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徽上的马
蒙古国徽蒙古是位于亚洲中部的内陆国,为著名的草原之国,蒙古人的生活中离不开马,长期以来,马在这个国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0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名为蒙古国,新国徽的中心图案是一匹飞奔的骏马。在马的身上绘制了一组传统的“索云宝”图案,象征蒙古人世世代代兴隆永生的愿望。土库曼斯坦国徽土库曼斯坦是位于中亚西南部的内陆国,国......
-
〓 卢恩俊:芒种饯花神
红楼梦图谱 金廷标/绘红楼梦绘本 孙温/绘一说起“芒种”,就有种火辣辣的感觉。历书中说这天“有芒的谷物要收种”,在乡间,芒种成了“忙种”。就像白居易描绘的那幅“三夏”抢麦图:“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男女老幼,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间穿梭奔忙,挥汗如......
-
〓 文化评析:“大师”还有多少文化含量
有良知、有坚定信仰的文化人,应该始终将洁身自好、坚守善美、一身正气、远离丑恶等当做精神底线和艺德追求。 近年来,贪图虚名、权钱交易、结帮营私等丑恶现象在国内文化艺术界时常出现,这种文化腐败损伤了文化艺术的健康发展,而且多与个别领导干部的腐败息息相关。许多文化界人士表示,假“大师”身上有很多耀眼光环,而花钱......
-
〓 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
-
〓 四部经典老片,讲的全是风云兔年
1915年(乙卯年),两种体制的较量经典电影《知音》回首百年,是内忧外患的中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百年,是不甘屈辱的民族从羸弱走向富强的百年。本报为你攫取其中的四个兔年,从中可以看到无数仁人志士为复兴之梦,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的沧桑之路。那些壮丽诗篇,又被一些经典影片忠实地重现,让后人铭记,成为永远不能抹去的回忆。1981年......
-
〓 曾宪年:无为的智慧
“无为”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何谓“无为”?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不敢为”。这里“自然”指的是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是事物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辅万物之自然”包含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认识及自觉遵循;“不敢”就是谨慎。全句大意为:遵循万物的本质、规律而不妄加干预。所以,“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遵循规律、......
-
〓 人生三昧:无比虚弱的强大
在北京潘家园古玩玉器书画市场,真品与赝品比翼齐飞,各有各的消费人群。赝品中,上至宋徽宗石涛张择端,下至启功范增陈逸飞,低仿数十元一幅,高仿数百元甚至数千元一幅。 一天,一位频被高仿的大师去该市场查看自己被仿的画。单从画面效果看,那些赝品跟大师真迹已难分伯仲,甚至一些传神的细节,比大师原画处理得更加细致到位......
-
〓 权威点评·高考作文题:回归语文之美关注社会现实
北京一考点,一名早到的考生在场外复习。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点评人温儒敏 (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汪 锋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增勇 (四川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特级教师)谭健文 (广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特级教师)陈维贤 (北京丰台二中特级教师)每年高考语文特别是作文题都会引起社会关注。......
-
〓 呆若木鸡
“呆若木鸡”这一成语,意思大家都明白,现在一般贬义的倾向比较多,形容一个人呆呆地,来不及有反应,然而,它最初的意思却是说一只斗鸡进入了最佳的战斗状态。原文出自《庄子·外篇·达生》,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纪渻子的人为齐宣王训练斗鸡,常常能够获胜。他训练斗鸡的标准什么呢?如果这只鸡雄赳赳气昂昂,好斗好勇,“疾视而盛气”,......
-
〓 张楚:我们为何还要阅读文学经典
福克纳《八月之光》 有个做生意的朋友,偶然间见我读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不禁皱眉问道:“读这种书有什么用?费时费眼。”当我告诉他每年夏天都要重读一遍《八月之光》时,他看我的目光就不单单是匪夷所思了。当然我也没好意思告诉他,像他这样不读小说不读诗歌的人,只能永远生活在一个单向度的封闭空间里。他们的灵魂有多饱满,就有......
