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
图为小学语文课文《猴子捞月》插图 资料图片2016猴年邮票三勿石猴。“三勿”意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出自《论语·颜渊》。金羊辞旧岁,福猴迎新春。猴,在中国是十二生肖之一,位列第九,即所谓“申猴”。猴与中国人缘分深厚,自古便被视为吉祥、显贵、驱邪纳福的象征。猴文化是中国生肖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化......
-
〓 立春时节——摘自《四季小品》
天寒到了极点,就立春了。一旦立春,飞雪已像轻盈的梦蝶,开始传递还乡的暖意。它们翩翩追逐在被雨风洗净的屋瓦上,又款款旋融进被细纹染绿的池心里。在雪蝶飘飞中,接穗的檐冰开始滴溜了,那滴溜被玫瑰红的阳光照成珠线,珠线相连而为水帘,风吹帘动,珠红点点,琳琅满目。此时田野尚还袒露着,但已散发出初醒的唇香;岗上的荆丛在不知不觉中繁......
-
〓 时令漫谈:春来说杏
杏树在我国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甲骨文中就有“杏”字。《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的记载;《礼记》记载可食用的1000多种果实中,也有杏;《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载了杏树的栽培,还有“杏可为油”,“杏子仁可为粥”的记述。 与“杏”有关的地名也很多。据说以“杏花村”为名的地方,全国有几十个。杜牧的“借......
-
〓 藏品的故事:话猴
马上封侯(泥彩塑,陕西凤翔,中国美术馆藏)大闹天宫(中国画) 刘继卣 中国美术馆藏美猴王(玩具)喻湘莲 王南仙 中国美术馆藏献果(中国画) 齐白石 中国美术馆藏在十二生肖之中,猴因其轻灵黠慧颇得世人喜爱。猴在民间文化中还寓有吉利之意,因“猴”与“侯”谐音,“侯”是古代爵位。《礼记》云:王者之禄爵,公、侯、伯、子、男,“......
-
〓 中国话语·传薪绝学:“冷门”甲骨学代有传承
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绝学”指濒临灭绝的重要学问,它们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来龙去脉和流转变迁。即日起,本报开设《中国话语·传薪绝学》专栏,邀请“绝学”的学科带头人、研究专家,述析“绝学”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困境,关注新时期复兴“绝学”的探......
-
〓 故人情:悼陈超
陈超走了,以一种非常规的方式。 消息来得太突然,太急促,让人难以置信,但是,却又千真万确。千真万确得如同黑夜里的一声巨响。 印象中的你头发有些蓬乱,总是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在诗歌会议上偶尔遇到时,我们会相视一笑,你的笑质朴温厚,甚至有些羞涩,让我感到你内心的细腻和丰富。你的发言温和而尖锐,友善而深刻......
-
〓 家风家教大家谈:拉锯推磨与我的“长征”
记得刚记事时,爹跟我讲起红军长征的故事,当时我不懂什么叫长征,只是记住了一些叫红军的人不怕困难走了很远很远的路,最后胜利了。长大了,读书了,懂事了,明白了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英雄故事后,对我爹讲的这个故事却产生了想法:这么一个农村木匠,他的作为无论如何也和红军长征没有任何关联,而且远着呢! 上五六年级时候......
-
〓 一曲《琵琶行》可以很有趣
白居易名作《琵琶行》,是许多中小学生必背的经典。但是600多字的长诗,也是“背哭”了一代又一代人。不过,最近有一批90后艺术生把《琵琶行》改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流行歌曲,歌曲视频一上传网络就被点爆了。把传统诗词改编成流行歌曲,《琵琶行》并非第一例。比如岳飞的《满江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先后被改变成......
-
〓 远去的背影:纪念,是为了更好地继承
明暗交替,斗转星移,又是一年。回望即将过去的甲午马年,有一批学人逝去,留下一个个背影,在我们的哀思与追忆里,渐渐远去。吴小如、田余庆、俞吾金、郑杭生、庞朴、汤一介、方立天……在热闹的时代,这些名字,对很多人而言显得陌生,甚至是第一次听闻。然而,这些“默默无闻”的名字,却在社科领域里创造了学术的高度,代表着思想的锐度,体......
-
〓 柴小桠:自清
自然界总有类似山谷深潭这样于无意中给予人们启迪的事物。在暴风骤雨的肆虐下,山谷深潭面对泥沙落叶的侵扰,却能以自身强大的自净能力将其沉淀,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洁清。以此推及于人,一个自清的人,必定是能够摆脱生命困难、摒弃俗世纷扰的有内涵和深度的大写的人。 12岁成为青瓦台第一千金,22岁代母行使第一夫人职责,6......
