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柴小桠:自清
自然界总有类似山谷深潭这样于无意中给予人们启迪的事物。在暴风骤雨的肆虐下,山谷深潭面对泥沙落叶的侵扰,却能以自身强大的自净能力将其沉淀,努力保持着自己的洁清。以此推及于人,一个自清的人,必定是能够摆脱生命困难、摒弃俗世纷扰的有内涵和深度的大写的人。 12岁成为青瓦台第一千金,22岁代母行使第一夫人职责,6......
-
〓 徐俊:我的碎阅读
浏览身后的书架,今年读过并留存下来的各类书,不算少。有新书,也有旧书;有书局所出,也有朋友惠赠;有的购自网店,有的是闲逛书店所得。所谓“碎阅读”,一层意思是时下常说的阅读“碎片化”,另一层意思是用碎片时间阅读,还有一层意思是个人兴趣的不太应时的闲碎阅读。平常工作间隙刷微博、读网文,习惯性地浏览专业期刊和一些专著......
-
〓 雒三桂:八月十五啃月饼
在我少年时代的记忆里,中秋节虽然不如春节热闹,却也非常温馨。 对于河南北部乡村的乡民而言,“中秋节”是一个书面称呼,乡民们并不知道,而直呼之为“八月十五”。虽然这一晚的月亮非常大、非常圆,在看惯了明月的我的心中,却并不觉得比其他月半时的月亮更大更圆。内心最盼望的,是八月十五的特殊食物月饼。在普遍穷困的年代......
-
〓 中国古琴史话(八):元
由宋入元,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科举的废除,更是对汉族文人的心灵、思想和精神追求产生极大的伤害。元代隐逸风气的炽盛,造就了雅洁淡逸、苍茫沉郁的元人山水,而古琴音乐则成为这些文人心灵的慰籍。元四家中的黄公望、王蒙、倪云林、吴镇都爱好古琴。如倪云林藏琴极丰,他隐居于太湖边,日以琴、书、画自娱,他的画风天真幽淡,萧杀寂寞,自有......
-
〓 中国古琴史话(七):两宋
宋代帝王均十分好琴,宫廷中设有琴待诏。太宗赵匡义(976—997年)在至道元年(995年),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别造新谱三十七卷。命待诏朱文济、蔡裔给人们演奏。徽宗赵佶(1101—1125年),更是嗜琴如命。他曾搜罗当时南北名琴绝品,并专设“万琴堂”来收藏这些名琴。其中最为名贵的是唐代雷威所斫的“春雷”琴。宋徽宗精于弹......
-
〓 学人随笔:哲学论著要有“烟火气”
我是读者,也是作者;喜欢读,也写写。作为读者,我喜欢理深词丰、耐读能懂的东西;作为作者,又会专注自我,陷入生僻冷怪以为高的误区。作者与读者心不相通,是作者尤其是哲学论著作者的大忌。 当然,并不是任何读者都能读懂任何哲学书;也不能要求作者写的哲学著作和文章,任何人都能懂。术业有专攻,文化水平有高低之分,有专......
-
〓 “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台北“素书楼”上忆钱穆
台北阳明山麓、外双溪畔,“素书楼”见证一代国学大师钱穆的晚年生活点滴。钱先生寓此22年,著书30余册,开课17载,小楼客厅成为孕育一代学人的文化园地。笔者日前沿外双溪,走进东吴大学校园,探访钱穆故居。小院敞着两扇朱门,上题“素书楼”,正是钱穆遗墨。门后曲径通幽,拾级而上,枫树夹道,修竹相迎,尽头即是一座二层小楼。“一园......
-
〓 干部谈读书:营造爱读书的领导环境
知识可以养兵,读书有助带兵,读书学习的领导环境正是新型军队建设必不可少的营养剂30多年前,我穿上军装,成为一名军人。不少人以为,军人抓“枪杆子”,离“笔杆子”很远,甚至对文字、书本有天然的陌生感。从当兵到成长为一名军队政治主官,军龄越来越长,工作越来越重,但读书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马克思曾说,“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
-
〓 一家之言:提高古诗文学习的质与量
安徽合肥一所小学的学生正在背诵古诗词。CFP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因为它包容着这个国家、民族遵奉的信仰、价值观、风情和习惯,它的应用水平体现和直接影响民族的教育、文化和素质,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孕育民族情结,弘扬民族文化都有极强的凝聚、教化作用。经典古诗文本身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
-
〓 《我在故宫修文物》——大众视角透视“工匠精神”
按照常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往往难与电视剧、电影及综艺节目等影像“娱乐”形式媲美,然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个只有三集的纪录片却出人意料,仅在某一视频网站上就获得了超过200万的点击量,在一向以苛刻著称的某评分网站上也达到了罕见的9.4分,而片中儒雅的钟表修理师更是成了新一代“网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部投资150万、由......
