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知味·丝绸之路·唐代长安的“胡风”与“胡食”
盛唐时期的长安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城区面积有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人口近百万,其中长住的外国人有数万人之多。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和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作为横跨中亚陆上商路的东端终点,以及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都城,长安城市挤满了来自亚洲各地的人。”他们充塞着长安的街道,从事着商贸、宗教、文......
-
〓 人才史话·卜式:从牧羊人到御史大夫
资料图片西汉年间,有一个人叫卜式,因牧羊致了富。有了钱的卜式,位卑未敢忘忧国。听说国家与匈奴打仗,国力日渐不支,他就赶往都城,上书朝廷,愿将家产的一半捐给国家。这事在朝廷引起了争议。是啊,一个平民百姓,要将那么多家产捐给国家,所图何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使者前往问询。使者问卜式,你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放羊,没学过为官之......
-
〓 专家主持:如何缩短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刘振天 嘉宾: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吴景深■编者按 11月中旬,在教育部对某“985工程”高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振天得以与此番受邀以境外专家身份参加评估的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吴景深教授进行了深度交流。吴教授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后到德国汉堡工业大......
-
〓 17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多远?
出生在英国,到美国求学,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退休多年后终于在甲午马年的春天再次来到中国。这个景仰司马迁的老先生在中国所拥有的粉丝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许多读者对他的诸多著作耳熟能详,对他从历史的细枝末节和底层个体的命运曲折中探寻社会结构的能力叹服不已。不过他的一场“沈福宗和他的17世纪跨文化之梦......
-
〓 知味·丝绸之路·漫话面食
在中国漫长的饮食历史中,面食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小麦的种植始于公元前7000年左右的西亚地区。对中国而言,麦是舶来品。所以《说文解字》解释麦字为“来也”,“来”是麦的本名,小麦是外来作物,是通过早期的丝绸之路传到中国来的。麦字在商代甲骨文中便已出现,说明距今3000多年前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种植小麦。美籍华裔......
-
〓 从仇士良语看南衙北司的斗争和联合
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读书亲近儒臣。彼见前代兴亡,心知忧惧则吾辈疏斥矣。——《新唐书·仇士良传》唐代后期,随着宦官专政局面的形成和不断发展,朝臣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逐渐激化,开始出现南衙北司之争。但与此同时,因为共同的政治目的,朝臣又时常与宦官......
-
〓 听文物讲长江的故事:玉琮揭开中华前尘旧史
反山M20玉琮 资料图片 琮,一种“外方内圆”的筒状玉器,是中国古代权力的象征。对玉琮情有独钟者绵延古今,其中就包括清乾隆帝,他曾将古玉琮制为笔筒,并欣然题字,“几陪清供,兴怀静赏余”。然而乾隆帝并不知道,他手上这件来自汉代的上古瑰宝,其实承载着远超汉代三千年的岁月淘洗;现如今,以“透物见人”为己任的中国考古学者......
-
〓 新语:胡同有史,城市有魂
胡同,是老北京城的血管和经脉。曾经,达官显贵、市井平民,都在或宽或窄的胡同出入;饮食起居、悲欢离合,都在或深或浅的胡同发生。要问北京城究竟有多少胡同?这里流传下来一句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每一条胡同,有哪些过往,可有人记得清,说得明?北京市东城区最近就在干一件“记住过往”的事——为1200多条胡同撰写“编......
-
〓 徐俊:我的碎阅读
浏览身后的书架,今年读过并留存下来的各类书,不算少。有新书,也有旧书;有书局所出,也有朋友惠赠;有的购自网店,有的是闲逛书店所得。所谓“碎阅读”,一层意思是时下常说的阅读“碎片化”,另一层意思是用碎片时间阅读,还有一层意思是个人兴趣的不太应时的闲碎阅读。平常工作间隙刷微博、读网文,习惯性地浏览专业期刊和一些专著......
