也认为,经典书是书中的黄金宝石,“经典才是真正的时髦”。 自人类进入书籍时代以来,经典书就是阅读的首选和重点,这本是常......
-
〓 品味古籍:有意思的文人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人。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戏剧家,还是一个有意思的人。文人当中有所谓君子者,道貌岸然,处处拿捏,年轻时钻营名位,老来则老气横秋,是李渔最看不上的。他一辈子都生活在自由、创造和趣味之中。李渔自幼聪颖,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
-
〓 乔兆军:冬日围炉好读书
三国时有个叫董遇的学者,谈到读书的时间,曾有“三余”之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寒冬时,很多人守在家中不愿意出门,正是读书的好时节。 围炉读书,是很有情趣的。冬日里,关上门窗,寒流、喧嚣、一切芜杂都被关在门外。窗外寒气逼人,窗内却暖意融融,小火炉在飘着淡蓝色的火苗,茶壶在嗞嗞冒着......
-
〓 文体兴衰之叹
许多人会费解,为什么今天的长篇小说热度远胜于短篇,浮躁时代不是更应该把文章写短吗,不是更符合“文化快餐”这个说辞吗?还有,为什么诗人的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整体上不及小说家?于是,值得对文学文体的流变进行思考。 文体的流变显然是有线索可循的——思想的复杂、感情的丰富,迫使文体不断被突破。最突出的例证是中国的诗......
-
〓 两年忠州吏百首盛唐诗
重庆忠县白公祠 资料图片 重庆忠县白公祠与洛阳“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是我国仅有的两座白公祠之一。忠县白公祠临长江依山而建,俯瞰江山,气势恢宏。门联上“遗泽被山川万民长忆贤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诗人”的诗句,道出了人们对大诗人白居易的景仰和追慕。 忠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2300年,是巴文化、盐文化和忠......
-
〓 丹青不负少年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图为千里江山图卷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绢本青绿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北宋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的创举——画学,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硕果之一。 北宋有过三次兴学的高潮,第一次是范仲淹的庆历兴学,直接管理和资助地方州学;第二次是王安石与熙......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