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牡丹说起
春夏之交的季节,正是洛阳牡丹花盛开之时,例有赏花的盛会。有一位诗人如此吟咏——举国如狂且莫嗟 中原自古属繁华也随四海人潮涌 万里来寻富贵花诗写于1992年,略带伤时之慨。我也未能免俗,两年前曾一度随人潮到洛阳,慕名入牡丹园巡赏一过,因为来迟了,各色品种的牡丹渐渐褪色,但是仍争艳斗丽,令我倚栏细赏,留下难忘的印象,虽然“......
-
〓 光明论坛·温故: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016年6月2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话,出自学生记录其言行的《传习录》。其中......
-
〓 干部谈读书:以读书“索道于世”
读书,能润泽心灵,能提升本领,能纯洁操守。有了书香的浸润,人的精神世界才能丰盈起来十六年前,我从海军某雷达旅政治部调往一海岛雷达站任指导员。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政治教育课讲好、讲生动,让大家有所收获。胸无点墨,何以感染他人?于是,伴着小岛的婆娑树影,听着隐约涛声,每晚在那盏微黄的灯光下,我循前人之迹、探历史之幽、思古今......
-
〓 光明论坛·温故: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中强调:“法律的生命也在于公平正义,各国和国际司法机构应该确保国际法平等统一适用,不能搞双重标准,不能‘合则用、不合则弃’,真正做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语出儒家经典《尚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
-
〓 “年度流行语”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且行且珍惜”“你家里人知道吗?”“萌萌哒”“有钱就是任性”……当2014年进入倒计时的时候,媒体盘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网络流行语,既带给人们一种亲切感,同时又让人感觉有点儿淡淡的忧伤,在这些网络流行语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寿命都很短暂。随着新一年的到来,它们就会被新的网络流行语所代替,提醒着我们,这一年又要悄然逝......
-
〓 文化评析:挖掘好“丝绸之路”这座文艺富矿
电影《功夫瑜伽》讲述了一位考古学家被古地图吸引,在中印两国之间寻宝的故事。该片票房可观,大陆地区票房累计已近17亿元,在海外也不断打破多地票房纪录。片中,考古学家致力于发掘和保护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并一直痴迷于摩揭陀国消失的宝藏,丝路风情为本片增色不少,成为一大亮点。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上含有丝绸之路因素的文艺作品不少......
-
〓 人才史话:“爱才”不等于“宠才”
古代的帝王,通常把得力的将相视为左膀右臂,称为股肱之臣,高爵厚禄,信任有加。但由于其中有不少人得宠后自负其功,骄横跋扈,有失检点,造成极为有害的负面影响。 关羽是蜀国乃至整个三国范围内拔尖的将才,但就秉性而言,关羽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特别是恃勇轻敌、居功自傲等致命弱点,使得他后来的结局很惨。对于关羽的“软......
-
〓 青丝白发忆春风——纪念恩师罗国杰先生
1999年9月罗国杰(中)在伦敦Gresham学院参加中英伦理学研讨会上发言,姚新中(左)为其翻译。 2015年3月9日上午7点22分,罗国杰先生静静地走完了他的一生。作为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杰出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罗老师的思想和人格影响或塑造了伦理学领域里的几代学者,也是我终身难忘的恩师。 我的本......
-
〓 17世纪,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多远?
出生在英国,到美国求学,一生研究中国历史的著名汉学家史景迁,在退休多年后终于在甲午马年的春天再次来到中国。这个景仰司马迁的老先生在中国所拥有的粉丝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许多读者对他的诸多著作耳熟能详,对他从历史的细枝末节和底层个体的命运曲折中探寻社会结构的能力叹服不已。不过他的一场“沈福宗和他的17世纪跨文化之梦......
-
〓 天灾与“洪武之治”
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明史·食货志》)。清康熙帝曾嘉其“治隆唐宋”,后人誉之为“洪武之治”。事实上,明洪武时期,天下初定,百废待兴,天灾频发,民生多艰。但也正因为如此,明太祖朱元璋“宵旰图治,以安生民”......