-
〓 且说收藏: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
地球上到处都是石头。每个文明都曾经历过石器时代。世界各地的石头文化也都很发达。但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在中国的土地上,渐次出现了以玉为代表的石制礼器。从那时候开始,中国的石文化与其他文明的石文化产生了差异,并最终确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属性。在大量接触、利用、加工、处理石头的流水线上,我们的先人面临一个难题:如果石头过于柔软,......
-
〓 历史上的“吃喝风”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夏代最后一个国君桀,《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可是好景不长,商汤兴师问罪,夏亡商兴。商代末年,商纣步夏桀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
-
〓 杨振宁:科学之美与艺术之美
科学与艺术,都与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美广泛存在于科学与艺术之中,但美的类型却不相同。科学发展的阶段性非常明显,人们对于科学之美的认识,也是逐步攀升的。比如虹和霓,几乎人们都见过,而且初见之下,连小孩子都会觉得美,因为这是一种直观的审美感受。然后,人们才逐渐了解虹霓的物理理论,发现那是太阳光照射到水珠里发生的光的折射现......
-
〓 蛇故事四则
以下四则和蛇有关的故事,饶有古趣,值得梳理赏析。齐桓公见委蛇 这是《庄子·外篇》中《达生》的第7个小故事。齐桓公在沼泽中见到一个怪蛇,回来就病了,请一位名叫皇子的人来医病,皇子说出委蛇的样子:“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见之者殆乎霸。”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
-
〓 国学漫谈:《中庸》与佛老
《中庸》原为《礼记》之一篇,南宋以后成为《四书》之一书。在《中庸》由“篇”升格为“书”的过程中,佛教与道教(佛老)人士对《中庸》的重视与提倡起到了重要作用。佛老人士对《中庸》的重视与提倡,始于南北朝时期的戴颙与梁武帝。戴颙出身于南朝刘宋的一个隐逸世家。根据《宋书·隐逸传》的记载,他曾著有《逍遥论》一书,以“述庄周大旨”......
-
〓 龙年话龙: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人们说中国是龙的故乡,说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说中国文化是龙文化。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符号。龙年伊始谈龙及龙文化,不仅是饶有兴味的,也是很有意义的。龙起源众说纷纭龙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自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今天,龙,这一神圣怪异的动物神,几乎贯穿了中华民族漫长而复杂的文化发展......
-
〓 汪桂海:怎样读《后汉书》
《后汉书》是南朝刘宋时范晔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纪、传九十卷。现在通行的《后汉书》版本都收入晋司马彪撰《续汉书志》三十卷,填补了范书无志的缺憾。《后汉书》记载了自光武至献帝195年的史事。这部史书规模宏大,编次周密,记事简明扼要,疏而不漏,议论深刻,词采壮丽,将史学与文学融为一体,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和重视,......
-
〓 雅趣说字:田
田 因为中国的农业传统,“田”是许多孩子较早认识的字。这个字外部的“口”,像封畛,即井田沟上的小路;内部的“十”,像阡陌纵横的样子。...
-
〓 中国龙文化概说
一、身世之谜两千三百年前,一位诗人同时又是哲人的士大夫在洞庭湖畔徘徊。他时而低首思索,时而仰天咏叹。在珠走玉盘级的诗句中,他把积郁在心头的那种疑惑一泻而出:那远古的初态,是谁传告下来?天地还未成形,凭什么来考证?日夜水分,一片黑暗。有谁能分辨极限?天气运动,克盈无形。如何可以识得天地?禹用应龙。如何沟通江海?应龙怎样以......
-
〓 寺院图谈:独乐寺
独乐寺,又称大佛寺,位于天津市蓟县西大街,是中国仅存的三大辽代寺院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著名的古代建筑之一,是一座享誉中外的千年古刹。独乐寺始建于隋朝(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辽代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独乐寺占地总面积1.6万平方米,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间,上下为两层,中间设平座暗层,通高23米,是国内......
版权所有 墨客网 Copyright©2021 moke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fengleiid@163.com | 客服QQ:892670958