-
〓 卯岁说兔戏
杜彦锋 绘新年以夏历而计恰为卯岁,卯值为兔。说一说与兔相关的戏,祈福兔岁康乐。京剧表演中常出现“行围射猎”的场面,如《铁笼山》(带“草上坡”)、《连环套》等,戏中均上“兔形儿”,随小锣的“扎扎台、扎扎台……”上场,蹦而复跳,别有异趣。《许田射鹿》三个围场下,上“兔形儿”。汉献帝欲观皇叔箭法,刘备即遵旨叫起散板,唱三句,......
-
〓 智海观澜:师道二字值千金
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段话可谓是对师道的最好阐述。中国历史上不乏恪守师道之人,比如刘师培、黄侃。 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被章太炎誉为“国学界的凤凰”。刘师培一家五世治《春秋》,但对《春秋长律》中的历法问题一直没有搞清楚,故迟迟未能......
-
〓 蜀鸡考
鸡蜀渊源今人考证“蜀”字的来源,大都引用《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把字形讲得十分详细。甲文和金文的“蜀”字,确实是上面有个眼睛图案,下面近似柔软的虫身。不过所引诗句,今本《诗经•东山》作“蜎蜎者蠋”,《毛传》释“蠋”为“桑虫也”;就是野蚕。由于最早的蜀王名......
-
〓 好琴多“磨”
谭嗣同十七岁那年的夏天,家里庭院中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中的一棵被雷霆劈倒。九年后,谭嗣同以这棵梧桐树的残干制成了两张古琴,一名“崩霆”,一名“残雷”。“崩霆”琴今藏湖南省博物馆,“残雷”琴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说谭嗣同应召北上与妻子分别之时,两人对弹的就是这两张琴。谭嗣同毕生好琴,曾经收藏有文天祥的“蕉雨”琴,琴铭是“......
-
〓 黄朴民:读史的三个境界
作为一名历史学教学工作者,我在长期的教育与科研实践中,对历史的阅读与解释,始终秉持以下三个基本原则。史学求“真”。内容的真实,方法的科学,这是历史阅读与研究的核心宗旨。回顾和总结历史上的人物、事件、文化,与从事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也需要广泛占有资料,充分尊重事实,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考镜源流,......
-
〓 假如我们不再手书……
资料图片刘军 摄 您还记得小时候被老师罚抄错字的苦恼吗?您还记得用钢笔写作文把错字涂抹成“花脸”的尴尬吗?您还记得父亲蓝色制服上衣口袋里插着的两只钢笔吗?您还记得用钢笔写了错别字被老师或领导修改的窘困吗?大概这早已成为了回忆,唯一能记得的恐怕只是不久前曾用一次性签字笔在信用卡付账单上签过字。 写字,具体说是......
-
〓 光明论坛:将传统文化“讲清楚”
今年八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优秀传统文化提出四个“讲清楚”,指出对传统文化要“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日前,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又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
-
〓 中国美术馆需体现中国精神——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吴为山是中国美术馆第五任馆长,与第一任馆长刘开渠一样,也是一位雕塑家,别看他只有五十出头,却已经蜚声中外。就任馆长4个多月以来,吴为山既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又在思考如何开辟未来,尤其是2015年,他介绍,将有一系列新的主题展览迎接中外观众。记者:近年来,各地的美术馆纷纷拔地而起,在众多美术馆之中,您认为中国美术馆将以什......
-
〓 民族传统应坚守
能够回家与家人吃上一顿团圆饭,不仅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更是中华民族表现家庭和睦、体现亲情关系的一种象征。或许西方人对中国人一定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有些不理解。而亲人倚门望归、游子思乡、把酒言欢,已经不再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而是一种民族固有的文化象征。在中国无论身处天涯海角,每当春节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回归故里与......
-
〓 陈原:过清明在诗歌中徜徉
今年的清明节,我忽然发现,诗格外的火。网上,殷之光、方明、王刚,这些名家朗诵的名篇,令人心潮起伏;“清明节,母亲在喊我”,作为“春天读诗”的第一个视频,余光中的名句令人一次次动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这首不朽之作,有朗诵、有解读,自开春以来,反复传播不绝。同学、同行组成的微信圈,用格律诗彼此唱和,将我们带进多......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