-
〓 选择——摘自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2013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开栏的话 临近7月,大学校园迎来了毕业季。告别的泪水,真诚的祝福,交织着毕业典礼上师长们的语重心长。为此,我们在这个特别时间段里开设《校园·毕业季》栏目,为毕业心情筑一个放飞的花园。首篇,我们推出《选择》一文,摘自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该校2013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致词。在张校长充满才情与气势的排比句中,......
-
〓 杨雪:中药里的西方元素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的中药方里,其实有许多来自西方的元素。比如“乳香没药散”。 “乳香没药散”见于明代《普济方》:乳香、没药、当归、砂仁、枳壳(米炒)、甘草各等分,研末内服,主治跌打损伤。《本草纲目》云:“乳香活血,没药败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还有的医学书籍记载说——乳香,......
-
〓 文史遗痕:驿路梅花
花瓣纷纷扬扬地飘下来,像一层层的云,驿路在云中伸展。地上片片白了,说不清是雪还是梅。馨香随着山风灌得满怀,深吸一口,就吸进了梅岭诗意盎然的早晨。 梅的降落,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梅的落是有声音的,每一个声音或都不同。路石有的凹了进去,凹进去的地方积的梅也多,梅下面是雪,雪化了,就把梅粘住,像一朵大梅花。 ......
-
〓 今日谈:让文化遗产融入生活
6月11日,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发出呼吁,“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文化遗产如何告别孤芳自赏,商业开发怎样把握好度,再次成为人们思考的现实命题。诚然,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走入百姓生活,离不开商业开发。然而当下,有不少文化遗产从遥远的历史走来,遭遇了现代商业的尴尬。某些极具特色的古城古镇,因为过度商业化而异化成庸俗......
-
〓 登上国学船扬起理想之帆
2009年,结识了国学网。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对我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我试着去了解,去思考。同时有一个直接的原因:是随着我新浪博客在时间上的延伸,我关注到博友们对国学都有较好的了解,那我也有必要加强国学学习了。从心理角度上来讲,结识国学网的情缘是儿时的情结。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每位国民无不要受其影响。蒙学、儒学、佛学、释......
-
〓 明清两代“服妖”多有王公贵族以穿乞丐装为时尚
在中国历史上,伴随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会有一套固定的程序化的服饰制度。香港文汇报今日刊文称,这种制度不但为礼教所维护,而且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不敢轻易逾越。然而随着社会风尚的变化,尤其是当一个王朝的控制力日渐减弱的时候,人们对服饰求新求异就会成为一种必然,从而引起正统人士的不满,谓之“服妖”,甚至以为是亡国之兆。明清......
-
〓 书林一叶:卞藏本《红楼梦》与藏书家刘文介
2012年10月,上海《红楼梦》研究者王鹏发现并购得《红楼梦》卞藏本题记作者刘文介的手稿《孟晋斋藏碑目》,为长达六年的卞藏本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详见笔者2012年11月1日在本报刊发的《卞藏本确为〈红楼梦〉古抄本》)。日前,王鹏进一步查得刘文介档案资料,并访得刘文介后人。一度湮没无闻的藏书家刘文介及上元(南京古......
-
〓 谈徐渭的大写意画
徐渭(1512—1593),字文长,号青藤,是我国十六世纪杰出的文学艺术家,他在文学、诗歌、戏曲和绘画史上都占有继往开来、推陈出新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绘画方面,对后世四百多年的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郑板桥说:“徐文长、高且园两先生不甚画兰竹,而燮时时学之弗辍,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文长、且园才横而笔豪,而燮亦......
-
〓 评论员观察:人生马拉松何须“抢跑”
更加尊重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注重精神培养,让成功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元,我们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时值开学季,有关教育的话题格外引人关注。近期,上海一位68岁退休教授撰写了一篇有关“幼升小”的文章,在网络空间引发强烈共鸣。文中写道,上海有个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则是“青蛙......
-
〓 古书中的“呵呵”
陆灏《听水读钞》中有篇《陈寅恪的“呵呵”》,说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中,不止一次用到“呵呵”二字,很有感慨:“陈寅恪给人的印象是个严肃古板的老学究,而在其史学著作中,居然出现‘呵呵’字样,可见他也不乏俏皮风趣。”《东方今报》副总编辑曹亚瑟先生曾撰文说:有网友查“呵呵”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他本人查遍......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