-
〓 家长“拼孩子”为了谁的梦想?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恰好是周末,许多孩子却仍将忙碌。“我要去上跳舞班”“我要去听英语课”“我要参加围棋决赛”……一些孩子早已忘了,上一个“无忧无虑”的儿童节是在几岁。 重重社会压力之下,家长把“拼孩子”变成了一项艰巨的事业来完成,由此也造成了教育的“渐进式扭曲”。 孩子能上重点大学是多数家长的期望,......
-
〓 官腔、八股及其它
在上班的时候,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官场陋习之一,就是官场八股,在一堆冠冕堂皇的、神圣的、无比正确的、被无数舌头磨得光滑顺溜的词汇中,藏着说话的人想表达的那点意思。于是就猜,就领会,就有一大堆的理论家来解释其中的深义。这形成一种思维方式,用电脑语言讲是一套“专门程序”,让你一看见这类文字,就习惯性地去猜、去领会这些大......
-
〓 心灵有约:樱桃之美
朱樱春就,所以,樱桃是最早成熟的果实。 我喜欢“朱樱”这个称谓。“拨醅争绿醑,卧酪待朱樱”,这是刘禹锡的诗句。“醅”是未滤糟的酒,“拨醅”就是去糟,滤去糟,就变成了美酒绿醑,“醑”即为美酒。“卧酪”则是发酵成的牛羊乳,即今天的酸奶。唐朝人很迷恋于享受。 李时珍这样解释“樱桃”这个名称:“其颗如璎珠,......
-
〓 新论:读懂青年就是读懂未来
青年一代的需求潮流、阅读版图、思想生态正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变。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们需要跟青年谈谈”阅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人。“得青年者得天下”,这已经是举世共识。变化着的时代造就着不一样的青年,而不一样的青年也将成就不一样的世界。如果说21世纪的头十年,青年一直在寻找路径:“我们要跟这个世界谈谈”;那么2......
-
〓 邓门问学记——追忆恩师邓绍基先生
邓绍基先生,摄于2010年 我是邓绍基先生的再传弟子。我的导师李玫老师是邓先生的学生。在我读硕士的时候,李玫老师曾经带我在所里见过邓先生,邓先生和蔼可亲,勉励我努力向学。我考上博士研究生后,2010年1月初的一天,李玫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让我联系邓先生,说邓先生找我,原来是邓先生问我能不能帮他找一篇他在20世纪60......
-
〓 蜀鸡考
鸡蜀渊源今人考证“蜀”字的来源,大都引用《说文》:“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把字形讲得十分详细。甲文和金文的“蜀”字,确实是上面有个眼睛图案,下面近似柔软的虫身。不过所引诗句,今本《诗经•东山》作“蜎蜎者蠋”,《毛传》释“蠋”为“桑虫也”;就是野蚕。由于最早的蜀王名......
-
〓 桐城三章
六尺巷一条不足百米的小巷,静静地立在月光里。两旁樟树浓郁、桂花清香。仅仅宽六尺,却量出了比天地更宽的人心,包容了比时光更广的胸怀。桐城人喜欢在这小巷里行走。一个人时走,一群人时走,外地来客时走,寻古访幽时走……走着,走着,这小巷里那四句二十八字的诗句,便走出了小城,走进了线装史书,走向了大千世界,最后,走成了一段关于和......
-
〓 人民论坛:接过老兵手中的枪
“我们不怕死亡,就怕被遗忘。”这句抗战老兵的心声,曾让无数国人心里五味杂陈。当他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发的抗战胜利纪念章,当他们行进于受阅方队最前面举起颤抖的右手敬礼,当他们步入抗战胜利日专题文艺晚会现场时全场自动起立鼓掌,“怕被遗忘”的担忧或许不复存在——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浴血奋战的英雄,党和国家从......
-
〓 快人快语:没有常识,谈何见识
“你们可能有很高的知识,但对于我们传承的文化,你们连常识都没有。因为没有看过,你们就否定他们的存在……”近日,演员陈道明在电视节目《传承者》上的这席话,在网络上赢得一片赞同。这本是一场由山西稷山高台花鼓引发的争论。稷山高台花鼓有上千年历史,农耕文明时期人们以鼓乐祭拜,祈求五谷丰登,如今,它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 陈众议;中文与想象力
近来有一股思潮甚嚣尘上,其核心在于认为中文(一曰方块汉字)像一个猪圈,圈住了国人的思维和想象力。这种谬论虽不新鲜,然沉渣泛起大有因由。 先说它如何不新。本人愚钝,记性也不算好,但多少读过些书,且对有关论调有点印象。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其间或其后就有人宣扬过废黜中文。其中钱玄同先生是这样说的,中国欲得新生......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