-
〓 船上书屋
书屋中摆放的书籍。李应齐摄停靠在巴顿码头的船上书屋。李应齐摄在英格兰中部的特伦特河畔,一艘安静的小船停靠在巴顿码头。肃冬的清晨,白色蒸汽从船舱烟囱内冒出,这艘漂泊在河流上的“船上书屋”准备营业了。船主,也是书店的主人莎拉打开船门,招呼笔者进船舱内坐坐。这真是一间漂亮暖和的书店:两侧高低书架上摆放着各式不同的书籍,其中有......
-
〓 文化评析·文物遗存:每一点丢失都是永失
今天对于历史遗存和历史文物保护,必须要有一砖丢不起、一瓦伤不得的较真,并以对每一个个案的严肃查处、对文保工作绩效的严格考核来体现出这种较真。围绕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商洛大云寺的文保“暗战”,日前因媒体调查报道而浮出水面。数年以来,这座保存极为完整的,以《大云经》冠名的寺庙被卷入商洛市西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寺院内的......
-
〓 文化评析:劣质图书摆上学校书架,谁之责
校园本是书香飘逸、知识荟萃的地方。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图书馆原馆长唐克俊在媒体撰文,指出近年来有大量的低劣图书进入校园,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对教师、学生的各种阅读活动,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也浪费了大量的教育资金。从近年来的新闻中,我们也不难看到类似案例:某县一中学图书室所藏6万册图书,超过六成是非法出版物,一些还涉及......
-
〓 新知|七月十五话鬼节
...
-
〓 人民时评:助“陈尚君”们各展其才
各路人才能否脱颖而出,关键看评价、分配和激励环节是否到位。百花齐放,就得允许春兰秋菊各擅胜场。牡丹再美,也不能成为独一无二的标准,否则必将挫伤百花的生长环境不久前采访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和两位年轻学者,他们用7年时间,穿越回唐亡宋兴中间那70年的五代十国,完成一个大项目:修订点校本新旧《五代史》,用各种文献整理互证......
-
〓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获奖感言·王培军:希望将来为此书做订补
我的这本《光宣诗坛点将录笺证》出版于十年前,是我的博士论文,无论如何,我那时是想象不到十年后的今天会站在这里领取这个奖,获得专家们所给予的肯定和荣誉。虽则如此,我那时在做这个《笺证》时,自己却也是坚信其价值和意义的,也坚信出版后能为同行学者所认可,所以也就充满了年轻气盛的人所常有的那种饱满的信心和热忱。有几次,我甚至想......
-
〓 光明论坛:“龙马精神”与民族精神
关于马的俗语、谚语、成语,可谓洋洋大观,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个一二三。及至马年,频率最高的问候语恐非“马到成功”莫属,而最为脍炙人口的当数“龙马精神”——这也是最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是在马年到来的时候,特别喜欢说“龙马精神”,而不是在龙年。确实,“龙”的威权在中国历......
-
〓 文化评析:“汪国真热”显示大众文学的生命力
4月26日凌晨,著名诗人汪国真因肝癌去世,终年59岁。作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象级诗人,汪国真曾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尤其在校园掀起“汪国真热”,成为一代人的文化记忆。然而,在备受追捧的同时,汪国真的诗歌一直以来也伴随着争议。 在汪国真去世当天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针对汪国真的诗歌价值和文化影响,产生了截......
-
〓 文化评析: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针对“做一个……的动作”之类的冗词赘字,如“拥抱”“接吻”“按摩”“点餐”。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尽皆“拉长”,......
-
〓 清代的马蹄袖
满族原是尚武的游牧民族,在戎马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与方式,其中在服饰上人们就可以看到与汉人服装的大异其趣。清朝以异族入主中原后,尤其是在清王朝建立以后,由于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旗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中原地区,其中体现在服饰上,就使得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饰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
-
〓 代表委员手记·吴为山:活化经典弘扬精神
经典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时代的特征,刻载着艺术家的追求和探索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经典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所以才会成为不过时的作品。就美术而言,大量的经典贮存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库房里,要发......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